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贤华
摘 要 “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衔接了生活与课堂,贯穿了新旧的知识。教师应当依据不同类型课文的不同特点,借助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灵活多变、生动形象地设计“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良性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 中学 语文 导入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9.056
Abstract "Introdu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it stimulates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linking up the life and the classroom, through the old and new knowledge. Teachers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ext, wit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cience, aesthetics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 knowledge, flexible, vivid design "Introduction" link,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the formation of benign interaction,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 introduction; teaching design
1 “导入”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卓有成效的“导入”能够纲举目张,显现重点。按照教学计划,教师讲授的每个课时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师授课的关键。教师要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进行导入设计,提纲挈领地加以突出和强化,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比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可以结合户外的天气季节的交替,采用提问的方式设计导入:“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着那漂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2)卓有成效的“导入”能够设置悬念、引人注意。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通过它才能进来。”由此,对于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来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问题。教师要以“导入”设计为抓手,巧妙地设置问题和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期待,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蝙蝠和雷达》一文为例,教师从蝙蝠和雷达相同的捕捉对象的结构和原理入手,做提问式的导入设计:“蝙蝠是自然界的原生动物,雷达是人类的发明创造,看上去是风马牛不相及,可作者为什么把两者相提并论呢?”这样的导语既简洁明了又具有启发性,悬念设置虽较为简单,但足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去解读课文,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卓有成效的“导入”能够启发思考、开拓思维。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关系,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是很高,往往在开始学习新课之前也没有做好足够的预习,思维大多处于一种“停滞”状态。有鉴于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是就要加以关注,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充分开动学生思维,诱发学生思考。以《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一文为例,教师以肯定红枣是植物果实,可以食用为前提,反向构建导语:“既然红枣本来就是可以供人食用的果实,那为何树上的红枣不能吃?如果树有其主,那为何落在地上的红枣也不能吃?我们的战士这样做说明了什么呢?”这就从课文题目入手,直接切入课文的重点内容,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4)卓有成效的“导入”能够承上启下,紧密衔接。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基础教育,在中小学教材的篇目选择和编排体例上非常注重丰富性、科学性,课文与课文都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遴选,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就促使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注重课堂教学之间和教学环节之间的纵向联系,有效利用“导入”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关节点,实现“旧知识”和“新内容”的紧密衔接,从而实现顺畅的课堂过渡和环节过渡。
“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如此重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认为已经整天与学生在一起了,彼此非常熟稔,不必再把课文导入设计得诗情画意、跌宕起伏了,或者直言“把书翻到XX页,我们上XX课”,或者胡乱三言两语、敷衍了事,没有丝毫准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2 提升教师“导入”设计能力的三个维度
“导入”是讲授新课的基础和关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不断提升教师“导入”设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进一步提升教师“导入”的设计能力:
(1)心理学维度。客观来说,“导入”环节设置的出发点是激发学生对将要讲授内容的兴趣,保持学生对教学主题的注意力,发展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领悟力。这都和师生心理密切相关。教师在导入时必须将内容组织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得到内的心理满足。首先,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的关键,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新课导入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要注意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合他们心理特征和年龄阶段的导入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和反应,适时地调整授课方法和授课节奏,运用不同的导入艺术开展教学。当学生们聚精会神甚至点头微笑时,他们的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对于教师和教师讲授的内容是充分接受的。这时,教师就要掌握时机,把课程的难点、重点和要点条分缕析地讲述清楚;当学生们交头接耳甚至昏昏欲睡时,他们的注意力是非常涣散的,对于教师和教师讲授的内容是比较抵触的。这时,教师就要适可而止,降低语速、变换语调或者突然中止,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再次集中,再将重点和难点重复一遍。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修养。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互动过程。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情绪,积极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当教师的情绪饱满、话语热情时,学生就会受到正向的鼓励和感染,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学生的智慧来自教师的智慧,学生的品德来自教师的品德。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2)教育学维度。“导入”艺术是教学艺术中的“重器”,有自身的规律和原则。长期的教学实践一再证明:要使课程导入成功,必须明确“引入”设计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量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学习心理,符合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要求。第一,导入设计应注重启发性。科学有效的“导入”应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成功的导入,就在于富有启发性: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自觉地运用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第二,导入设计应注重迁移性。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迁移”也有好坏和正负之分:如果影响起到促进提升作用,即为正迁移;如果影响起到阻碍干扰作用,即为负迁移。成功的“导入”大多遵循迁移原则而设计导语,把学生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概括同类知识的特征,形成类化,从而达到由浅入深、由高到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第三,导入设计应注重趣味性。我们在设计导入和导语时,应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兴趣,自觉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干扰,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去。第四,导入设计应注重新奇性。出人意料的思维或者活动更会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孔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新奇性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特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导入”设计必须新奇,学生之前闻所未闻才会感到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第五,导入设计应注重简洁性。在进行“导入”设计时,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同时,还要用最简洁的话语、最简短的时间,有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教材和现实之间、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上来,集中到教材中去,以取得最佳导入效果。最后,导入设计应注重整体性。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总体,“导入”环节虽然十分重要,但教师要有全局意识和统筹考虑,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切不可信马由缰、没有限度,影响到讲解、提问、分析、总结等其他教学环节,忽视整个教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3)美学维度。毋庸讳言,教师的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遵循教学法则,还要遵照美学标准,灵活运用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情感熏陶功能。科学是符合客观的真,艺术是发自内心的美,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一种求真与求美高度综合的艺术。“导入”设计作为教学艺术之一具有审美性,它借助具象性的思维和表达,通过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具体说来可以分为:设计美、语言美、过程美、意境美、机智美、风格美、人格美等等,这些既是用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手段,也使教育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
3 结语与思考
课堂导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导入理论应紧密联系实际,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程式。中小学是每个学生打基础、学知识、成习惯的重要学习阶段,语文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它不仅提供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还通过文章内容向学生们展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文学成就,涵养学生们的人文情怀和思想品质。由此,教师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时,还应当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沟通方法和语言技巧,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师应根据各类文章的不同特点、各篇课文的不同内容、每节课的不同知识点,采取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导入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诸如有温故引新导入、背景知识导入、课题解析导入、作者介绍导入、人物形象导入、点明中心导入、故事叙述导入、情绪激发导入、图示绘映导入、情境音乐导入等等诸多方式方法,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入课堂的讨论思考活动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
[1] 孙忠勇.起好步上大路——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浅谈[J].语文学刊,2007(1).
[2]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 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