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邓小平高度重视历史观的极端重要性,主张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历史,正确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引领中华民族重塑唯物史观,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方法;他科学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倾力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培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体;他以对历史的理性反思和总结为开拓创新的重要方法,主张实行改革开放,尊重知识和人才,立足中华民族历史,引领整个民族逐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筑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坚固基石。
关键词:邓小平;历史自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49.1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14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这一郑重表态,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历史自觉的鲜明体现。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深深植根于厚重的民族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以其科学的历史立场、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远的历史目光,写下了大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论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重大问题的理论文章,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历史功勋。
一、重塑中华民族唯物史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方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继承传统历史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最终找到了一条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新路。建国后,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带领人民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但是,经过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和“文革”浩劫,中国人民的历史观受到严重冲击,历史认知出现混乱,进而影响了对社会现实的正确理解和判断。邓小平复出之后,以自己的高瞻远瞩,系统纠正“文革”错误,引领中华民族重塑唯物史观,为促进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认为,树立科学历史观,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极为重要。他指出,妥善處理历史遗留问题,目的就是使人们放下精神包袱,团结一致“向前看”[1]292,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去争取各条战线上的新胜利。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评价建国以来历史事件的是非曲直,就会造成思想混乱和政治动荡。鉴于资产阶级自由化对中华民族指导思想和历史观的冲击,邓小平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科学态度: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正确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邓小平十分注意吸取前苏联在历史观问题上的惨痛教训。他指出,苏联共产党正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如何评价斯大林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致使苏联人民的思想出现严重混乱,苏共的权威遭到严重削弱,最终埋下了政局动荡直至政权倒台的巨大隐患。邓小平还注意到,历史观问题关乎国际关系,尤其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他一贯主张,中日之间,只有尊重历史,才能面向未来。他严肃批评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错误,认为对外开放讲友好,也需要让年轻人上这一历史课。在与日本特使会谈时,邓小平提醒,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少数人篡改历史、破坏中日关系的危险行径。他质问:“周总理诗碑对日本有什么坏影响,为什么要破坏?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这段历史,为什么修改?”[2]1228他还提出:“讲历史要全面,既要讲日本侵华的历史,也要讲日本人民、日本众多友好人士为中日友好奋斗的历史,这些人多得很呐!”[1]349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历史观,成为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共识,也成为我国发展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对中华民族历史观问题的密切关注和有力作为,使得我们妥善处理了许多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减少了纷争,避免了动乱,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争取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邓小平指出,认识和评价历史,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态度,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观点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主席将它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字。”[2]974在对待历史问题上,邓小平始终坚持这一立场、原则和方法。他认为,我国遭遇“文革”的严重挫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而是封建社会长期历史遗留的影响造成的,而且“这种影响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就用扫帚扫光”[1]167。邓小平指出:不能全面否定“文革”时期的历史,要肯定在此期间外事工作取得很大成绩的事实。邓小平主张,要全面、慎重、客观地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他高度警惕一些人全面否定斯大林以及苏联历史,进而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和阴险图谋。他说,“历史不能根据某些人的情绪改造,不能凭个人感情。”如果否认斯大林领导革命三十年的主要作用,认为“过去革命都是假的,那么苏联三十年也是丑恶,我们脸上也无光彩,全世界人民还有什么勇气搞革命?”[3]1552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正确认识建国以来的历史,事关国家稳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推进。邓小平提出,评价毛泽东,既要肯定他的功绩,又要指出他的缺点和错误。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公正地、科学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地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1]172在叶剑英元帅国庆30周年讲话起草过程中,邓小平多次指示写作班子,既要对1949年以后的历史予以正面评价,又要勇于承认“大跃进”和“文革”中的错误。国庆30周年讲话九易其稿,发表后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和维护政治稳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积极影响。正是在实事求是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指导下,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拨乱反正,为工作重心转移、开启改革开放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征程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邓小平能够正确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坚决贯彻群众路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掘了强大的力量源泉。延安时期,邓小平提出,只有关心人民问题,帮助人民与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才会得到群众爱戴。敌占区游击战争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人民利益,减轻人民(特别是本区本村人民)对敌的经济和劳役负担”[4]55。要想充分发挥群众的历史作用,党组织就必须掌握群众运动规律,耐心发动和教育群众,处理好群众运动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这些认识,成为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建国后,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出的个人崇拜问题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邓小平在为中共八大起草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概括,强调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邓小平带领全党回顾了党的七大以来的历史,得出一系列胜利离不开群众路线的结论。针对面临的新情况,他要求必须认真宣传和贯彻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改善领导机关工作方法,健全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加强监察工作,定期进行整风,密切与党外人士合作,促进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邓小平还深刻论述了党的领袖对于人民群众、对于党的作用的问题。他强调,毛泽东思想历来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人民,毛泽东同志多次反对对他本人的一些不适当不科学的认识。他指出,“我们的任务是,继续坚决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真正巩固领导者与群众的联系,使党的民主原则和群众路线,在一切方面都得到贯彻执行。”[4]235文革结束后,鉴于林彪、“四人帮”对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破坏,邓小平提出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深入宣传教育工作。这些举措,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为改革开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培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主体
