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丰开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科学探究被提到了核心的地位,探究性学习也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任何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离不开科学概念或原理的指导,正是有了已有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安排并实施科学探究活动,促进生物核心概念的建构。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今天,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核心任务,也是全社会对于教育的共同要求。面对这样的任务和要求,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如何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工作者势必要改变原有的在教学中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模式,摸索出一套对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核心概念的提出以及相应的教学思路的改进,必然会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核心概念;有效教学;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1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德提出,组成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原理应该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
一、通过构建概念图,建立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每个概念都有其最本质的共性,它涉及的是同类事物的最关键属性。因此,在处理概念时,教师通常要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以利于学生深入掌握概念的本质。
概念图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概念及生理过程之间的联系。在构建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初步学会“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这也正是新《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在生物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很多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其难以把握。如何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这种困惑可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将抽象的、学生难以感知到的概念以动画等多种可视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到概念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利于学生切实掌握概念的实质。例如,“基因的表达”这一核心概念,是从分子水平来阐述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这一过程学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掌握起来非常困难。如果将这一微观的现象做成动画,连贯地演示“转录”及“翻译”过程,学生便会从感官上认识到这一具体过程的发生、场所、条件、产物、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模型建构,加强学生的理解
在新《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它(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科学,既是过程,也是概念的体系,各种科学方法的应用,也是解决理解概念的桥梁,常用到的一种科学方法就是“模型方法”。
四、充分利用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将学生带回到科学家所处的年代,让其体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是如何提出这一科学原理并加以验证的,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得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得出过程中,孟德尔并不知道基因的存在,也并不知道配子形成的本质过程,因此他应用到了“假说—演绎”这一经典的科学方法,对看到的现象运用假说加以解释,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而在授课时,学生还没有学习减数分裂这一知识,二者所处的情况有相似之处,故引导学生从孟德尔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当看到子一代权威高茎儿子二代又出现了既有高茎,又有矮茎现象时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如何进行解释?解释是否合理?如何加以验证?完全秉承当时的情况进行研究。但基于课堂的环境限制,对于验证假说是否合理时,可借助模拟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保证学生对这一科学原理的得出完全信服。整个推导过程的实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又使学生明确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同时也实现了新《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宇.快乐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5).
[2]黄丽坚.论新课改下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