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重边界”的企业开放式成长研究

2016-11-10 08:50郭树民
管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开放式边界价值

郭树民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战略和发展总部,北京100055)

基于“三重边界”的企业开放式成长研究

郭树民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战略和发展总部,北京100055)

在当前国家推进“互联网+”战略的大背景下,以网络化、模块化对企业成长机制的影响为切入点,通过企业“三重边界”的划分,综合描述现代企业的多元特质,研究探寻企业成长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路径轨迹,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战略;企业边界;开放式成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然在持续加速。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很多企业依托“互联网+”,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聚集员工和社会创新力量,让有界的企业变成开放式、协同式创业创新平台,企业自身成长和发展模式也发生着变化。企业成长理论的奠基者彭罗斯在20世纪末就曾对这种趋势做出预言并予以关注,认为这种发展变化体现在“核心”和“网络”这两个概念的广泛应用上,商业网络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的“企业理论”对其结构、组织和目的进行研究,而这种新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影响现代企业的成长[1]。为此,本文将当前环境的新趋势、新变化纳入分析框架,从企业“三重边界”的维度全面展示现代企业的多元特质,研究企业开放式成长机制和路径轨迹。

一、企业“三重边界”的演进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边界”和“成长”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企业既通过其边界凸显自身独立存在的内在特性,又借助边界确立与外部更大环境的互动联系界面。从内在特征看,成长体现为企业自身有形边界实现扩张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素质得到提升;从互动联系角度看,成长则体现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融入程度和活跃程度,最终体现为企业发展的开放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相应地把单一企业边界的概念进一步细化,从物理边界、能力边界和社会边界三个维度,对现代企业进行更加全面和精确的描述,以深入探究企业成长机制和成长过程。企业边界的多重性以及开放特征使得企业成长从“内视思维”转向了“内外兼修”,成长模式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一)企业能力边界及企业成长机制

理论界对企业能力边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企业无形资源所确定的边界即为企业的能力边界,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能力边界是能力的应用边界,它与经营使用权和战略控制力等概念相联系,涉及企业活动的范围[2]。这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企业能力边界进行了界定,前者是依据能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界定,后者是根据能力的应用过程进行界定。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均承认企业能力边界的模糊性和可渗透性特点。笔者认为,二者的结合更能全面反映企业能力边界。因此,我们认为,企业能力边界是由企业核心能力所构成的边界,通过企业无形资源边界和能力应用边界得以体现。在企业开放式成长过程中,企业能力边界的扩张表现为企业无形资源的积累、能力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企业影响力的提升。基于企业能力边界的企业开放式成长通过两种机制实现。

1.“资源—能力”导向的开放式成长机制

一种物质之所以成为资源是以其实际应用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类只把有能力加以利用的物质称为资源。金碚从工业化的角度对资源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地球上的物质之所以区分为‘资源'和‘废物',根本上取决于工业技术水平和工业需求规模……如果没有工业技术能力,地球上的大多数物质都不是‘资源';而只要工业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地球上甚至太空中的任何物质都可以成为‘资源'”[3]。同时,企业核心能力的应用需要优质资源的匹配,同样的资源(甚至不是资源)根据应用其能力的不同会发挥不同的效用,产生不同的价值。按照彭罗斯的企业成长逻辑,资源通过资源提供的服务进入产品生产过程,从而创造价值,企业在提供生产性服务和资源从一种平衡匹配状态到达另一种平衡匹配状态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实现成长。某种资源所提供的服务就是企业对该资源应用能力的体现,而企业能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得到提升。在当前全球化和网络化背景下,“资源—能力”的成长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不仅仅来自企业内部,还可以来自企业外部,企业可以不求所有,只求所用;二是企业能力的发挥不再局限于企业的物理边界,而是跨越企业物理边界进入企业网络甚至整个社会,实现了企业物理边界和能力边界的分离。