一个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兴衰成败。邓小平不仅是毛泽东思想党建理论的重要创立者,而且能够根据改革开放新时代所提出的新挑战,不断为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和培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熟创新主体而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指导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建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问题。邓小平认为,党的成熟,首要是表现在思想上的成熟。如何对待和宣传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一个非常严肃和极其重要的问题。邓小平能够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引领党和人民坚持发展毛泽东思想。20世纪60年代,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出现了割裂历史和庸俗化的两种错误。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天津会议上发表讲话,严厉地批评了这两种倾向。他特别强调,割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联系,容易使人误解毛泽东思想为“另外一个东西”。他要求,不能丢掉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根本的东西”[4]283284,在学习宣传时,要将毛泽东思想视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以免降低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在回顾党的成长历程后,邓小平强调:“怎样研究党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党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4]345他认真回顾了毛泽东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的贡献,高度评价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中共七大用毛泽东思想团结统一全党的历史贡献。1975年,邓小平受命进行全面整顿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整顿党的首要举措就是反对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的做法。他强调,要全面地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要密切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来贯彻毛泽东思想。这些要求,对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恢复发展经济社会事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文革”结束后,为了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考虑到全党在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等问题上的重大分歧,邓小平主张起草一个历史决议,对这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充分研究和讨论,力争达成最广泛的共识,从而团结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他亲自主持决议的起草工作,指出决议对毛泽东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与党和国家的整个历史分不开。邓小平先后15次对决议提纲和草稿提出意见,点明“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总原则。他要求,立足历史对毛泽东的错误和功绩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强调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功大于过。为了更好地理解毛泽东的功绩和贡献,邓小平接受了陈云的意见,主张在决议中专门加上讲述解放前党的历史的内容。他提出,青年人要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决议,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真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推动下,经过充分讨论和多次认真修改,在吸收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确立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真正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更加走向成熟。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建设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问题。邓小平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健康发展的长远大局,大力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整顿干部队伍的过程中,敏锐地意识到干部老龄化问题的严重隐患。他主张设立顾问委员会,作为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过渡办法。顾问委员会制度,既体现了对老干部历史贡献的高度尊重,又能够充分发挥老干部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帮助年轻干部快速成长。邓小平以身作则,多次请求退休,终于在1989年得到批准。两届中央顾问委员会,保证了新老干部的顺利交接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强可靠的领导班子。邓小平十分注意汲取前苏联共产党官僚主义、专制主义的历史教训,高度警惕中国历史上家长制遗毒产生的严重后果,力主通过健全民主法制促进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邓小平指出,党员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既需要严格自律,更需要接受监督,这是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重要手段。他认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接受党的监督,而且還要接受群众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必须健全和完善法制。邓小平还提出,党员干部要学习研究历史,以提高领导水平。他说,领导干部要学会拿笔杆子,会思考,善写作,勤发表。他认为,“拿笔杆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4]145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学习研究历史。他勉励少数民族干部要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和历史,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民族问题。他要求军队要搞好干部教育训练,除了学好马列著作和毛泽东的著作,还要学习生产建设知识和历史、地理等知识。邓小平的这些重要主张,为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促进了党的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可靠的组织领导保障。
三、理性反思总结历史,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坚固基石
注重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是邓小平实践开拓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就养成了及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良好习惯。1931年,邓小平作为红七军创始人向中央提交《七军工作报告》,多达16700多字,认真分析和总结红七军工作中的体会和教训,为中央改进工作和进行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后,邓小平在担任部队政治、军事主官任上,写下了大量的工作报告,及时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这样做的目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把宝贵经验提取出来,“作为我们继续进步的基础”[5]832。邓小平的这些经验总结,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之所以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奠基人,就是因为他能够及时深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逐步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并科学论述了其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恰如他所强调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3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并非是“手持伟大蓝图、主宰着变革的设计师”,而是“为转型过程提供全面领导的总经理。”[7]641
