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21~25简补正及其文化探源*

2016-11-15 11:48王亚丽殷世鹏
西部中医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九宫灵枢黄帝

段 祯,王亚丽,殷世鹏

1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武威汉代医简》21~25简补正及其文化探源*

段 祯1,王亚丽2,殷世鹏1

1甘肃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对《武威汉代医简》21~25简所脱失文字进行补正,探究八卦、九野、九宫、太一,并比较“黄帝治病神魂忌”与《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指出“黄帝治病神魂忌”针灸禁忌内容与古代如九野、九宫、九部等“九”数有关的文化现象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头。

医简;补正;天人合一;九宫;九部;太一

1972年出土、经现代学者整理的《武威汉代医简》(以下简称《医简》)一书出版40年来,经各界学者的不断研究,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现仅就《医简》21~25简“黄帝治病神魂忌”所及针灸禁忌思想进行探究,以就教于同道。

1 《医简》21~25简补正与说明

《医简》21~25简记载有“黄帝治病神魂忌”,《医简》整理小组认为这段内容系记录针灸禁忌。记述了人从一岁至一百岁的各个年龄阶段针灸治疗时应禁忌的器官部位。所谓‘神魂忌’,系封建迷信语言。”[1]此后除陈国清的补正[2]、陈魏俊的注释[3],学界几乎没有关于这段内容的研究。

陈国清认为《医简》)21~25简脱文当补足为“其具体内容是”:人生一岁毋灸心(21),十日而死;人生二岁毋灸腹,五日而死;人生三岁毋灸背,廿日而死;人生四岁毋灸头,三日而死;人生五(22)岁毋灸足,六日而死;人生六岁毋灸手,二日死;人生七岁毋灸胫,卅日而死;人生八岁毋灸肩,九日而死;人(23)生九岁毋灸□,□日而死;人生十岁毋灸□,□日而死;十至二十者与一岁同,二十至三十者与二岁同,三十至四十者与三岁同,四十至五十者与四岁同,五十至六十者与五岁同,六十至七十者与六岁同,七十至八十者与七岁同,八十至九十者与八岁同,九十至(24)百岁者与九岁同,年已过百岁者不可灸刺,气脉壹绝,随针灸死矣(25)[2],见表1。

表1 黄帝治病神魂忌

对于陈国清的补正,笔者基本认同,唯于“人生十岁毋灸□,□日而死”一处不敢苟同,理由是:21~25简每简容字在27~41字上下,依此例,无论有无“人生十岁毋灸□,□日而死”一句,所补脱文均须写在2支木简上;1~9岁,“神魂”每岁移居身体某部;10~20岁,“神魂”所居与1岁同……90~100岁,“神魂”所居与9岁同(见表1),10岁正在10~20岁区间内,可见不必单列10岁。据笔者补正可知,《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从1~9岁,“神魂”依次居于心、腹、背、头、足、手、胫、肩、□九个部位。十岁至百岁按10年1个区间划分为9个区间,神魂从第1个区间至第9个区间依次居于心、腹、背、头、足、手、胫、肩、□九个部位。

《淮南子·修务训》言:“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4]1355可见《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假托“黄帝”,盖亦世俗流弊使然。根据语境推论,其中“神魂”似与古医籍中的“人气”“神气”“人神”相当。“忌”与“禁”意义相同,《灵枢·五禁》篇曰:“黄帝问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5]1896“神魂”于对应年岁各有居处,因为“神所藏行,不可犯伤”[6],所以屡屡明确告诫曰“勿灸”,如不遵禁忌,则会导致病人死亡。病人年过百岁者,因其“气脉壹绝”,所以也不可灸;否则,病人必死。这与《灵枢·天年》篇所言“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5]1861的意思一致。

2 《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的文化探源

2.1 天人合一 探讨天人关系与古今规律,是中国古代文化与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7]771《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4]515《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8]359《汉书·董仲舒传》曰:“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9]2515古人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素问·气交变大论篇》曰:“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5]918《灵枢·刺节真邪》篇曰:“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5]2012《灵枢·经水》篇曰:“人与天地相参也。”[5]1517《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与天地如一。”[5]230都意在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的同一性。而《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5]69将五方、五色、九窍、、五味、五行、五畜、五星、五音、数字等进行归类。更有甚者,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相应、同构的,如《灵枢·邪客》篇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5]1963-1964人体仿佛是天地的缩影,在人体总能找到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东西。

2.2 八卦、“九宫”与“太一”

2.2.1 “九宫”与“太一” 古人在阐释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一体同构关系时除了运用阴阳、五行,还会用到八卦与“九野”“九宫(八宫)”。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在人间“替天行道”的天子,其行动居处自然是要取法天帝的,九宫之说盖源于此。《管子·幼官》《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均记载有古明堂制,作为天地间万民之主的天子须设九宫依时而居,以顺应天(九野)地(九州)之道。