对于企业能力的发展,传统企业理论一般认为,一方面,企业能力具有组织黏性和依附性的特点。企业能力只能来自企业内部的学习和培养,这也是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中的企业成长限制因素,即“彭罗斯效应”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能力具有不可交易性或者交易成本过高的特点。无论是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还是张五常的间接定价理论,它们都认为有关知识、技术、经营和管理等能力是难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因而,以一个长期劳动契约取代一系列短期契约,使企业家对企业内部的劳动进行统一指挥、管理和协调,而非通过直接出售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来获取收益,是可以节约成本的,即以要素契约代替产品契约,这在以最终产品或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物的时代具有合理性。然而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些新的生产方式得以产生,基于网络的生产方式可以对产品契约和要素契约进行灵活的选择和组合,企业能力的发挥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也不再凝固于最终的产品之中,而是直接进入企业之间合作生产的过程之中。尽管企业能力的组织黏性和难于交易的特征仍然存在,但是,拥有能力的一方如何运用能力却是可以选择的。价值网络的出现使得企业能力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整个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而伴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部分企业能力实现了网络内的传递、转移、交换和创新,进而影响到整个网络中企业的能力结构。

2.“环境—能力”导向的开放式成长机制

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作为一种内生性成长理论,并没有完全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她认为,一方面,外部环境为企业成长提供机会,而不同的企业把握和运用机会的能力并不相同;另一方面,企业成长不应该受到特定市场规模的限制,企业可以通过基于能力的相关多元化实现成长。这种情况越来越符合当前企业成长的现实。现代企业成长环境瞬息万变,呈现出复杂化和网络化的特点,环境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依赖于企业对环境响应、利用和影响的能力,企业成长则取决于机会洞察和应用的能力,以及成长方式的合理选择和配置能力。企业能力的作用在于:一是机会的发现;二是机会的利用;三是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在某一时期某企业能够发现和利用的成长机会是企业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函数。正是这种能力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企业在同一环境中的不同位置。因此,一些弱能力企业就需要借助强能力企业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同时与强能力企业共同分享其发现的成长机会,只要这种合作收益大于其在同样环境中单打独斗的收益,弱能力企业就具有了合作的动机。而对于强能力企业来说,如果独自利用成长机会,一方面企业可能不具备利用机会的全部能力和所需资源,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够以最经济的方式满足外部市场需求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时效性要求,这样,强能力企业也具有合作的动机。不同能力水平企业的合作动机为价值网络的构建创造了主观条件,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为价值网络的实现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企业物理边界及企业成长机制

企业物理边界是企业资源边界和法律边界相结合的产物,即在法律所承认的企业行政框架内,根据其所有权而确定的有形资源边界,它可划分为纵向边界和横向边界。纵向边界是指生产产品的各个环节在企业内部的集合,横向边界是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在传统的企业成长研究中,企业通过一体化的纵向边界扩张和多元化的横向边界扩张实现成长。而按照开放式成长逻辑,物理边界的扩张未必能带来企业真正的成长,企业物理边界的变动只是企业成长的结果和外在表现。传统的企业成长理论隐含的假设是,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张和横向边界的扩张都不能够超出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彭罗斯效应”就是这一假设的现实体现。在企业开放式成长体系中,一方面,企业根据其核心能力和交易成本来决定一体化的程度和最终产品的提供方式,进而确定企业的纵向边界;另一方面,企业依据其核心能力和整合成本来决定企业经营涉及的产品、产业范围,进而决定企业的横向边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开放式成长的逻辑下,企业纵向边界和横向边界的划分已经丧失了其在传统企业成长研究中曾占有的重要地位。企业基于核心能力的跨产品、跨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也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这就需要用新的标准对企业成长程度进行界定。鉴于此,企业物理边界的确定,要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和企业成长的角度两方面来考虑。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看,一是网络降低了信息搜集成本。现代科技大大提升了信息处理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升了决策者的理性程度。二是网络信息的透明性和即时性对投机行为形成良好的威慑和监督,同时,价值创造和实现的相互依存性使得企业进行投机行为的成本提高。尤其是在价值网络中,违规企业能够迅速被同类模块所取代,离开网络的企业无法进行最后的价值实现,企业经营思维从竞争向竞争与合作转化,企业的投机行为将有所减少。三是网络为资产的潜在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同时,网络也为企业资产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平台,降低了对于单一企业依赖所产生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四是模块化技术通过将协同专用性转向非协同专用性削弱了资产专用性程度,而基于标准的“背对背”竞争规则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对企业交易成本产生的影响[4]。因此,网络背景下的企业交易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一些原来要配置在企业内部的环节和职能就可以转移到企业外部,企业物理边界相应地缩小。也就是说,企业已经具备了将不同环节和职能在企业内外进行灵活配置的选择权,这就为企业开放式成长创造了条件,而企业开放式成长则为这种选择建立原则和标准。

