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答社区“Quora”与“知乎”的比较分析

2016-03-16 15:12赖园园
管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回答者社区用户

沈 波,赖园园

(江西财经大学 1.信息管理学院;2.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2)

网络问答社区“Quora”与“知乎”的比较分析

沈波1,2,赖园园1

(江西财经大学 1.信息管理学院;2.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2)

网络问答社区突出人与信息的对接,充分汇聚群体力量解决问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在对网络问答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和意义分析的基础之上,对Quora与知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Quora与知乎的发展环境和用户背景的不同是它们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Quora与知乎的比较分析,对网络问答社区的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网络问答社区;知乎;Quora

一、网络问答社区的概念与意义

(一)网络问答社区的概念

网络问答社区是依托Web 2.0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知识共享平台,这种平台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提出问题或解答[1],群体的智慧在社区中显得至关重要。网络问答社区的核心是用户参与,用户的角色是模糊的,没有明确的界定,他们既可以是信息的产生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消费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已经使得用户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问答社区的出现迎合了用户的需求,是对传统问答服务的革新。网络问答社区强调营造一个供用户进行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吸引对话题感兴趣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分享过去的经验[2]。迄今为止,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问答社区包括“Yahoo!Answers”“Quora”“维基百科”“知乎”“百度知道”等。

(二)网络问答社区的意义

网络问答社区又叫社会化问答服务平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引入了社会化的概念,强调用户在关系网络中的互动。人与人的连接是社交网络的核心要素,问答社区通过这种连接创造巨大的价值[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问答社区是知识共享机制的一个创新,用户可以通过知识的聚类和检索高效地查找和利用知识[4]。网络问答社区是在传统知识分享社区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其社会媒体的属性,深入挖掘网络上未曾出现的知识,鼓励用户参与问答,将用户的经验、知识和智慧聚集起来,帮助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并汇聚已解决的问题,而形成的一个强大知识库,它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丰富、有价值的搜索资源。

网络问答社区的社会化并不是体现所有人的关系,而是体现一个人和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同样是问答的形式,但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却是不一样的。如果用户只是为了寻找一个简单的答案,那么去谷歌、百度就可以解决问题。目前大多数网络问答社区在帮助用户找到答案的同时更加满足了用户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对提供不同观点的人有了新的认识。

二、Quora与知乎概述

(一)Quora的成立与发展

Quora是目前国外较为盛行的网络问答社区,于2009年成立,在创建之初采用邀请注册制,吸引了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一年以后正式对公众开放,用户可以使用社交网站账号登录Quora,以此防止通过搜索引擎就能搜索到相应的内容。Quora作为一个在线知识共享社区,汇聚了大量的问题和答案,并允许用户协同编辑和回答问题[5]。国外学者对Quora给出了一个专业的定义:Quora是用户使用真实身份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的社会化问答网站,在这一社会化问答网站上,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提问、回答、评论[6]。

Quora就是要把存储在人的脑海里的那些经验、技术和方法等隐性知识显性化,因为某些人脑海里的知识往往是另一些人渴望知道的知识。Quora作为Web2.0时代的网络问答服务平台,通过问与答的方式将信息联系在一起,用户基于话题产生联系,加快了用户之间的知识交流,更能促进用户的学习。

Quora的创始人Adam D'Angelo是Facebook的前任首席技术官,他将社会化网络服务(SNS)模式融入问与答的过程中,这与其他的问答网站有本质的区别。Quora的社会化网络服务(SNS)风格并不新鲜,但是其与问答融合得很好。比如订阅功能,通过对问题、答案或回答的活动订阅,可以帮助用户及时获得所关注领域或话题的最新信息;与此类似的还有投票(顶或踩)功能、关注功能等。以往的问答网站仅仅是采用了信息与信息的对接模式,而Quora通过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工具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对接模式,真正实现了信息与人的对接。从某种角度来看,Quora更像是一个伪社交网站,问与答是网站的核心,而在问答过程中用户基于对感兴趣的同类话题的讨论结交成为好友。用户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必然导致问答网站成为社区成员灌水、娱乐的场所,终将会偏离问答服务的最初宗旨,而Quora在坚持高端人群路线的同时巧妙地避免了因用户数量膨胀带来的“社区水化”现象。

