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
我国铟行业面临的困境与建议
◎张玮
摘要:我国是原生铟生产大国,却是消费小国。2011年后,投资取代供需成为影响铟价的主导因素,我国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铟库存显性化和集中化,产业发展面临困境。建议继续发挥出口配额管理制度的“水龙头”作用,做到细水长流,同时加速推进国内铟工业下游应用的发展。
关键词:铟金属;去库存;应用
铟是一种稀有金属,用途广泛。2007年之前,我国生产的精铟80%以上用于出口,从事铟出口贸易的企业众多,造成竞相压价出口的混乱局面。提高出口关税和实施出口配额管理之后,出口秩序得到改善,出口量减少。2011年后,投资取代供需成为影响铟价的主导因素,我国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铟库存显性化和集中化。2015年7月,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出现流动性问题,使得3609吨铟库存犹如“堰塞湖”悬在我国铟市上。严重供过于求的状态决定了出口大闸不能一放了之,出口配额管理制度还要继续发挥“水龙头”作用,做到细水长流。加快国内下游应用的发展才是我国铟工业的出路。
2005-2006年,铟价高达800美元/千克,大量中小企业涌入冶炼行业,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较低,呈现出口多头报价的局面。2006年,我国出口精铟460吨,达到历史高位。2007年,商务部出台《铟、钼出口许可证申领标准和申报程序》,推动行业规范发展,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株洲科能、广西华锡和南京中锗等企业的铟产量稳居行业前列。2007-2011年,我国年均出口铟百吨以上。配额制度的有效实施,使出口秩序明显改善。2012-2014年,我国铟进出口市场发生历史性变化。投资取代供需成为国内铟价的主导因素,我国由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年均出口不足3吨。连续三年配额使用率极低的状况并不能说明配额制度没有效果,而是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5年,泛亚交易所出现流动性问题,国内过剩的铟再次以出口为出路。2015年,我国出口铟89.89吨,增幅明显,出口价格33.87万美元/吨,同比下降61.6%。
1.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产业链不完善
供求矛盾是我国铟行业的长期问题,近年来过剩程度加剧。我国原生铟产量由2004年的200吨增长为2010年的300吨,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2013-2014年,我国铟年产量约为1000吨。需求方面,我国年平均铟消费由2003-2007年的30吨增长为2008-2011年的40吨和2015年的80吨。
20年来,在铟产业链国际分工中,我国始终处于原材料供给方,日本、韩国和美国处于原材料需求方。当前,75%的铟消费用于铟锡氧化物(ITO)靶材。由于我国缺乏制作高品质靶材所需的气氛烧结关键技术,产品不能大规模推广应用,使得铟消费量无法大幅增加。2014年,广东先导稀材股份有限公司与比利时优美科国际有限公司合作,于2016年生产200吨ITO靶材,填补了我国高端靶材量产的空白,但供大于需的矛盾仍然存在。
2.市场体量小,显性库存巨大,威胁行业经营
我国年均铟产量几百吨,市值从十几亿元到几十亿元浮动。由于市值小,在外界因素作用下价格容易出现大幅波动。2012-2014年,现货市场铟价在泛亚交易所投资因素拉动下从3000元/千克上涨到5000元/千克。2015年以来,泛亚交易所流动性出现问题,直接导致现货市场铟价从5000元/千克下跌到1200元/千克。如此大幅的价格波动既不利于生产商安排生产,又给业内外造成损失。
泛亚交易所对国内铟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隐性库存变成显性库存。之前存在于生产商、贸易商和投资者手中难以统计的铟库存被泛亚交易所收入囊中,有进无出。截至2015年,泛亚交易所有铟库存3609吨,相当于全球3年的消费量。二是2012-2014年,国内外铟价倒挂,我国由铟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三是铟“堰塞湖”悬于我国铟市之上,威胁行业经营。纵观历史上影响铟价的因素,投资只能暂时改变铟的供需态势和价格,实体消费才是铟的终极出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铟产业链,国外采购商可能会以泛亚高库存为借口压低采购价格,不利于我国铟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
3.国外对国产铟依赖减弱,但走私仍然存在
2012-2014年,我国铟出口数量急剧减少,分别为4.6吨、1.9吨和0.6吨,相比于2011年前百吨以上的出口量相去甚远。同期,国外生产商增产,通过转移采购客户和规划库存,降低对中国铟的依赖。2012-2014年,全球铟产量(原生铟和再生铟合计)分别为1437吨、1477吨和1524吨,而全球消费为1130吨、1209吨和1400吨,过剩307吨、268吨和124吨。在全球市场铟过剩的大背景下,国外用户对我国铟依赖程度降低让国内过剩情况愈发凸显。
通过比较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海关统计数据,2009-2015年我国出口至日本、韩国和美国的铟为181吨、36吨和19吨。而同期,日本、韩国和美国从我国进口的铟分别为357吨、263吨和141吨。统计显示,配额关税实施后,非正常渠道出口激增,差额占到进口国家总量的69%。出口关税取消后,走私情况明显好转,但仍有一定数量的铟通过非法途径出口到韩国和美国。
1.坚持出口配额管理,发挥其“水龙头”作用
进出口是联系国内外的桥梁,具有调节国内外市场的作用。当前形势下,国内铟库存巨大,消费有限,行业进入低谷,生产企业经营困难。如果当下取消铟出口配额制度,放开出口,其信号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可以预见出口价格将一落千丈,甚至跌到2000年左右50美元/千克的历史低点。尽管当前铟价低迷,但铟仍是一种具有价值的金属。尽管国际市场铟略显过剩,但国外买家不会错失大量抄底的机会。建议继续实行配额管理制度,发挥“水龙头”作用,管控铟流动的速度,帮助我国铟行业渡过难关。
2.继续推动国家收储,缓解生产企业困境
生产企业是行业的脊梁,行业的发展依赖实体经济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国家收储有利于行业和企业。收储为铟生产企业提供了必要的现金流,能够帮助企业经营发展,渡过难关。
3.严格执行环保监督,制订明晰的行业标准
从产业链源头抓起,严格执行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尤其是严格控制粗铟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变粗放型为集约型,将环保成本计入铟价,推动铟价回归合理区间。制订明晰的行业标准,并推动相关产品的税号增列工作,进一步推动内外贸管理透明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4.推动下游应用,平衡供需产销
我国铟工业的出路在于国内产业链的发展。铟产业链的建设不仅是我国铟工业的自救,也有利于全球铟市场的健康发展。价格合理、供应平稳、出口有序,让铟资源在国内外产业链合理循环,才能为我国铟工业解套。
(作者单位: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5.006 ■ 编辑:云霞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