从企业成长的角度看,要根据企业开放式成长的需要来决定哪些环节要保留在企业物理边界之内,哪些环节要配置在物理边界之外,决定哪些资源保留在企业物理边界内部,哪些资源要从外部获取。判断的依据就是对某一环节现在和未来的成长性评估,包括该环节在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以及未来成长为核心环节的潜力与可能性。随着消费者需求特点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价值会在产品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之间转移。要实现企业成长,首先,要确保当前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保留在企业物理边界内部,其他环节则根据成本收益分析进行判断。企业将某一环节保留在企业内部的条件为。其中,对于价值链上可分离的某环节t,RIt为内化该环节的收益,REt为外化该环节的收益,COt为环节t所使用资源的机会成本,CMt为外化该环节的整合成本和交易成本。通过成本收益的比较,对某一环节进行取舍。其次,要能够把握核心价值环节在价值链或者价值网络中的转移趋势,通过动态化调整使企业始终占据核心价值环节,以确保企业成长的持续性。

基于企业物理边界的企业成长机制是企业开放式成长的内部保障机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开放式成长的结构性保障机制。就是要在企业物理边界内部构建企业开放式成长赖以实现的网络体系。传统企业依赖于层级式组织结构,在纵向建立层级制度,形成上下级之间的行政边界,在横向进行职能划分,建立不同岗位之间的职能边界;基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还会形成各个分公司或者部门之间的地理边界和文化边界。这种组织结构强调控制和服从,与大规模生产的卖方市场相适应。伴随着个性化、定制化买方市场的到来,企业首先要在内部打破各种边界的限制,从强调控制和服从转向合作和创新。这并不是完全消除企业内的层级和职能划分,而是在保持企业整体基本架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加灵活和更具适应性的运作体系,而网络正是这一体系最恰当的选择,因为网络在赋予各个节点自由成长空间的同时,还强调基于共同目标和特定规则的协作。二是企业开放式成长的资源性保障机制。企业核心能力主要通过企业的无形资源的积累和应用得以体现,尤其是通过不能界定其所有权,即具有异质性、不可模仿性和非交换性的非竞争性资源(如企业的声誉、社会资本、关系网络等)来实现[5]。而这种无形资源是依附于特定的主体而存在的,一部分依赖于企业内部特定的、独立的生产要素而存在,如企业家个人的关系网络、个人的隐性知识,另一部分则依赖于企业整体而存在,如企业的声誉、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根据不同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和价值创造特点,企业开放式成长资源性保障的一种方式是保留所有权,开放使用权,将资源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配置,寻求最高利用效率;另一种方式是放弃资源的所有权,使之成为一种公共物品,借此建立一种基于平台运营的新的商业模式,不是靠资源本身来创造价值,而是通过开放资源而形成的体系和平台来创造更大的价值,如开放源代码以及第三方支付等。

(三)企业社会边界及企业成长机制

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企业社会边界是企业作为一社会性组织与其所嵌入的社会环境的边界,通过界定组织独立主体性和表征其独特性的界限,以此形成组织内相似性的最大化和组织间差异的最大化,进而构建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社会边界由企业内部社会边界和企业外部社会边界构成。企业内部社会边界是由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命等一系列独立个体凝聚成组织整体的社会性要素所构建起的企业内部的社会性网络,是一种存在于组织成员意识中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之间的一种界限。借助企业内部社会边界,组织成员通过融入特定的组织来获取其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并以此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通过其成员的认同,强化其核心价值理念,提升组织整体的凝聚力和运营效率。企业外部社会边界是企业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企业内部社会性网络与其所嵌入的社会性网络的边界,是企业自我定义的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企业的形象、声誉及社会影响等。企业社会边界在将企业与社会进行区分的同时,也将社会纳入企业经营范畴之中,突破了把企业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经营和成长的传统思维。通过企业社会边界,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协调统一与相互促进。