人的身体也要与九野相应。《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5]360《灵枢·九针论》篇曰:“岐伯曰‘请言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壬子;六腑及膈下三脏应中州。’”[5]2051《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5]2051

关于“太一”(或作“太乙”“泰一”“天一”)。《史记·天官书》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为太一常居也。”[10]1289《史记·封禅书》曰:“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10]1386《淮南子·天文训》曰:“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微宫者,太一之居。”[4]200《乾凿度》郑玄注:“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常行于八卦日辰之间。曰:天一,或曰太一。”“《星经》曰:‘天一、太一,主气之神。’天一下行,犹天子出巡狩猎,省方岳之事,每率(按:当作“卒”)则复。”[11]488《楚辞·九歌》中有《东皇太一》章,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12]57可知,“太一”本为星名,又指元气,出于封建统治或宗教的需要,又被赋予了神格以表示天神。

如上可知,“太一”指北极星,也指元气,又为“主气之神”,在天神中最为尊贵。因此,主张“天人合一”的中医学将作为“北极”星名的“太一”构成人体并维系生命活动的神气之“太一”以及赋予其神格并主宰人体神气的“太一”引入其中。

2.2.2 八卦与“九宫” 代表早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八卦,除了占卜吉凶之外,对中国的医学、武术、音乐、数学等方面影响深远。古代著作中常以八卦对应人身、八方(四正四维)、八节、八宫(九宫)、八风等,见表2。

表2 八卦与人身、八方、八节、九宫、八风对应情况

由表2可见,《周易·说卦传》中八卦与四正四维、身体部位搭配,“兑,正秋也”至少说明八卦已与四时搭配。太乙九宫占盘、《灵枢·九宫八风》《灵枢·九针论》《易纬·乾凿度》郑玄注中八卦方位、次序一如《周易·说卦传》。唯《易纬·乾凿度》郑玄注“太一”按着坎、坤、震、巽、中央、乾、兑、艮、离的次序(有学者说像下跳棋)游行九宫,而不按着坎、艮、震、巽、中宫、离、坤、兑、乾次序游行,笔者臆度其用意如《周易·说卦传》“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是为了方便人们日常应用的。又其“太一”运行序数纵横排布与《洛书》“戴九履一”之说全同,不能说其“太一下九宫”次序未受到“戴九履一”的影响。

《周易·说卦传》、太乙九宫占盘、《灵枢·九宫八风》《易纬》郑玄注所见八卦方位、卦序全同,《易纬》八卦配身与《周易·说卦传》全同,可据以推断太乙九宫占盘、《灵枢·九宫八风》中的八卦配身应与《周易·说卦传》同。《周易·说卦传》所论本为占卜之术,太乙九宫占盘、《灵枢·九宫八风》《易纬》也是占卜术,只是加入了太一下行九宫之说,故又属“太一占”的内容,据《灵枢·九宫八风》篇所云,可知它们可用以占风雨、旱涝、君臣、贵贱、实风虚风。它们的身形配位与《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有5处相同,分别是首、手、股、足、腹,只是移居次序不同。至于其八卦身形配位是否为禁忌,尚不清楚。

《灵枢·九针论》篇中“九野”即为“九宫”,虽未明言与八卦的搭配关系,但据其与八节(四立、二分二至)搭配,可以推论其“九宫”所对应的八卦。只是《灵枢·九针论》篇从立春始至冬至止,若依《灵枢·九宫八风》太一从冬至始与立冬止的移居次序,其身形配位依次分别是腰尻下窍、左足、左胁、左手、六腑及膈下三脏、膺喉首头、右手、右胁、右足,较《周易·说卦传》及《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更为整饬,显然是经过加工的。再者,《灵枢·九针论》与《周易·说卦传》、太乙九宫占盘、《灵枢·九宫八风》《易纬》郑玄注及《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身形配位有4处相同,分别是:头、手(《九针论》分左右)、腹(《九针论》六腑、膈下三脏)、足。三者,八卦、九宫的身形配位及次序仍不同。最后,《灵枢·九针论》篇上述九个部位只是身患痈肿时忌于所值之日治疗,与《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忌于所值之岁灸治所应部位一切疾病不同。

