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良树
“中国式邻避行动”的特征、困境及展望
◎樊良树
摘要:2007年以来,“中国式邻避行动”时有发生。获益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低成本动员优势,“中国式邻避行动”来势迅猛,理性维权与非理性行为交集其中。置于风险事件处置一线的地方政府往往叫停或将“邻避设施”迁移它处。简单化的处理方式换来一时一地的平安,却变相鼓励各地越来越多的抗议浪潮。化解“中国式邻避行动”必须补上安全生产短板。
关键词:“邻避行动”;特征;困境;展望
“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英文缩写为NIMBY,简称“邻避”。“邻避”这一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作为工业社会副产品,民众反对在自家住处附近建设任何带有潜在危险或令人心灵不悦之设施,辅以多种方式,如聚会、抗议乃至激烈抗争,“邻避行动”应运而生。
“邻避设施”通常包括垃圾焚烧厂、化工厂、变电站、火葬场、精神病院、屠宰场和监狱等。这些设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因为种种原因,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人生天地间,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心理的交织作用,塑造了人们对环境的认知。“邻避设施”嵌入当地,民众有可能遭受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心理紧张等。传导效应导致房产价格、小区价值波动,民众利益受到损害。“邻避设施”有益于社会整体利益,因为负面效应集中影响于某一地区民众,民众秉持“别建在我家后院”的心态加以反对。当大利益遇到小利益,“邻避行动”就难以避免。从历史的角度看,“邻避行动”是一个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地方人口稠密,“邻避设施”选址“捉襟见肘”,可能面临周边民众强烈反对。世界范围内,“邻避行动”于20世纪70年代发轫于欧美,后传播到亚洲的日本。伴随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经济的起飞,“邻避行动”镶嵌于这一波工业化、城镇化浪潮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罕见的工业化进程。以2007年厦门“反PX行动”为分水岭,近年来,大连、宁波、茂名、昆明和什邡等地多次爆发声势浩大的“邻避行动”。民众跨越原有的阶层差异,集体向地方政府表达诉求,“中国式邻避行动”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形成“一闹就停”或“一闹就迁”的僵硬模式。
自1998年我国实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大多数城市民众居住空间由单位住房向商品房小区转变。小区民众来自天南地北,职业背景、个人收入、成长经历和文化偏好差异明显,由于缺少共同工作单位的交集,小区民众疏于来往。为了将“邻避设施”排拒在外,原本联系甚少的民众经过串联整合,目标明确的环境维权抗争群体随之产生。“中国式邻避行动”将一座城市中诸多民众裹挟其中,诉求目标极为单一——“只要别建在我家后院就行”。
1.从环境风险与社会互动角度看,“邻避设施”制造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难题
“邻避设施”造成的环境污染由某一地区、某一代人承受,抑或缓慢累积、超长时滞的环境污染由好几代人承担滞后的风险。“邻避设施”带来的风险与收益如何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这一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这一代人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权衡取舍,必须统筹兼顾。
同欧美和港台地区“邻避行动”目标包括代际公平、族群平等、区域风险平衡和环境正义等多个议题相比,“中国式邻避行动”议题单一。随之而来,地方政府“对症下药”,处理方式也异常简捷。2007年厦门“反PX行动”集中彰显了“中国式邻避行动”的单议题特征。厦门市政府宣布终止建设PX项目,沸沸扬扬的街头抗议迅速消退。至于PX项目如何影响项目迁入地漳州,在厦门少有人过问。“中国式邻避行动”多集中在“邻避设施”拟落地的某一特定城市,爆发于从民众知道消息到地方政府宣布“邻避设施”何去何从的特定时段,很难形成多个城市之间长时间的串联共振。
2.参与者强调自身利益、当地小环境利益,对整体利益置之不顾
“邻避设施”从甲地迁到乙地,乙地民众对这些被“驱赶出境”的“邻避设施”也会抗拒。信息沟通无碍的互联网时代,乙地民众很容易滋生不平衡心态。他们以先行者为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式邻避行动”模式几乎千篇一律:民众上街抗议——抗议升级——地方政府妥协——抗议结束。因为议题单一且伴随激烈抗争,持续时间往往不长。2012年宁波“反PX行动”前后仅有5天。10 月22日,“反PX行动”爆发。10月28日,宁波市政府宣告取消PX项目,“反PX行动”迅速偃旗息鼓。
欧美及港台地区发生“邻避行动”多在20世纪70-90年代。此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尚未大规模崛起,“邻避行动”要最大程度唤起民众关注,难以挨家挨户动员,只能借助于诸如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之类的传统媒体。“为了争夺稀有的媒体报道的时间和空间,风险和风险事件之间展开了较量,较量的结果主要取决于:(1)在社会处理和应对风险的过程中,风险是否经过了社会增强或削弱;(2)风险在地域污名化中是否处于中心地位。”[1]作为风险的“社会放大站”,传统媒体居间传递信息,描绘风险事件,民众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文化背景解读和吸收信息,组合出各种含义。