(二)知乎的创立与发展

Quora的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内的知识问答社区,于是乎果壳和知乎应运而生。2011年知乎正式在国内上线,在创立之初它也像Quora一样采用严格的邀请注册制度,社区内聚集了李开复、王兴等“大V”级用户。2013年初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知乎的注册用户数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知乎推广实名制注册,鼓励用户把账号与自己的微博和QQ号绑定,将社交网络建立在真实用户和人际交往的基础上,把社交关系融入线上问答社区,以关系社区形式帮助用户找到更好的问题和答案。知乎的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并非单纯以人气而是以价值信息比(价值信息/信息总量),也就是以精英信息产生量为基础,且以兴趣构建社会关系的方式排除了人人网等其他社交网站在原有用户基础上进军这一领域的可能[7]。知乎的成立开创了国内网络问答社区的先河,并逐渐发展成人们获取知识的新阵地。

Quora与知乎的形成与深化过程如图1所示。

三、Quora与知乎的对比分析

(一)Quora与知乎的相同点

1.社区特征

通过对Quora与知乎的PC端和移动端主页的比较发现,二者的界面设计都较为简洁,功能模块的划分清晰明了,使得新人能够快速熟悉社区的各大功能,操作也较为方便,便于用户融入社区。Quora和知乎是目前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网络问答社区,且在创建之初都采用严格的邀请注册制,吸引了大批的智慧人士,在Quora中不乏常青藤高校的学者。社区设置的高门槛有效地控制了社区用户的水平度和用户生成内容的质量。随着社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两大问答社区也都选择逐渐对公众免费开放,用户可以使用其他社交网站账号登录社区。Quora和知乎强调建立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真实体现用户的身份、回答的原创性。社区鼓励用户实名制的意图在于希望用户以个人人际价值作为抵押,对自己在社区中的言行负责,在“虚拟人”和“现实人”中间建立起“实名的桥梁”。社区成员拥有提问和回答的自由,每一个答案的产生过程都凝聚了回答者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而克隆他人的答案是没有生命力的,是虚假的存在。因此,Quora和知乎追求真实性是保证知识共享平台资源唯一性,最大限度地消除资源冗余、提高资源附加值的重要手段。社区用户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能够对个人的知识层面、社会层面和能力层面的状况有个大概的了解,所以用户对回答者也会有所期待,这也优于传统社会化网络服务(SNS)通过个人履历资料对他人的了解。

2.运行机制

在Quora和知乎中,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问题,其他人可以选择是否回答,提问者如果对回答不满意,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帮助回答者理解问题本质。为了避免重复提问,社区自带搜索引擎功能,用户在提问之前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相关的问题,进而可以看到别的用户对该类问题的回答。若没有查找到相关的问题,用户则可继续编辑问题,吸引其他用户进行回答。作为社区的核心要素之一,用户的持续参与是网络问答社区的重要发展动力,因此采用必要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贡献知识的积极性,间接地控制用户自生成内容。

(1)社交元素

Quora和知乎都将社交元素融入社区问答中,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或与其他社交工具绑定的方式能够让更多非社区用户关注该问答社区,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网络问答社区的宗旨就是深入挖掘用户脑海中的隐性知识,不断激发用户进行提问,鼓励用户回答,从而形成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在Quora中,用户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等工具邀请别人来回答问题,同时Quora也鼓励用户将问题发布到Facebook或Twitter上让朋友来回答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将问题和答案扩展到社交网站也可以吸引非Quora用户加入Quora[8]。在知乎社区中,用户可以通过评论或“站内私信”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互动,这类似于豆瓣、天涯社区。知乎充分利用用户的社交关系解决问题,用户只需点击“问题分享”即可将问题通过新浪微博或电子邮件进行站外分享。

(2)投票机制

Quora的答案下面有“顶”“踩”“评论”和“分享”四个按钮,用户根据某个问题的答案质量选择“顶”或“踩”的投票动作,系统默认票数最多的答案放在最前面,并屏蔽掉一些不相关的答案,从而使其他用户一下就能找到最佳答案。而知乎每个回答的旁边也设置了“赞同”“反对”“评论”和“分享”按钮,以便用户评判一个回答者的回答,答案顺序按照赞同票数排序,且排序是实时变化的。Quora和知乎通过采用类似的投票排序方式帮助用户找到最佳回答,在减少用户寻找时间的同时也能够激发回答者贡献知识的热情。

(3)自我组织机制

Web2.0时代知识共享平台中的内容是由用户不断创造和贡献的,Quora和知乎的自我组织机制就是很好的体现,系统通过Digg或者Wiki的方式帮助用户找到最佳答案。用户是整个网站内容的组织者,通过投票机制,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得以形成。系统是智能机器人,它能够自动发现用户输入错误,当用户打错一个词或者表达有误时,系统自动发现错误并提示用户应当修改为正确合理的词汇,用户只需接受系统的建议就好。当用户提交问题时,系统显示“主题建议”的实时标签,用户只需把它归档至适合的话题,这个问题就会被推送到关注这个话题的人面前。