2.3 “黄帝治病神魂忌”与《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之对比 《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与《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俱以“九”数为循行周期,它们皆以“九”数为期,说明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头是不争的事实。《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之“神魂”与《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之“神”所指当同,皆指“元气”抑或“神气”。除此之外,二者有四处不同:1)《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在9岁之前,每一年“神魂”居一处;从10岁开始,“神魂”每10年移居一处,其移居次序与1~9岁同;而《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之“神”则是1岁居神宫,2岁居大敦……9岁居地部,然后10岁又居神宫,又一轮循行开始,如此凡12循环。《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之“神”较《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之“神魂”的移居循行更规律、整饬。2)《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以100岁为期,认为“年已过百岁者不可灸刺,气脉壹绝,随针灸死矣。”而《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则以108岁为期。3)《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中“神魂”所居只言部位,而《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中“神”所居具体到了穴位,后者较前者具体而微。4)二者所忌身体部位相同者有5处,分别是头、肩、腹、胫、足。“神魂”抑或“神”所居身体部位与年岁的对应关系不同,见表3。

表3 “神魂”所居身体部位与年岁的对应关系

综上可知《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要比《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更为古朴。

3 结论

四正四维,又称“八方”或“八荒”,初与八卦、八宫配位,至于所谓“九野”“九宫”,当是在“八方”“八宫”基础上增益“中央”“中宫”所致。古人主张天人合一:天有九野,太一依时移居其一;人是小天地,也分九野、九宫、九部,太一、人气、神气或者“神魂”依时移居其一。“九野”“九宫”或者“九部”,其核心是数字“九”。《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中从人1~9岁,“神魂”每岁移居一处;10~20岁“神魂”所居与1岁同,20~30岁“神魂”所居与2岁同……90~100“神魂”所居与9岁同。可知其中“神魂”是以“九”数为期依次移居身体某处的。这与太乙九宫占盘、《灵枢·九宫八风》《灵枢·九针论》及《易纬》郑玄注及《黄帝虾蟆经·年神舍九部法》所言太一、人神以“九”数为期循行于“九宫”“九野”或“九部”当属同一文化源头下的不同表现。

《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是古代中医学“宜忌”法则中的禁忌内容,其中“神魂”指人体的“元气”或“神气”。“神魂”所居之处,禁止灸刺;否则,伤及“神魂”即可致死;人已过百岁,因其“气脉壹绝”,“神魂”衰竭,所以不论任何部位,针灸辄死。

中医学中所谓的“宜忌”,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与实践,把那些有益于健康或者治疗、疾病向愈发展的,应积极采用的如地域、季节、时日、年龄以及食材、药物及其调配、用法、用量或措施等称为“宜”;反之,将那些不利于健康或者治疗、可使疾病恶变甚则致死的,应予消极回避的时日、方法、措施等称为“忌”。“宜”因被医患双方所“喜”而受到关注并进一步发展,如《黄帝内经》“候时而刺”的思想,被后世发展为“子午流注”针法;而“忌”则因被医患双方所“恶”而渐渐萎缩并淡出人们的视野。

既然“宜”与“忌”同是古人长期观察和实践所得,那么对二者应一视同仁:既然肯定了古人“宜”的思想并对其予以关注和研究,那么亦当肯定古人“忌”的思想,并给予其同等的关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作“封建迷信”了事。这才是正视历史,尊重古人及其文化的正确做法。对于《医简》“黄帝治病神魂忌”中的禁忌内容,正应作如是观。

[1]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2]陈国清.《武威汉代医简》释文再补正[J].考古与文物,1990(4):91.

[3]陈魏俊.武威汉代医简针灸禁忌简注释[J].首都教育学报,2011,5(3):52-53.

[4]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佚名.黄帝虾蟇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

[7]萧统.六臣注文选[M].李善,吕延济,刘浪,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

[8]董仲舒.春秋繁露[M].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1975.

[9]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4.

[10]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1]李伯齐.秦汉齐博士论议集七纬[M].赵在翰,辑.钟肇鹏,萧文郁,点校.济南:齐鲁书社,1997:137.

[12]洪兴祖.楚辞补注[M].白化文,徐德楠,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94.

[14]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馆.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8):12-31.

Supplement and Correction of 21to 25 Bamboo Slips in Wu Wei Medical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and Its Cultural Sources

DUAN Zhen1,WANG Yali2,YIN Shipeng1
1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anzhou 730000,China;2 School of Literature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The words in Wu Wei Medical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from 21 to 25 bamboo slips were supplemented and corrected,the eight diagrams,jiuye,nine-grid pattern and the one were explored,"disease treatment avoid mind by HuangDi"was compared with HuangDi XiaMoJing,NIAN Shrine in Nine Law to find the source and basis of acupuncture contradiction,it was considered that it shared cultural source with"nine",such as jiuye,nine-grid pattern and jiubu in ancient times.

medicine inscribed wooden slips;supplement and correction;oneness of man and nature;nine-grid pattern;jiubu;the one

R737.19

A

1004-6852(2016)09-0040-04

2015-10-05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CTQ 021);2015年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课题(编号G ZK-2015-18)。

段祯(1975—),男,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委员。研究方向:《医古文》教学与中医古籍文献、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猜你喜欢
九宫灵枢黄帝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中华心意六合拳之九宫阵说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