企业既然是人的组织,无论企业关注与否,其内部的社会性网络始终是存在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对其加以利用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核心价值理念、企业使命、组织授权等凝聚和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借助企业员工个人的社会网络,整合围绕其存在的外部社会资源,扩大企业开放式成长的资源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员工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不仅运用企业的资源,而且主动寻求、筛选和动用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整合的资源和能力促进了企业的成长,而员工也会借助企业平台和多网络的嵌入实现更大的发展。企业外部社会边界明确了企业在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如果说企业能力边界将企业开放式成长所依赖的网络从企业物理边界内部网络拓展至企业之间的价值网络,那么,企业社会边界则将企业开放式成长所依赖的网络从企业之间的价值网络拓展至企业所融入的社会网络。在社会网络层面,企业通过社会资源整合机制和企业资源转化机制,使其外部社会边界得到扩张,即企业社会网络位势、企业形象的提升以及企业社会影响的扩大,进而实现更大的成长[6]。

1.资源整合机制

运用开放式成长理念,将企业能力的应用范围扩展至整个社会,使企业与社会网络的关系从被动嵌入转向主动经营,进而拓展企业可整合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在广度方面,企业通过其社会边界,将资源的整合范围从企业网络扩展至外部社会网络,而政府和公众成为社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就要学会从政府层面和公众层面借力,整合政府和公众层面的资源与能力为企业成长服务。在深度方面,企业网络中的资源通常是经济性资源,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和替代性,而“企业—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是企业成长所必需的社会性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一种更高级的资源,谁最先掌握了这些资源,谁就拥有了巨大的成长机会和成长空间。另外,外部社会边界的构建和经营有助于企业可利用的社会网络的升级,即从基于企业家个人身份认同的身份性网络升级为基于组织整体身份认同的计算性网络,从个人关系资源转化为组织关系资源,从而降低企业成长对于特定个体的依赖,确保企业开放式成长的稳定性。

2.资源转化机制

通过企业之间价值网络的经营,实现的是企业资源和能力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和转化,因此,整个价值网络的经营以及基于价值网络的企业成长都要受制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仅仅基于价值网络的经营不能够充分降低企业成长的外部风险。这就需要借助企业外部社会边界的经营,通过良好的企业信誉、企业形象、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理念实现企业外部社会边界的扩张,从而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这也就奠定了企业资源转化的基础。一是资源和能力跨越企业外部社会边界的动态转化机制。企业在通过社会网络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为自己所用的同时,还要回馈社会,即企业在获得发展和成长的同时也要确保其他社会网络成员的利益诉求,否则就破坏了整个社会性网络的合作基础。因此,通过资源在企业与外部社会之间的转化可以实现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同步性,确保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二是企业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之间的转化机制。通过回馈社会,应用于外部社会网络的资源和能力并不会就此消失,在为其他网络成员服务、被其他网络成员利用的同时,企业实现了有形资源向无形资源的转化,即以基于有形资源的物理边界的收缩换取了基于无形资源的能力边界和社会边界的扩张,进而可以通过企业外部社会边界进行更大、更好的社会资源整合。

此外,基于企业社会边界的开放式成长机制,还要注重企业内部社会边界与外部社会边界的统一与协同发展,即“表里如一”。企业对内所主张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企业使命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取得认同,也要外在地通过企业行为、社会形象等反映出来,并为外部社会所认同。反之,认知落差容易造成企业社会边界动态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压力,进而影响企业感知、适应和影响环境的能力。