(二)Quora与知乎的不同点

1.运行机制

(1)投票机制

Quora中每一个问题下面都有“顶”和“踩”的按钮,用户根据回答质量选择“顶”或“踩”的投票动作,系统通过统计“顶”的数量来对回答进行排序。在Quora中,回答者的答案准确性越高,就越容易获得其他用户的信任,而且这样做也能鼓励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回复。Quora采用投票决定答案排序的方式对提高内容质量有所帮助,不过用户对内容质量的控制也仅限于此。相比较而言,知乎的投票机制更多的是用户之间的互动,甚至不能完全称为一种激励制度。用户可以通过点赞或匿名反对来评判一个回答者的回答,然而答案的排序并不是单纯的点赞数量的合计,系统还结合了点赞者在这一专业的权威性。后来知乎进一步优化了该算法,引入威尔逊算法,将一个回答的赞同和反对比例运用到数据管理中,使得排序算法更加科学合理。知乎的排序算法避免了具有煽动性但不具质量的回答占据榜首,从而埋没真正认真回答的答案情况的发生,有利于回答者积极性的提高。

(2)关注机制

Quora引入了类似Twitter的单向关注机制,呈现“人—人—信息”的结构,用户不仅可以关注其他用户、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话题,甚至可以关注感兴趣用户关注的问题或话题。人和人在Quora系统内直接产生关系形成关系网络,关注者能接收到被关注者发布的内容,信息内容沿着关系流动,高效且更加实时。知乎中的用户可以关注其他用户、问题和话题,形成一种混合网络,这种网络由个人节点和知识节点两种节点构成。个人节点也被称为社交节点,就是活跃在知乎社区的用户,而知识节点包括两个子节点,即问题节点和问题节点下面的多个回答。个人节点可同时与问题、回答和话题产生信息交互。社交网络仅仅是作为知识网络的辅助工具,促进知识的扩散。用户的行为必须是与知识相关的行为,而其他的社交权利被极大地限制。个人节点除了贡献知识的作用之外,还能引发其他用户与感兴趣的问题或话题产生关联,使得关系网中的链接数量快速增长,这与“话题”的作用类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把个人节点看成是特殊的知识节点。随着用户持续地参与知乎的知识共享,大家会发现个人节点其实是“伪”社交节点,而知乎的用户关系网络是一个“伪”关系网络。知乎网络中的信息是双向流动的,这使得信息流的传递速度加快且更加频繁、更具传染性,每个知识节点都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继而激发他们给出更好更优质的回答。

(3)用户等级制度与声望机制

面对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挑战,网络问答社区不能完全依靠众多用户对内容的自我修正,其内容不同于维基百科或百度百科中的词条,从理论上来说,社区中的所有用户自生成内容存在着多样化的劣质变体。网络问答社区必须改进算法,设计出更精准的算法来优化信息的过滤和筛选。Quora引入了用户等级制度,给所有的用户划分等级,每个等级的用户权限不一。用户等级越高,表明用户借由分享而获得他人的越多肯定,进而获得越多成就感,从而在社区中获得更高的声望,如此促使拥有丰富知识的用户更乐于提供知识给他人。Paul使用定量方法对Quora的声望机制进行了探索,发现用户通常通过信息和以往的贡献来评价另一个用户的权威,社交网络和投票促进了用户识别和优质内容的凸显[9]。知乎并没有设置明确的用户等级制度,在知乎的个人主页显示用户的历史问答情况,包括提问数、回答数、获得的赞和感谢等信息,这些都是用户对知乎所作贡献的体现。为了更好地维护理性、友好的讨论氛围,知乎建立了友善度体系来规范社区成员的行为。然而,仅仅依靠友善度体系来规范社区成员的方式是不够的,如果一个社区没有一整套合理的规则,用户总会做出不当的行为,扰乱社区的秩序。因此,知乎必须通过技术力量使其变得足够聪明,从而更好地运用社群力量来打造高质量的知识库[10]。

(4)学分制度

网络问答社区中用户的行为是基于知识分享的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Quora和知乎中所有的激励机制都是价值交换的结果,如用户等级或声望机制都是为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需求而设立的。而学分制度则是Quora的回答者给出优质回答之后提问者给予他学分作为奖励,是Quora价值交换中比较彻底、较有效的激励方式,用户知道他们在Quora中的立场,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有什么、其他人最想得到什么。这种贡献和获得并不是完全平等的,里面掺杂了太多的影响因素,但这仍然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Quora中,用户除了能通过回答问题得到学分之外,还可以通过学分界面互相奖励学分,以此鼓励用户的持续参与行为。Quora的联合创始人Charlie Cheever认为,在存在更好的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学分货币化以提高用户的参与积极性。毫无疑问,学分奖励及请求回答建立了一个正面的反馈机制。

