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放 程志红 赵子江 闫海峰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应从创新教育入手。制定研究性课程教学大纲,改进课程体系并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56-02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符合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以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契机,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系统的高校教育把已经掌握的自然规律传授给学生,在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去发现自然规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积极进取、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保障。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处于一种培养应试型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灌输式教学和学生的被动式学习的现象在高等教育中还普遍存在,与当今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在当今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必须把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提高素质意识与业务能力的创新教育模式,也就是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要靠持续不断地创新,而创新就要靠高校培养的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应该把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放在高等教育的核心地位。
二、建立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经过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我校制定出机械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拓宽夯实专业基础,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能力,提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面向工程综合创新和适应知识经济创新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适应和支持机械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模式,制定了机械工程专业2016版本科培养方案,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教育实践等模块组成,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又满足了机械工程师的岗位要求,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及国际视野,具有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设计能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跨文化的交流、竞争和合作能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摒弃长久以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优化机械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行师生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创新实践环节,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机械工程专业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机械专业知识课程在学生学科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类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课堂内容中的空间概念多,几何图形多,实物或模型多,涉及到许多工程实际问题,且受到授课时数的限制。提高单位课时传递的专业知识信息量,提高专业知识信息传递的质量,提高学生接受专业知识信息的效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最基本的要求。一段时期以来,机械专业知识课程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做了许多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单向交流的教学模式,一切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作为消极被动的接收者,教学质量和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到许多内容抽象难懂,理解费力,想象力难以得到启发,影响到学生掌握更多的有关机械专业知识,限制了学生分析、构思和设计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工程素质的提高。研讨式教学模式就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是营造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且有利于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课堂讲授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推动教学过程,学生在对问题产生兴趣的驱动下,关心和关注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思路并给以启迪,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和热情,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拓宽知识面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研讨活动中来,从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在学习和研讨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设计的能力。
四、研讨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实践
机械专业知识课程中首先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开展创新教育模式的改革,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课题重点项目——“《机械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程建设”的推进,以点带面,全面实施其他机械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跟现代机械学科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既要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知识的逻辑性、条理性,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研究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最新版材,教材内容更新快,增加了现代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机械设计课程涉及到的机器结构和机械零部件,都能举出大量的反映现代机械设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实例,这些实例能够充分体现机械设计教学内容的研究性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对课程的主动学习兴趣,引导和组织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综合优势,结合课程讲授内容和现代机械工程产品的实例,开发技术含量高,兼有产品运行简短视频和三维模型机理演示动画的CAI课件,重点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讲授难点,把枯燥抽象的设计理论知识和结构设计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感内容,增强学生对机器、零件结构的感性认识。学生受到这些视频和动画的启发,使课堂所研讨的问题更易理解,印象更为深刻,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启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理论创新思维和机械结构创新设计能力。课堂教学采用具有师生互动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师以课堂问题为导向,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学生展开双向式的教学讨论,即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前提下研讨问题并回答问题,同时可向教师反提问题,师生间共同研讨,解答问题,归纳总结本次课程的知识要点。课堂所研讨的问题紧扣教学内容,结合大量现代机械产品创新设计实例,注重学生在学习讨论中能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重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探究,使学生在研讨中获得并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相关知識。课程制定了详尽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大纲,总课时48学时中至少有32学时为研讨课程,平均每次课设计了4~5个研讨问题,随堂提问和研讨,由于许多问题都是与现代机械工程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总是带着兴趣与教师和同学在研讨。师生互动式的研讨式课堂教学环节使本门课程知识讲多、讲深、讲透,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能力、开拓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机械设计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得到提升。
通過《机械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示范课程几年的建设,使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课程的理解能力、创新思维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为其他机械专业知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起到示范作用,为全面提高我校机械专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根保,任艳君,程岩松.机械工程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86-89.
[2]刘智运.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特征[J].江苏高教,2006,(2):150.
[3]唐大放,李意民.新世纪机械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煤炭高等教育,2003,21(6):67-69.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Practice of Seminar Teaching Model
TANG Da-fang,CHENG Zhi-hong,ZHAO Zi-jiang,YAN Hai-feng
(School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Jiangsu 221116,China)
Abstract:The primary task of building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and a world-class discipline is to cultivate the excellent talents. Cultivating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 should start from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The research-oriented course outline is develop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s is improved. The seminar teaching method is used in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ability,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work is made. 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 made.
Key words:innovative education;innovative ability;talent cultivation;seminar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