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春 刘淑焕 丁晓燕
[摘要]当前,影响黑龙江省技工院校发展的因素包括生源逐年递减,专业设置无特色,毕业生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生源素质良莠不齐,国家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黑龙江省技工院校应科学定位,引入市场机制,创建品牌专业,建立适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技工教育新模式。同时,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技工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为打造“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把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始终。
[关键词]黑龙江省;技工院校;品牌专业;培养工匠型人才;平台
自2008年世界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至今仍在危机的阴霾中徘徊。我国为使经济稳中求进,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黑龙江省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全省技工院校如何为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动车组”增添新动能,破解技工院校的发展难题,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围绕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依托产业基础10个重点领域,17个细分行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突破,为提升“龙江制造”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提供新技能人才的支撑。作为技工教育工作者在当下把技工教育的发展问题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找出技工院校的发展轨迹,服务于龙江经济社会。
一、阻碍黑龙江省技工院校发展的因素
(一)生源逐年递减,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发展是不争的事实
自2010年到2015年,五年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率逐年提高,增幅在年均67%以上,呈现上抛物线状态。黑龙江省可能会更高。初中毕业生逐年递减,有许多初中毕业生是独生子女的子女,仅哈尔滨市2014年较2013年初中毕业生由63321人减少到60321人,净减绝对额3000人,按百分比计算应在5%左右:自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龙江净流出人口63万,年均6.3万,且15-45岁年龄段的人员占净流出人口的70%。
普通教育主管部门垄断了初中毕业生资源,使技工院校招生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原本技工教育一直处于尴尬的“鸡肋”状态下,更是雪上加霜。五年间,以哈尔滨技师学院为例,年均招生人数下降26.2%,呈下行抛物线状态。
(二)专业设置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不适应
专业设置应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否则要么供给老化,要么供给成熟,要么供给不足,缺乏品牌效应,影响技工院校的发展。
全省各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市)所在技工院校的招生水平参差不齐。哈尔滨招生人数是大兴安岭市的14.8倍。
(三)毕业生社会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发展
技工院校毕业生普遍认为自己不被社会理解和尊重;技工教育是二流或三流教育的思想在多数校长、老师和学生中间的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吸引力。有的技工院校为了就业而就业,原本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功能得不到发挥,送到千里之外的地区去工作,给学校和学生造成难以承受的巨大成本。“一年看、二年干、三年向后转”的情形时有发生。再者,所有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90%以上定位在中、小民营或合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目的,什么技术进步、什么技术革新、什么知识产权,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原因是这些企业基本没有自己的定型产品,大多是来料加工两头在外,处在加工业链条中下游水平,充其量搞些“山寨”产品。这些企业的直接表现就是,把员工看成机器人,有的用一种叫做UPH的东西去设定其每小时的工作量。毕业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收入低、待遇差的同时,又没有技能上的提升,近远期目标非常渺茫,后果是不利于技工院校的发展。
(四)专业设置无特色,院校品牌效应不明显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发展
全省技工院校103所,院校均有专业8个,专业设置总数量836个,重复专业设置624个,重叠率74%。优势专业得不到良好的发挥,劣势专业抢占了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浪费了社会资源又影响了技工院校的整体发展和布局。
(五)生源素质良莠不齐,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品牌专业创建
普教部门垄断了优质生源,逼迫技工院校“拿来主义”,不经任何筛选程序,只要你来“热烈欢迎”。这部分生源由这些群体组成弱势群体的子女有点“小钱”人群的子女,送到“封闭式,半军事化”的技工院校进行托管,怕子女学坏;普高不要,职高不收的群体,有点“小权”人群的子女,目的是安排个“理想“工作混个证的人群。如果,技工院校不能参与自由竞争,这种状况将会长期持续下去,品牌专业的创建势必受到影响。
(六)国家政策导向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工院校的发展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起步较晚,也就六十年左右。经过了“一五”的156项,“二五”的132项,“三五”的将“一五”和“二五”项目的复制及拓展,基本上建立了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工业中类和525个工业小类的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也出现过倪志福、李瑞环、郝建秀等工业巨匠。然而,人们正酣于学技术、搞革新的热潮中,国家提出了“又红又专”批“白专”道路的口号,人们的学技术、搞革新的热情降至冰点,而后又“十年动乱”,进而“洋跃进”,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及国企“租、转、卖”等等一系列的政策导向,使大批量的“工匠人才”的梦想一波三折,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学技术、搞革新的气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技工院校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都出了不可破解的难题。
自从技工院校脱离企业这个母体进入市场之后,有些技工院校,不知所措,人云亦云,不顾所在学校条件和环境,既无特色,又无品牌,不顾市场需求盲目跟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相对需求过剩和人才的相对不足,这种局面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才能走出困境。
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技工院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和工匠平台再造
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是供给角度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生产率Y=A·F(L·K·H·N)
在这里A是技术L是人口K是物资资本H是人力资本N是自然资源:F是外部环境。
当下,我国的生产供给角度出现了新问题:出现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消失,经济效益递减,国内外环境不振。产品质量低下,消费困难,GDP增长受到限制。
