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玲
摘 要:从耳朵说起,主要针对当前小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尊重的现象,阐述倾听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德育功效,并从倾听的要求出发,介绍了如何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倾听;尊重;能力
从小到大,我们从来就不缺乏“听”的教育。年幼时,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听话”。尽管有人说“听话教育”扼杀了中国儿童的创造力,不适合当前的素质教育,但我们的耳畔总有那数不清的“听话”声。
大概是因为习以为常吧,“听话的教育”大多不能激发我们的兴趣。不信,走进我们的课堂,定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侃侃而谈,而学生要么东张西望,魂不守舍,要么窃窃私语,东倒西歪,甚至还有埋头苦干,酣然入睡的。如果遇到学生发言,孩子们更是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年龄越小,其注意力越不持久。能够在课堂有限时间内都高度集中精力是不太可能的。此之谓不能倾听者。至于那些不愿倾听者,恐怕还有主观的原因——自我中心意识。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家庭开始,就养成了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当然,还有可能就是讲话者内容太单调无聊或思维混乱,让人无法倾听。
倾听究竟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倾听让人学会尊重。说话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倾听态度而感到心情舒畅。在此,倾听无疑是一种赞美,因为听者的专注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是一个值得我静下心来用心听你说话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注意,被尊重。”所以,倾听无疑是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心。相反,对他人言辞无动于衷,则会使说话者有挫折感。尊人者人尊之。从小学会尊重他人,这是一切善行的基础。试想,那些弄虚作假者、坑蒙拐骗者,哪一个是尊重他人的呢?
再者,倾听可以增进友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发言,会获得讲话者的好评,消除误会、隔阂、不信任与敌对,使二者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时的倾听甚至有化敌为友的功效。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并养成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时时刻刻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会听话的人。
这一点对训练倾听很重要。有这样一个例子: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天和朋友散步,途中停下跟一个陌生人聊天。在谈话中,始终是丘吉尔一人滔滔不绝地说话,对方几乎没有开口。两人分开后,丘吉尔对他的朋友说:“这个人很聪明!”朋友惊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一句话都没有说!”“你没看见他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听吗?仅凭这一点,我便知道他是一个聪明人。”后来,这个陌生人得到了丘吉尔的重用。的确,那些成功者往往不一定能说会道,口若悬河,但他们往往是善于倾听的高手。难怪有这样一句名言:“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原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其次,要尽量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
听话者要以一种冷静、平和的心情去倾听,因为情绪会影响人的智力,学生只有在情绪状态比较稳定的状况下,才能听得有效。若是烦躁不安、心绪难平,注意力是很难集中在说话者身上的。因此,教师要尽量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亲其师,信其道”嘛。
再次,教师要率先垂范,做个忠实的倾听者。
课堂上,学生发言可能会南辕北辙,答非所问,或者零零碎碎不得要领,教师切不可心生厌烦,粗暴打断学生发言,要在倾听中循循善诱,要在倾听中拨乱反正,学生会从老师真诚的眼神中得到力量,从提示的话语里获得启发。
当然,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也要做倾听的榜样。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倾听训练。
倾听要求神情专注,具体来说就是要凝视说话者。眼睛是流露和表达信息的重要渠道,注视对方的眼睛,自然有一种心领神会之意。但这种注视不能太长,一般3秒钟为一个周期,因为长时间的目光接触会引起对方生理和情绪的紧张。
倾听者要求善传意见,但一般又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语。可训练学生利用肢体语言——头部、臂部的摆动来表达听话者的意见。如表赞许的点头,表欣喜的微笑,表否定的摇头,表敬重的上身前倾等。记住,无论多么不想听这个话题,切忌贸然打断对方的谈话,至少应该先让讲话者讲了一个段落后再引开话题。
倾听还要求复述要点。因为听众如果听后仍然不知所云,那听了也是白听。训练学生怎样抓住要点,最好的方法是由简到繁,从复述开始逐步过渡到归纳要点,有条件者可利用录音(音量稍小些,便于训练集中注意力),先挑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小片段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复述难度稍大的内容,直至直接听话。还可以用“耳语传话”的方式进行训练,方法是在纸条上写上传语,要求学生分组用耳语传话,看哪组最先完成。
综上所述,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尊重,就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人际基础。
难道倾听还不重要吗?
参考文献:
海云明.情感智商[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6.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