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探究

2016-11-21 06:52杜高奇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德育课传统节日校本

杜高奇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平凉744000)

中专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探究

杜高奇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平凉744000)

深化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班开设了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由班主任实施教学活动,并要求各班科任教师积极配合落实教育。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不够生活化,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开展深入调研,并对实施好该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积极探究。

中专生;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现状

1 调查对象与具体研究方法

调查对象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学前教育专业班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每年级随机抽取班主任1名、科任教师13名,共抽取28名,发出调查问卷28份,回收有效问卷2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每年级随机抽取学生家长12名,共抽取24名家长,采用电话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活动,实际电话访谈23名家长,访谈率95.8%;每年级随机抽取学生56人,共抽取112人,发出调查问卷1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3%;另外,对学校政教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一次访谈。通过调查,笔者了解了我校构建中专传统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学前教育专业班开展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的教学现状。

2 中专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现状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我国学校教育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深化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所在的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班开设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由班主任实施教学活动,并要求各班科任教师积极配合落实教育。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是一门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习惯和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中专生为目标的德育课程。

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不够生活化,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笔者对该课程教学现状开展了深入调研。我校开展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采用辽海出版社出版的《传统节日》一书。书中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开斋节”等内容,通过调研发现,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2.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无关,3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密切,许多学生认为教师讲的内容太多太杂,缺乏对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的生活智慧的深刻剖析,觉得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样的消极评价反映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内容不满意,进而最终影响到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涉及的内容繁杂,而不少班主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重视,重点不突出,主题不明确,导致学生晕头转向,无所适从。再者,教材所面向的受教育对象是全体青少年,并不是针对中专生群体的,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教学形式单一无趣

调查发现,不少班主任由于自身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课堂教学只能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一节传统节日文化德育课教学成了班主任的讲座,这样的教学形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没有激情、教师倦怠,教学效率低下。

2.3传统节日处境尴尬

今天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碰撞的时代。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被忽视的尴尬处境: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传统节日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益受到当代青少年追捧,导致洋节越过越热闹,传统节日备受冷落。

3 增强中专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教学实效的策略思考

构建中专传统文化渗透型德育模式,从具体策略上讲就是要落实好生活化的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

3.1使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理解和体悟,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因此,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有效实现教学内容回归生活。

3.1.1内容处理现实化,走进学生生活传统节日是学生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节日与学生生活的“关联点”,拉近新时代学生与传统文化习俗之间的距离。如在学习“端午节”一课时,教师以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为线索贯穿课堂始末。课始,教师展示粽子,让学生说出它的名字,并提问粽子的形状为什么是多角形?接着,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讲解:古代先民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当祭品,认为动物角能够实现神与人的沟通,以祈求丰收。将粽子包成多角形,正是对动物角的模仿,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接下来提问什么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学生都说是“端午节”。至此,课堂在生生、师生的积极互动中拉开了序幕。之后,教师让学生讲述与粽子有关的故事。学生说,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人们心中地位崇高,他以身殉国后,人们用粽子祭祀屈原。最后教师让学生相互分享各自带来的粽子。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利用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学生的感性生活为基础,用学生所见所闻获得的知识诠释传统节日的内涵。如教授“春节”一课时,谈到过年“守岁”的来源,教材中讲的是人们腊月三十晚彻夜不眠等着“年兽”离去的传说,但让学生讲述“守岁”的由来时,由于平凉泾川传说是华夏祖母王母娘娘的降生地,大部分学生都讲到人们守夜等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灶王奶奶为民请命、祈福归来的故事。这样一来,恰当利用学生熟知的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了学生对传统节日以人为本、敬天爱民等蕴意的了解。“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将教材中枯燥乏味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生活化,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景,达到教学内容生活化。”[1]