二、开放式成长系统的构建

在开放式成长体系中,基于能力边界的成长机制是企业内外结合的核心机制,它为企业开放式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基于企业物理边界的成长机制构成的企业开放式成长的内部保障机制,确保了企业成长关键经营资源的获取、保持和新陈代谢;基于企业社会边界的成长机制构成的企业开放式成长的外部保障机制,确保了企业成长所需的关键社会资源的获取和累积,拓宽了企业能力整合和应用的范围。基于企业社会边界的成长机制使得企业真正融入社会,实现企业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同步性,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实现长期持续成长和发展。开放式成长体系的构建,摆脱了传统企业成长理论中基于原子型企业假定而产生的企业能力边界与物理边界正向关系约束,增强了对企业成长现实的解释能力;开放式成长体系的构建,通过引入社会边界的概念,搭建起企业与外部社会相融合的成长体系,弥补了传统企业成长理论中外生成长研究过于宏观,而内生成长研究过于微观的不足,进而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开放式成长体系的构建,也把企业成长的目标与衡量标准从有形规模转向无形能力及社会影响力,能够更加全面地解释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成长目标;开放式成长体系的构建,在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中添加了一些关于“核心”和“网络”的新元素,丰富了企业成长理论的现实应用。

彭罗斯为研究企业成长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她提出的服务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企业能力概念的早期表述,这一概念为研究企业资源与能力之间的转化机制创造了条件。彭罗斯的企业成长分析可以用下面的模型描述:

其中:在某一成长阶段t时期内,RIt代表企业内部资源;St代表资源所提供的服务;函数f(x)代表基于企业管理能力的内部资源利用方式,与企业的经验、历史、学习等因素相关;Gt代表企业的成长;α是外部环境变量,在此当作外生变量来处理,代表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成长机会。

而企业成长就被描述为在特定的环境变量条件下,企业资源与其提供的服务之间相互补充和转换的成长机制函数m(x)。根据成长理论,RIt和St之间的相互补充可以导致企业的无限制扩张,然而RIt和St之间的转化机制不能够满足由于外部环境因素α带来的对于St的需求,从而限制了企业成长的速度。也就是说,方程(1)既是企业成长的动力因素,同时也是企业成长的限制因素,也就是“彭罗斯效应”,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内部资源RIt和企业资源应用能力f(·)的限制。而这种限制根源于其封闭式的成长方式,用企业单一的物理边界来界定企业的成长,并且将企业的能力和资源都纳入企业的物理边界之内。

在网络背景下,笔者对彭罗斯的企业成长模型进行了拓展和完善,构建了企业开放式成长模型,具体如下:

其中:在某一成长阶段t时期内,RIt代表企业内部资源;代表企业整合的外部资源;代表资源所提供的服务,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能力积累;代表企业开放式成长水平;Ot代表在某一时期t内企业能够发现和利用的成长机会;α是外部环境变量;λ代表外部资源的可得性和规范性程度,影响着资源的整合成本,受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τ是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成长的扰动变量,反映环境对于企业成长的选择机制。

方程(3)是企业外部资源整合函数,I(·)反映企业外部资源整合过程,企业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取决于企业能力与外部资源的可得性和规范性程度。方程(4)反映企业“资源外取,能力内化”的“资源—能力”转化机制,即在对内外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企业能力获得提升。方程(5)表示在某一时期t内企业能够发现和利用的成长机会,是企业能力?和外部环境α的函数;这样就通过函数k(x)将企业和环境的互动纳入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彭罗斯对于企业外部环境和机会的简单化处理。方程(6)是在开放式成长的条件下,对企业能力边界的一种“成本—收益”界定方式。企业能力边界收敛于企业外部单位资源整合成本与整合并运用企业单位资源所创造的价值相等处。因此,企业能力边界的大小就取决于两种机制:一是)——资源能力转化机制,二是v(x)——能力价值转化机制。这也就构成了企业开放式成长的两个最根本的成长机制。方程(7)是企业开放式成长函数,受到企业资源、能力、机会、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

如果将方程(4)和方程(5)代入方程(7),则方程(7)就可以简化为。其中,RIt代表企业的物理边界,代表企业的能力边界,α和τ代表外部环境的作用,直接受企业社会边界的影响。