传统媒体对风险报道的选择有着明显偏向。一家全国性大报很难对一个小地方的“邻避行动”事无巨细地跟踪报道,将其推向新闻榜单。传统媒体对核心区域(如政治机构所在地、繁华商业中心)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偏远地带的关注。经由传统媒体报道或者不报道,诸如“邻避行动”这样的风险事件既可增强,跻身为远近闻名的重大事件,也可削弱,影响局限于一时一地。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崛起打破了以往信息垄断和传统媒体审查信息、把关报道流程的局面,传统媒体的信息控制优势地位大幅削弱。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强大且低成本的动员机制下,民众极容易在网上发表各种观点,找到“志同道合者”,这为“邻避行动”集体动员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在21世纪的“中国式邻避行动”中,只要把电脑或手机联网,个人也能实施大范围的集体动员。在这种跨时代的媒介转换中,耸人听闻的碎片化信息、情绪化表达、对“邻避设施”的“污名”更容易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穿梭流动,这也为“中国式邻避行动”集体动员带来更多变量和不确定性。
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不在场性、低门槛性,民众对“邻避设施”安全隐患喋喋不休,“污名”四处扩散,激发其他民众持续的焦虑恐慌,进而形成“一边倒”的网上舆论。受到网上舆论感染的其他民众,也会参与其中,以附和被搅动起来的舆论,各阶层民众汇合成一股洪流,奔向共同目标——“街头裁决”“邻避设施”。
1.在2007年之前,地方政府对“邻避设施”落地多能一锤定音
“邻避设施”能够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为了争取项目,地方政府走向前台,出面代劳本应由企业做的沟通民众、利益协调等工作。“邻避设施”建成后,企业盈利,地方政府获取税收。受制于高昂的动员成本和较低的城镇化水平(这意味着民众与“邻避设施”有相当大的缓冲距离),民众对其并不十分在意。
2.技术变革给社会行为变迁带来便利
2007年后,手机、电脑大范围普及,为民众集体动员赋予更多便利。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对城市家庭重要性的上升,民众很难对“邻避设施”建在自家后院熟视无睹。2007年厦门“反PX行动”,民众将“维权的矛头”指向地方政府,而非“邻避设施”投资方。在之后的“邻避行动”中,民众的抗争路线全都指向地方政府所在地。2012年宁波“反PX行动”,民众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宁波市政府,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压力。
3.“中国式邻避行动”往往简化成民众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街头对峙
新中国建立以来,各级地方政府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对民众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民众通过多种渠道“找政府”,地方政府出面协调,能够促进棘手问题的解决。在一些民众看来,地方政府“跑项目”、“做项目”,积极招商引资,却对“邻避设施”可能给地方民众带来的负面效应大而化之。民众通过集体上街游行,使“邻避行动”牵动全国媒体乃至世界媒体的目光,社会矛盾显化。在强大的“维稳”压力下,地方政府叫停“邻避设施”。这种做法虽然立竿见影,却令地方政府公信力受到极大损害。特别是一些“邻避设施”通过环境评价并拥有完整的开工手续,而民众采用“街头裁决”“邻避设施”的方式,让地方政府的再次决策压力随之而来——为了尽早“息事宁人”,面对否决已有决定的尴尬。
2007年以来,接二连三的“中国式邻避行动”最终演化成民众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街头对峙。获益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低成本动员优势,“中国式邻避行动”来势迅猛。在此过程中,民众理性维权与非理性行为交集其中。置于风险事件处置一线的地方政府,往往叫停或将“邻避设施”迁移它处。简单化的处理方式换来了一时一地的平安,却变相鼓励了各地越来越多的抗议浪潮。如果未来的“中国式邻避行动”此起彼伏,可以预见,整个社会都将为此付出不菲的成本。
回顾既往,展望未来。单纯的科普教育、对相关民众给予积极的环保回馈,无助于从根本上化解“中国式邻避行动”。在2007年厦门“反PX行动”过后,不少地方积极为包括PX项目在内的“邻避设施”“正名”。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公众进行包括PX在内的化工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2]。
“正名”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它有个基本前提——只有民众认为“邻避设施”足够安全,才能开启“邻避设施”“去污名化”过程。2015年漳州PX项目发生安全事故,有民众调侃,“辛苦科普好几年,一炸又回到从前。”安全事故塑造民众对风险的认知,催生了大范围的恐慌。惟有补上安全短板,“中国式邻避行动”发生频率才能降下来,最终成为转型中国的阶段性事件。
参考文献■
[1](美)珍妮·X·卡斯帕森,罗杰·E·卡斯帕森编著,童蕴芝译. 风险的社会视野(上).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50.
[2]彭利国,龚君楠. PX国家公关——为昨天的错误买单,为明天的扩产蓄能. 南方周末,2013-07-2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污染型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与治理研究》(编号:15BSH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DOI:10.13561/j.cnki.zggqgl.2016.05.009 ■ 编辑:云霞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