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海 杨守德
[摘要]通过参与由黑龙江省商务厅组织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在材料汇总和实地抽检的基础上,充分掌握了黑龙江省承担“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企业的实力,以及农家店、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及运行情况。从市场机制作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黑龙江省在建设农村现代商品市场体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其制约因素,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探索建立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现代商品市场体系。
[关键词]黑龙江;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问题;对策
一、引言
早在2006年《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已明确指出“农村商品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繁荣农村商品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加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推动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统筹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特定时期和经济发展大环境下,黑龙江省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处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上,发展又面临新的困难,呈现出新的趋势,处在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二、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研究,以2006年商务部印发《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发布分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以前的研究虽未明确提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明确概念,但却都集中体现了商品市场体系的思想,为2006年以后的学术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研究经验。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有,周秀德(1992)认为改革开放十余年来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流通领域看农村经济,商品流通与商品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相当突出。他指出打破行政及地方保护壁垒,释放供销社的市场化职能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杨新华(2008)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不健全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建立健全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并首次提出将连锁经营引入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并提出“商工农一体化”的大市场体系。随后,刘东明(2010)、原梅生,弓志刚(2014)等人在前人基础上各区角度,观点鲜明,整个研究理论体系愈加丰满。
三、新时期建设农村现代商品市场体系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建设黑龙江省农村现代商品市场体系不仅仅是满足扩大内需,实现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更为我省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平稳过渡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当下黑龙江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协调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中的黑龙江,农村市场潜力巨大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全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粮食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止2013年末黑龙江省农村人口1633.7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382.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6.8亿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市场潜力巨大。2013年末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18337.5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95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13.6元,增长19.2%,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仅增长了9.1%。黑龙江省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5.7亿元,其中农村(县以下)零售额770.5亿元,增长14.2%,增速同样高于城镇。
(二)助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平稳过渡的有力保障
工业转型升级是我省为适应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做出的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又有国内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黑龙江省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3年黑龙江省工业生产增速趋缓,大型国企特别是资源型城市工业企业倒闭裁员减薪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工业品产量明显下降,工业经济效益略有下滑。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418.7亿元,比上年下降3.8%,其中利润1150.2亿元,下降5.0%。现代化的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对于改善农村流通环境,提高农村流通质量,刺激和引导农村消费以及推动城镇化进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行业发展来看,能源产业的萧条以及不可持续性使得农业越来越成为未来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产品如何便捷、有机、高附加值地进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将成为实现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三)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协调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
黑龙江省完善农村现代商品市场体系,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又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协调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现代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建成,将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城镇与乡村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城市商品和农产品实现顺畅的交互流通,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农村流通的商品质量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保障。农村经济繁荣发展,对城镇经济保障有力,呈现出协同发展的共赢模式,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实现了城乡发展的协调。
四、黑龙江省农村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市场商品结构不合理
黑龙江省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结构失衡。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购买力弱于城市,商品需求少而分散,早年更是由于交通等原因造成了黑龙江省农村流通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黑龙江省流通产业发展存在着商品类别、质量上的失衡。与此同时,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暂时萧条致使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心正逐渐向农村偏移,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市场需求不再只是物美价廉亦或是低质低价的商品,农村消费群体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已明显增强。农村消费群体日益需要高质量和高品牌附加值的产品,在原有流通体系不完善导致供给本就不充足的情况下,存在着结构性的商品供求失衡。
(二)农家店规模小微、布局分散,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高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这就造成了“地广人稀”的局面。村屯布局分散,部分农家店地处偏远,而分散的村屯往往对商品的需求量较少、远距离地配送又大幅增加了商品的配送成本,降低了配送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对于城市配送而言,农家店配送具有分散和单店需求数量不大等特点,这就增加了配送企业在商品运输成本、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也增加了对需求商品的统计和管理成本。这些情况客观上难以很好地解决的,是黑龙江省农村现代商品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又一难题。
(三)流通企业管理机制落后、竞争手段单一、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管理机制落后,竞争手段单一、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是流通企业管理模式弊病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单一无序的价格竞争,使得规模本就小微的农家店存续时间短暂,商品流通网络维系困难。企业内部保守派对原有利益的维护使得新的管理理念和商业模式不能得以推行。新技术的推行、新设备的利用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和运行,而文化层度较低和观念陈旧的从业人员将决定现代化工具的覆盖范围从而决定流通信息化的水平,显而易见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已然成为阻碍流通产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
五、对策建议
进一步引导城市连锁店和超市向农村延伸,鼓励有实力的流通企业改造“夫妻店”、“代销店”,发展特许经营、销售代理。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利用品牌、配送、管理等优势,通过投资或加盟连锁的方式建立或改造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支持各类中小型企业自愿结合,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物流中的作用,利用其点多面广的优势,提升连锁配送网络在农村市场中的功能,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设“节点”或“二级站”,延长流通半径降低农村消费品最后一公里配送费用。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自律管理,完善流通服务监督体系,发挥政府与流通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原有农家店作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由多层中间商承销配送的传统模式下,通过新型流通组织的建立、流通渠道的管控重组等方式,寻求商业模式的突破创新。地理位置上的偏远客观上决定了流通渠道中间环节众多、终端价高利薄的现实困境,这也是农家店无法抵御市场危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存续时间不长的关键因素。鼓励搭建小户间的采购信息平台,建立村屯商社等新型流通组织形式,集体采购增加议价能力,无论是向上级经销商议价采购亦或是取消中间商环节直接从生产商采购,都实现了既提高了流通效率又增加了收入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