3.1.2内容呈现情景化,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传统节日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节日里,人们的生活情景区别于日常生活,教师要尽量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为此,应做到两点:一是要努力营造节日氛围,使节日情景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如在教授“元宵节”一课的前几天,教师和学生在教室共同制作彩灯,这是元宵节活动的一大乐趣。上课当天,师生在教室里挂上彩灯。具有元宵节特点的喜气洋洋的教室,使学生置身于富有浓浓“元宵味”的氛围当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能以浓烈的节日氛围感染学生。二是依据教学内容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声音、视频等将教学内容真实可感地展现出来,为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在教授“重阳节”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有关重阳节风俗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播放Flash动画短片《桓景降妖》,再附以配音解说,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传递信息,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用幻灯片展示学生和其家人一起登高远眺的愉快画面,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全方位地了解当地重阳节的习俗,挖掘重阳节孝亲敬老、舍己为民的文化内涵。这样,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教材内容,尽可能在课堂中呈现生活化的节日生活情景,将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有亲切感,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3.2使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具有吸引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蕴意深刻。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动力之一,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热情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形式。因此,只有创新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才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让学生喜欢传统节日文化,接受传统节日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感化熏陶。

3.2.1故事引入式讲故事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故事内容,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增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故事因其内涵深刻、生动有趣广受学生欢迎,在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中引入故事(见表1),有助于学生内化传统节日文化知识,进而调动他们探究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欲望。

表1 传统节日文化课堂教学故事引入安排(举例)

3.2.2实践体验式实践体验活动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从行为举止中生发相关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学生直观感悟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化难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增强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第一个形式是奉献和品尝。如笔者根据本班学生有回汉两个民族、来自平凉市不同县区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端午节放假返校时带一份家乡的端午节传统食品与同学分享。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回汉两个民族的饮食差异和不同县区的端午节饮食文化,而且可以分享奉献他人的快乐和美好,很自然地喜欢上这个传统节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一味说教,而是把“感受端午节蕴涵的真善美”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对自己熟悉的端午美食的认知、分享和体悟。

第二个形式是动态交流。如笔者在教授“春节”一课时,在“除夕包饺子备年饭”教学环节中,组织学生分组包饺子,开展“创新包饺子”竞赛,比包饺子的速度和创意。有的学生包出了花瓣形饺子,有的包出了兔子形饺子,有的包出了枕头形饺子……学生尽情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而教师对于学生包的每一类型的饺子都给予肯定和赞赏,为学生提供了创新探究的空间。在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感悟了传统节日的内涵,增强了学生对中华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3使传统节日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具有感染力

传统节日大都蕴含着深厚而浓烈的情感。“例如,重阳节和清明节蕴含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和孝道,春节和中秋节洋溢着浓浓的家庭温情,端午节则包含了强烈的民族感情。”[2]因此,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真正置身于真实的节日活动中。回归生活是学生德育的最终目的,而传统节日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春节引导学生贴贴对联、拜拜年,元宵节挂挂彩灯,中秋节给长辈送去月饼。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勤劳奉献、尊长孝亲、爱家敬老、感恩体贴的品德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清明去祭祖、插柳,重阳去登高、赏菊,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知道了对祖先的纪念、对老者的敬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恩。传统节日蕴含的美德要想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和结果,就需要强化课堂教学,更需要让它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只有学生身体力行参与传统节日活动,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传统节日所蕴含的美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每位学生的内心[3]。

诵读赏析古人创作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是感化学生,使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中国古典诗词渗透着古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蕴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可贵精神。挖掘传统诗词中的德育价值,把古诗词诵读、赏析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将古诗词诵读和赏析引入课堂,让学生走进古诗词构建的情境中,尽情体验,用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感化自我。如在学习“端午节”一课时,学生一边品尝着美味可口的粽子,一边吟诵“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的古诗句。诵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感受古诗的艺术与情感,体悟其深刻含义。通过端午节相关古诗词诵读赏析活动,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端午节爱国、忠义文化内涵的领悟。传统节日古诗词诵读赏析活动古诗词推荐(见表2)。

表2 传统节日古诗词诵读赏析活动古诗词推荐(举例)

[1]夏华娟.传统节日题材“童趣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2):33-37.

[2]张照松.情系中国节——传统习俗与文化[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

[3]王建业.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师,2014(10):77-80.

G410

A

1671-1246(2016)22-0154-03

猜你喜欢
德育课传统节日校本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运用对话教学增强德育实效——浅谈对话教学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