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实行改革开放,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有利条件。他指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必须坚持,丝毫不能动摇。但是,已经不适应生产力解放和发展方面的具体体制机制,就要进行改革。同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需要实行对外开放。早在1957年,邓小平就已经显示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和不凡魄力。他在西安干部会上大胆表态:我们不仅要学习苏联的经验,“也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经验,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在内,有先进的东西我们也要学。”[4]264“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深刻反思旧中国封闭自守导致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历史,果断提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他认为,把学习先进科技当作“崇洋媚外”是“蠢话”,“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1]132他说,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并不背离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作为邓小平提出和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助推器。改革开放事业,需要大批高质量的人才。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在政务院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要求,要学习苏联学校的严格纪律办好学校,培养干部。对于“个别坏学生”,要敢于“开除学籍”[4]209,以便整顿教学纪律,保证干部培养质量。“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认真分析美国、苏联和日本在科技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要求在党内、军队甚至各行各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通过狠抓教育,发展科技学术,推动现代化建设。1977年,邓小平刚复出主持中央工作,就决定立即恢复高考,进行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他纠正了曾经把知识分子看作是资产阶级一部分的错误观点,明确主张“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繁荣科学文化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华民族奋斗史,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历史,逐步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自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信心重拾和情感重塑。”[8]邓小平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充满深厚感情,却又不失科学理性态度。他一生致力于全民族历史文化情感和信心的培育工作,忠诚地守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情感与信心基础。邓小平还十分注重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坚定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自信。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深刻汲取了大跃进的历史教训,重新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纠正了不切实际、急躁冒进的错误。此后,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又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长期性和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清晰规划。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顶住了国内外各种压力,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使全民族逐步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敢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树立全民族理论自信的关键。“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肯定革命和建设的一切成就是在毛泽东思想照耀下取得的,要使人们认识到,“我们的党和人民现在是真正坚持毛泽东思想,是完整、准确地学习、运用毛泽东思想,是真正将毛主席为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付之实现”[9]552553。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在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立足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实现马克思主義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铺下了奠基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不足的清醒认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重要体现。邓小平认为,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落后,但并不是一切都落后。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还不完善,遭受了破坏,但比“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他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将吸收世界各国的进步因素,将一天天完善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1]337。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既照顾了历史与现实,又体现了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自信。他认为,“十几亿人口的大陆社会主义制度是不会改变的,永远不会改变。”[6]67带着这份自信,中华民族最终实现了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壮举,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邓小平的这些探索和努力,对于启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居功至伟。
四、结语
邓小平在重塑中华民族科学历史观、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和夯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历史基石方面所体现出的历史自觉和责任担当,对于今天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当前,我们要从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来看待民族历史观问题,自觉坚持唯物史观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宣传中的指导地位,勇于直面和批判各种错误历史观,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历史,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认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维护中华民族的科学历史观;自觉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不断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全党,进一步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10],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在对历史的理性总结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尊重知识创新,注重人才培养,开展中华民族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自信,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
[參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3.
[8]孙坤明.邓小平:民族精神家园的忠诚守望者[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责任编辑王婷婷)
Abstract:Deng Xiaoping attached the extreme importance to view of history, advocated realistic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history and regarded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people correctly. He led the Chinese nation to reshape the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firmed standpoint and method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e maintained scientific treatment of Mao Zedong and Mao Zedong thought, promoted reform the system of Party and state leadership, which fostered the innovation subjec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e took the rational summary of history a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innovate, advocat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spected knowledge and talents, led the Chinese n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nfiden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which built a strong foundation of the second historic leap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Key words:Deng Xiaoping;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view of history; sinicization of Marx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