在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升K(物质资本)和H(人力资本),提升K和H,取决于A(技术)的突破。在这里A是自变量,其它都是常量。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要人来搞创新技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面,黑龙江省技工院校应拿出自己的品牌专业,参与竞争,引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实行大而专或小而专,摈弃僵尸专业和学校,建立适合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技工教育新模式。
(一)科学定位,引入市场机制,创建品牌专业
1.技工院校的基本定位是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差距,产业结构有差别。要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确定亦工则工,亦农则农,亦商则商,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把学校定位在科学合理的梯度和层级上面。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技工院校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要建立自己独特的专业品牌。一个品牌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内在品质,更重外部形象。应具备六大特征专业性、价值性、表象性和扩张性及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专业品牌推广前,确定“目标”市场,经过市场细分化,确定“消费”群体,其本质就是专业品牌被求学者所接受和认同,而且让求学者的心理产生强烈的震动,这样的品牌专业才能有价值和生命力。把一校一特色,一院一品牌做为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来落实。在此基础上力求创新,适应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同时对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品牌专业,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在发展中完善。
品牌专业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被市场所承认,且不搞终身制。引入第三方评估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的适时评估,可上可下。
品牌专业要适时创新,增添新内涵,在完善原有成形专业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把握市场需求和科技前沿。关注第一产业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第二产业取消“原”字号,变“原”字号为“化”字号,提高产品附加值:颠覆部分金属冷加工工艺的3D打印技术,这种“增材制造”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篇三产业,完善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健康养老业都将给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二)充分利用供给侧改革的历史机遇期打造培养工匠型人才有力平台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人的作用不可被机器所替代。中国人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企业想脱离某种困境的最佳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制造2025”的今天,正大踏步地迈向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上,也是打造培养“工匠型”人才平台的最好时期,“十三五”规划中讲建立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10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也应看到培养“工匠型”人才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日本培养一名高级“木匠”需要严格封闭八年德国培养一名高级“工匠”是一生的事业。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之境界,任何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都可以从平凡到神圣。
那么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技工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为打造“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把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始终。
1.专业界限过于明显,不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专业化程度较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数以万计,培养专业人才的思路相对传统,原因是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和岗位分工造成的。
2.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难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重视可量化、可目测的显性技能,轻视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隐性技能,显现出这些人才能力单一,后劲不足。
3.相对封闭的办学形态,难以提供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
4.“双师型”教师好比官样文章,在实践遇到困境随处可见,不适应“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动手能力不强。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如何打造“工匠型”人才培养平台,有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采用“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平台,通过“三通两平台”载体,构建“市、县、校、班、人”五级架构,打造以“课堂、移动、家庭”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电脑、手机、平板、电视”四个终端。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精品资源、精品视频及专业教学资源库。
二是适应“机器换人”培养复合人才,打破专业界限、启动“专业+”模式。培养文化、智能、技术融为一体的专业性“工匠”人才。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应具备的十个素质:意义构建社会智力.新思维与适应性思维;计算思维;跨文化竞争力;新媒体的读写能力;跨学科能力;设计理念书认知负荷管理;虚拟协作能力。
三是工匠培养平台建立应有六个方面的结合:强学生与强老师相结合;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相结合;工匠精神落实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专题教育与日常养成相结合。
天工造物,匠心独运,心到手到。这就是一个真正从内心热爱自己工作而工作的工匠精神,其内涵为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程序主义、厚实精神。
四是培养“工匠型“人才,师资队伍必须过硬。职教教师不同于素质教育教师。既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操行;即要有深厚的学识水平,又要有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精神.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
五是及时调整服务面向。每次工业革命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建立与我国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梯队,依次升级,如适合于工业4.0的省级梯队。既有分工又有职责,创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