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折桂 钟晓娟 原亚红
创新理念加快陕西渭南文化旅游业发展
◎尹折桂 钟晓娟 原亚红
摘要:渭南地处西北、中原两大旅游热线的接合部,是三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发展中还有许多问题亟须解决,需要抓住有利时机,整合资源,创新发展,使之成为渭南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绿色经济
文化旅游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和带动力大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陕西省渭南市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渭南不仅拥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独特区位资源优势,而且适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交通区位优势
渭南地处关中平原东部,是西北、中原两大旅游热线的接合部,是三秦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距咸阳国际航空港80多公里,处于西安大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境内铁路是全国覆盖最密集区之一,郑西、大西两条高铁从境内穿过,公路密度、高速路里程居陕西之首。
2.生态环境优势
3.文旅资源优势
渭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美誉。全市共有古墓葬、古碑刻、古战场、古建筑、名人故居和革命战争纪念地等文物古迹3697处。目前,全市县级以上文保单位667处,其中国家级59处,省级120处,县级488处。以华山、渭河为标志的华渭文化,以司马迁祠墓、仓颉庙、唐“三皇”帝陵为标志的遗址文化,以1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3个地方戏曲剧种、多种民间技艺为标志的民俗文化,以“三贤(指唐朝名将张仁厚、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相寇准或出生于此或在此地生活过,后人谓之“渭南三贤”)”、“四圣(因仓颉造字、雷公造碗、蔡伦造纸、杜康造酒均属渭南境内人士的杰出贡献,故称“四圣”)”、杨虎城旧居、习仲勋陵园为标志的人文文化和以渭华起义、智取华山为标志的红色革命文化构成了五大文化体系。境内有以“奇险天下第一山”而称雄于世的西岳华山,有享“陕西故宫”之美誉的西岳庙,有融“山河湖滩泉”于一体的爱情诗歌发源地——黄河流域最大最完整的湿地风景区洽川,还有被誉为“北国小三峡”的黄河龙门旅游风景区和陕西“九寨沟”的少华山森林公园等一大批著名景点。这些独有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成为渭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劲支撑。
4.政策主导机遇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调结构、转方式是当前发展的主题;带薪年假已逐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关中-天水经济区建成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开发建设秦岭国家山水度假旅游胜地,这些都为渭南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在全省政策规划的指导下,渭南已经确立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并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为加快打造渭南旅游升级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经济发展机遇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特别是对文化旅游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以华山为代表的渭南旅游业起步于上个世纪,进入21世纪后,渭南旅游业迈入快速发展阶段。
1.景区创建提档升级
截至2014年末,全市有A级旅游景区27家,其中5A级1家、4A级5家、3A级18家、2A级3家,星级酒店36家,旅行社及分社85家,各类旅游住宿设施1267家。拥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陕西省旅游示范县1个,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2个,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7个,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市级文化旅游名镇1个,国家七部委确定的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45个,高星级农家乐接近百家。
2.旅游体系初步形成
以“山水生态”、“汉唐文化”和“东府民俗”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日趋成熟;西岳华山、洽川湿地生态、韩城历史名城、富平陶艺文化游等旅游产品已被纳入陕西省经典线路;自助游、自驾游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奇峰、峡谷、森林和溪水为主体的绿色观光游,以滩、关、渡、瀑、泉及湿地芦荡、珍稀鸟禽为主体的黄河生态游,以陵、墓、祠、庙、碑、塔和遗址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游,以渭华起义纪念馆、习仲勋纪念馆为主体的红色革命游等各具特色的产品体系。
3.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2010年,渭南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受到陕西省政府的表彰奖励;2011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渭南入围全国百强旅游城市行列,名列第79位;2014年,游客接待量突破3000万人次,达32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2.08亿元。
目前,渭南旅游业仍处在产业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旅游经济总体实力不强。2014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3%,接待游客数量在全省所占比例较宝鸡、咸阳分别低4.4个、3.4个百分点,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与渭南文化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还不相称,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还未转化成经济优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提升渭南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中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之成为渭南新的增长极。
1.规划引领绘就新蓝图
(1)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要立足长远,以保护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为基础,做到环保先行,有序推进,保持原貌,谨慎开发,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遵循“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按照“依托大山水,弘扬大文化,打造大景区,带动大产业”的思路和“南山、东水、北人文、西航空”的布局,统筹全市旅游开发,科学编制《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三五”旅游发展纲要》,明晰发展思路,突出生态主格调,凸显休闲、度假和养生主功能,明确近、远期发展目标,分步出台控制性详规和建设性详规。
2.搭建平台聚力新发展
(1)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高规格的协调机构,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长效工作机制,实现事关旅游的各级各部门无缝链接。二是改革经营机制。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原则,用市场化理念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形成灵活高效的经营机制。三是建立投融资机制。实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资本运作模式,每年财政列支一定比例资金,同时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构建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多元化体系。
(2)大力优化发展环境。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各行各业和全市人民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主动融入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其次要加强行业管理。加大A级景区创建申报力度,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营造干净、卫生、安全、诚信、方便、舒适和快乐的旅游环境,打造渭南旅游新形象。
(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景区道路、停车场建设,完善公路沿线景区、餐饮和车站等旅游标识,开通专线旅游公交车,完善旅游交通网络。积极建设旅游饭店、快捷酒店、餐饮街区、纪念品商店、娱乐场所、厕所和游客服务咨询中心等配套设施,特别是要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和安全保护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加强通信设施建设,实现景区WIFI网络全覆盖。
(4)提高专业人员素质。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引进来”战略,重点引进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文学艺术领军人物和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二要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建立健全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制度,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培养一支高素质旅游行业队伍。三要加强人才管理工作。制定符合实际的文化产业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为人尽其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创新理念彰显新内涵
(1)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一是树立全域旅游理念。把全市1300多平方公里作为景区来打造,以华山为核心,联合华阴、华县、潼关、大荔和卤阳湖等地区,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大旅游格局,开启“人在旅途,处处是景点、路路是景观”的全域旅游模式。二是勇于创新大胆创意。借鉴云南植物博览园、《印象·丽江》和张家界天门山飞机穿越等成功旅游策划的经典范例,搞出渭南新创意。
(2)打造特色旅游版块。一是加快发展乡村游和亲子游。让大人和孩子在旅途中身心得以放松。二是开拓老年游和休闲度假游。让游客通过参与、互动等方式慢下来、住下来,产生旅游综合消费。三是打造四季游产品。加强对各类旅游要素的挖掘、重组和再造,开发出适合不同季节、不同游客需求的新项目、新线路,提供全年旅游新体验。
(3)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关联带动,积极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建设及各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城镇化建设要结合旅游名镇建设,创建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工业要着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能体现地方特色、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传统文化及民间工艺的旅游纪念品;三产要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住宿、商贸物流和文化创意等服务产业。
(4)突出文化内涵特色。一要围绕“朝山、拜水、谒圣、体验民俗民艺”主题,深挖文化内涵,彰显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和科技创新等特点。二要在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和建设中融入文化要素,形成以旅游业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提升旅游发展水平的良性循环。三要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开发生产有渭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5)创新营销策略手段。一是关注宣传细节。把景点的宣传由点到线连接起来;合理增设在北上广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户外宣传广告,适当扩大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旅游宣传广告投放量。二是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推广渭南旅游线路和产品,扩大渭南旅游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促销。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形成多渠道、立体化和多角度的营销战略,提升渭南旅游的知名度。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统计局)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5.025 ■ 编辑:云霞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