用《文心雕龙》“六观”法评析《牡丹亭》

2016-11-26 11:08:24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柳梦梅杜丽娘文心雕龙

程 怡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用《文心雕龙》“六观”法评析《牡丹亭》

程 怡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在《文心雕龙·知音》一文中,对于如何鉴赏一篇文章,刘勰提出了“六观说”,即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即从作品的体裁风格、结构安排、言词表意、继承创新、引经据典、音律节奏这六个方面来看其是否能很好地表现作者要表达的情理。《牡丹亭》在中国戏曲史中的一颗明珠,本文试图通过“六观”法来评价赏析《牡丹亭》。

“六观”;《牡丹亭》;评析

1 解释“六观”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明确提出了分析品评一篇文章的具体方法“六观”说, 即从述六个方面考察文章的优劣, 自然可以鉴赏出一篇文章的高下来。具体内容为:

一观位体,就是观作品的主题、体裁、结构、和风格。二观置辞,就是作文的遣词用句。三观通变,就是看文章的继承与革新。四观奇正,“正”在《文心雕龙》里一般解释为正统、雅正之义,“奇”大致有三层含义,一是以“新异”为奇,如《练字》篇云:“‘淫’‘列’义当而不奇,‘淮’‘别’理乖而新异”。二是以“新奇”为奇,如《体性》篇云:“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七曰新奇……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这里刘勰把“新奇”作为八体之一。三是以“诡异”为奇,这是刘勰在全书中主要批判的,因为在刘勰看来诡异是违背经典的。如他在《辨骚》篇云:“至于托云龙,说迂怪,丰隆求宓妃,鸩鸟媒娀女,诡异之辞也。”五观事义,就是观作品的题材,人、事、物等内容,包括用事、用典等,以及作品包含的思想。六观宫商,就是观作品的声律、音乐性。

2 《牡丹亭》中的“六观”

一观位体:《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所写一部传奇剧本,作为一部生旦戏,主要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牡丹亭》的女主公杜丽娘,是一个敢于同封建礼教作斗争的女性,她因梦生情,对柳梦梅“一往情深”。在理学盛行的年代,对爱情不懈追求,这也是杜丽娘身上最大的闪光点。汤显祖用“至情”的理念告诉观众,女性也有“做人”的权利。书的结尾,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得到了圆满的结局,成功实现了与无情世界的对抗,作者对束缚人性的理学抱着批判的态度,同时又极力推崇可以“起死回生”的“至情”。

二观置词:《牡丹亭》的流传不仅在于故事的动人,其优美典雅的语言历来也被众多作者所喜爱。《牡丹亭》具有元杂剧本色语言的特征,同时还吸收了诗词的风格,因此形成了清丽、典雅、婉转的语言特色。且每个角色的语言都富有角色个人特色,极具性格化的色彩。杜丽娘作为一个熟读诗书的大家闺秀,她的语言典雅含蓄,如【惊梦】[绕池游]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春香是《牡丹亭》刻画的一个比较鲜明的形象,泼辣、大胆,语言非常俏皮,如【闺塾】〔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末〕悬梁、刺股呢?〔贴〕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华!其他人物的语言也各自与角色身份相契合,既能体现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又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观通变:才子佳人小说在元明清时候盛行,文人大量创作此种题材的作品,在情节结构,场景安排以及人物的设立方面很多雷同。从表面上看,《牡丹亭》似乎也是一出才子佳人式的故事,其实不然。《牡丹亭》所要表现的“至情”,这在其他作品里面是没有的,作者借助杜丽娘这一标新立异的文学形象彰显出“以情代理”创作主题, 寄予了作者更高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以其浪漫主义的如椽大笔,赋予了“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情”,在《牡丹亭》中融汇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以及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的深刻思考,它有着深厚的意蕴,这对中国戏曲文学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吕天成在其著《曲品》中评价《牡丹亭》是“杜丽娘事甚奇。而著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四观奇正:《牡丹亭》魅力, 就在一个“情”字。而此“情”之奇,奇在源于 “梦”。在以往的爱情剧中,男女主人公都是在某个现实中的场合相识,一见钟情。例如《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是在佛殿,李千金与裴可俊的“墙头马上”,等等。《牡丹亭》在安排男女主人公的相识这一情节上别具一格,杜丽娘与柳梦梅未曾谋面,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柳梦梅却出现在了杜丽娘的梦中,两人在梦中相识相爱,故事由此展开。虽然以爱情为主题的传奇有很多,但是以梦为发端的为汤显祖首创,创新求奇,这是奇正结合的手法。

五观事义:语言的运用对已文学作品来说尤为重要,无论是抒发感情,还是表达主题思想,都要借助语言内容的刻画。汤显祖在《牡丹亭》中运用了大量的古代典故及古典诗词,对于增强《牡丹亭》的艺术效果起着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在《牡丹亭》中可以发现大量的用典的例子。如“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中的“沉鱼落雁”“羞花闭月”分别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类得,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和李白的诗《西施》与曹植的《洛神赋》。 “朝飞暮卷”出自王勃《滕王阁诗》中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出自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六观宫商:戏曲语言本身就具有自身独特的音乐特色,《牡丹亭》作为戏曲剧本,在这方面自不必说,但它在戏曲文学的基础上又采用了其他许多与音韵相关的艺术手法,比如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叠音、谐音等手法,使语言更具有音乐美。如:【寻梦】[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除此之外,《牡丹亭》每一回以“集唐诗”形式出现的上、下场诗及剧中诗共70首,绝大多数集唐诗与剧情浑然融合,使牡丹亭语言更富有抒情风格以及音乐美。

[1]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Z].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程怡(1993.06-),女,汉族,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唐宋文学方向。

1206

A

1672-5832(2016)11-0029-01

猜你喜欢
柳梦梅杜丽娘文心雕龙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之柳梦梅人物分析
剧影月报(2022年3期)2022-06-17 02:34:38
“一生爱好是天然”
《惊梦》的情与爱
不一样的《柳梦梅》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月读(2016年10期)2016-11-05 18:51:09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月读(2016年10期)2016-11-05 18:50:06
刘勰《辨骚》再认识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名作欣赏(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