三、开放式成长系统的运行

企业开放式成长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的开放性,二是成长环境的开放性,三是企业与环境的区分和连通机制。借助开放性,企业成长空间得以拓展,途径选择更加多元;借助开放性,通过体系、网络以及平台实现企业开放式成长。

(一)通过体系实现成长

作为开放式成长的主体,企业首先要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开放的体系。这种体系应该具备三种属性:一是可整合性。体系本身既可以作为一个网络运行,也可以融入更大的网络作为其中的一个节点而运行,这主要通过企业物理边界与能力边界的分离实现。首先,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对企业内部进行模块界定,并将一部分非核心模块排除在企业物理边界之外,而将核心模块保留在物理边界之内。其次,建立模块连接的技术性标准和界面规则。最后,建立各个模块之间的市场运行机制。这样,通过模块定义、界面标准、市场机制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放式体系。二是可复制性。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一旦确定,企业就可以通过体系的复制实现物理边界或者能力边界的扩张,在降低企业成长成本的同时,加快其成长速度。企业物理边界、能力边界和内部社会边界共同确保企业作为开放式体系的可整合性与可复制性。三是主体性和独特性。体系一方面需要有硬性的规则、标准和机制作为支撑要素,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软性的理念、使命和文化作为润滑剂和黏合剂,通过这些软性要素确保体系的存在意义,实现企业成长目标。

这样的体系,从资源的角度看,实现了基于物理边界的硬性资源与基于能力边界和内部社会边界的软性资源的融合;从机制的角度看,实现了基于层级、职能、规则和制度的硬性机制与基于核心理念、企业使命和企业文化的软性机制的融合。这样的体系不依赖于某一个领导者的英明决策,也不依赖于某一特定时空的有利条件。企业成为体系之后,就具有了“自组织”的特性,这样的企业具有可持续生存和成长的潜质,为企业开放式成长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网络实现成长

在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开放体系后,企业成长就可以跨越物理边界的限制,在企业物理边界之外建立企业之间的价值网络,实现企业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连通,进而追求基于能力边界的成长。

价值网络是企业核心能力跨越企业物理边界的必然结果,是企业围绕其核心价值模块和界面标准,与外部企业共同建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网络。从产品的模块化到能力的模块化再到组织的模块化运作,即形成了企业之间的价值网络。这种基于能力的分解与整合构成了价值网络运行的基础,表面上是产品的模块集成,实际上是能力的无缝对接,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形成新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能力的分解与整合。伴随着这一过程,价值网络实现了升级,价值网络中的各个模块的位势也相应变动,有升级,有淘汰,并且这种动态变动内化于价值网络的运营之中,从而形成价值网络升级和进化的自组织机制,整个价值网络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企业不仅可以围绕整体来构建价值网络,而且还可以围绕内部的模块来构建价值网络。这样,企业通过整体和部分就构建和融入了多个不同的价值网络,在整体借助网络实现成长的同时,企业内部的各个模块也实现了创新和成长,即借助外部价值网络优化了企业内部网络,内外连通强化了物理边界的渗透性和资源的新陈代谢。能力边界的扩张也使得企业可以构建以自身作为“恒星”的价值星系——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价值创造和创新体系[7]。借此,企业的经营跨越了产品和产业限制,从围绕特定产品、业务和产业的经营转化为围绕核心能力的跨行业和跨产业经营。在价值星系中,“恒星”对“行星”的引力来源于企业的两个边界:一是企业能力边界,这是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基础,是核心动力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真正成为核心能力的集合体,物理边界随着企业核心能力的变动和创新而不断发生变化,以确保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保留在企业内部。二是企业外部社会边界,这是降低整个“星系”运行成本的基础,是价值星系运行的外部保障机制。通过这两种机制,企业在确保其组织主体性的同时,实现企业资源与能力跨越物理边界的新陈代谢,确保核心能力的升级与创新。因此,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成长就表现为企业所融入网络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加,企业在网络中地位的提升、可配置和使用的资源在范围上的扩大,以及企业在网络剩余分配中比重的扩大。

(三)通过平台实现成长

企业只有实现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平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成长,这就需要将企业开放式成长的背景扩展至整个社会,通过社会网络平台将企业与社会连通起来,通过社会网络平台的构建和应用实现更高级的成长。

在平台构建方面,企业要借助于全球互联网络及“互联网+”等产业技术平台,开放信息、资源和能力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依据开放、对等、共享和全球运作的商业法则,在帮助社会其他成员和组织创造价值和成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成长。与企业之间的价值网络不同,在社会网络平台中,节点的种类、数量和质量都是不确定的,平台的参与者拥有各自不同的理念和目标,企业无法对整个平台进行主导和控制。因此,企业社会网络平台的联结来源于五种力量的融合:一是核心模块的技术主导力,二是标准规则的约束力,三是社会资本累积的吸引力,四是核心经营理念的感召力,五是多元文化理念的包容力。社会网络平台受到能力边界和外部社会边界的影响和限制。

企业借助于社会网络平台,实现经营并回馈社会。依据开放、对等、共享以及全球运作的原则,企业在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还要回馈社会,表现为帮助其他组织和个人实现价值和达成目标,实现企业基于社会网络平台运作的“取”与“予”的平衡,在强化企业经济影响力的同时,也能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对于社会资源和能力的筛选与应用,一般来说,平台开放程度越高,平台成员的自组织和自我筛选能力就越强。也就是说,企业留给外部选择和决策的空间越大,企业干预越少,外部能力发挥可能就越充分[8]。相应地,企业引导、筛选和利用平台的成本就会降低,效果可能更好。

企业借助于社会网络平台,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成长。现代科技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生产工具以及简易的操作指导,使得公众可以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消费品,即“工具民主化”,这种趋势对某些产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但与此同时它又会催生出一批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进而为企业成长创造了空间和机会。企业可以借助平台将企业成长与社会变化统一起来,迅速感知并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迅速调整企业的商业模式,避免核心能力和成长模式的僵化与路径依赖。因此,企业未来的成长模式可能更加依赖于一整套价值提供以及帮助公众成功的运作平台,价值创造可能不再主要来源于传统意义上我们所定义的狭隘的产品概念,而是来源于基于社会网络的体系和平台,这也是阿里巴巴打造“生态系统”的核心要旨所在。

四、结语

企业开放式成长打破了基于原子型企业假设下的封闭式成长逻辑,企业成长不再是基于企业物理边界的规模扩张,而是基于能力边界和社会边界的能力提升,表现为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在这种开放式成长体系中,企业不仅具有强烈的成长动机,而且掌握了更加多样化的成长方式,当企业真正融入社会网络,并借助社会网络实现更大成长时,企业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便走向和谐。

[1]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赵晓,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289-290.

[2]余东华,芮明杰.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与企业边界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88-95.

[3]金碚.资源环境管制与工业竞争力关系的理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3):5-17.

[4]侯若石,李金珊.资产专用性、模块化技术与企业边界[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91-98.

[5]RICHARD N,RAFAEL R.From value chain to value constellation: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7-8.

[6]李海舰,郭树民.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社会[J].中国工业经济,2008(5):87-98.

[7]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80-89.

[8]李海舰,郭树民.企业市场化研究:基于案例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8(8):120-131.

【责任编辑 王建增】

A Study on the Firms'Open Growth Based on"Triple Boundaries"

GUO Shumin
(China General Technology(Group)Holding.Limited,Beijing,100055)

With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ment's promoting"Internet plus",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influences of the networking and modularization on the enterprises'growth mechanism and then makes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multiple traits of modern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triple boundaries"division of the enterprises.It makes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enterprises'growth path from "close"to"open"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ternet Plus,Enterprise Boundary,Open Growth

F270

A

1674-6511(2016)05-0029-07

2016-05-13

郭树民(1979-),男,内蒙古赤峰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战略和发展总部专员。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产业政策分析。

猜你喜欢
开放式边界价值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
意大利边界穿越之家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计算机实验教学自主学习平台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