(5)关注者推荐和话题推荐机制

Quora用户之间的关系圈都是基于问题或话题形成的,用户在关注问题的同时其实也在关注提问者或是给出优质回答的其他用户,这就间接拓展了人们的人际关系圈,这是一种基于兴趣的推荐逐渐发展成由兴趣拓展的社交圈。随着用户的增加,这种线上的兴趣圈也可能发展到线下,前提是Quora能够开展线下活动,让普通用户有与Quora中的“大V”深入交流的机会。而知乎在人的推荐或话题的推荐方面更加注重让新人的优秀答案得到更多的展示,编辑每天都会精选数十条问答转播到官方微博、发现页面。知乎日报是知乎社区的延展,知乎的创始人说这是一份互联网报纸,然而它并不是媒体,知乎日报超越了媒体的范畴。如果说知乎发现找到了更多普普通通的、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内容的创造者,那么知乎日报便可以成为这些创造者“伟大”的扩散,它看起来虽小,但是蕴含在里面的能力是庞大而浩瀚的。

知乎社区通过特定的投票机制与关注模式催生了大量的草根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网络社区中的活跃分子,是社区舆论生态圈的构建者,他们通常拥有某个或者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意见领袖与他的“粉丝”形成一个小世界网络,意见领袖处于这个网络的中心位置,他们的行为深刻影响着其他成员的积极性,然而这种网络结构并不稳定。知乎网中的意见领袖不同于其他网络社区的意见领袖,其社会身份并不直接决定他是否能成为知乎社区的意见领袖,只有通过不断地给出高质量的回答,他才能在这个“社交圈子”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成为草根“大V”。

2.发展困境

(1)Quora与知乎用户数量与内容质量的矛盾

Quora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于一个问答社区来说,流量和质量都是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是问答质量和用户规模显然是冲突的。随着用户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遵守Quora的规则。为了避免低劣问答的出现,Quora发表了官方指引来引导新用户遵守行为规则,但它是否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还有待研究,因为人总是倾向犯规的。

问题数量的骤增也导致Quora的服务效率逐渐下降,这表现为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够被合适的人回答,甚至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被人发现,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问题被人们忽视。因此对于Quora而言,如何将一个新的问题推送到可能知道答案的人面前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难题[11]。

知乎被认为是Quora在中国的复制品,且在运营步骤上与Quora也是亦步亦趋,知乎也正经历着Quora曾经经历的一切。当前中国互联网用户结构仍然呈现金字塔结构而非六边形结构,所以知乎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面临着回答质量随着用户的整体水平降低而下降、社区氛围不够理性友好、产品设计不够个性化的问题。

(2)知乎社区“水化”的危险

使用知乎和Quora一段时间后发现,知乎的专业性远远比不上Quora,社区回答不乏卖弄机灵的用户,整体氛围不像Quora那么严谨、严肃、专业,知乎整体趋向于用户之间彼此分享经验的论坛。各种激励机制在知乎中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最初知乎的回答顺序是按票数排列的,但是知乎重新设计了算法之后,排在第一的回答往往并不是票数最高的,一旦有反对票出现之后它的排序很快就会下滑。虽然知乎重新改进算法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是它导致很多优秀却无法在第一时间被其他用户所接受的回答迅速被埋没。一般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出现在提问后不久,回答者获得赞数也大都在那个时间段,如果相关领域的专家很晚才看到并回答这个问题,那么问题就很可能石沉大海、无人问津。“公共编辑”制度也有其劣势,如果回答中有人出现质疑的声音,提问者就可能索性修改提问,有时会把提问改得面目全非,导致先前的回答变得答非所问。此外,知乎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沦为粉丝之间互粉互赞的娱乐凭条,不少回答者仅仅是为博得好感而回答问题或堆砌数据,围观者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答案就赞,并不关心内容的真伪正误。

(3)Quora与知乎问题和合适回答者匹配的难题

知乎、Quora的理想模型是合适的人对应到合适的问题上,这就要求极广的参与度和参与者较高的自律性。而实际运转后,知乎和Quora的过度中心化致使体系话语权靠个人影响力控制,影响力和知识匹配度完全无关,体系的纠错能力相比于维基百科差太多。另外,在Quora和知乎的问答社区中都存在大量无人回答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系统的匹配能力低下。每一个问题提出的时候都会被贴上合适的话题标签并自动地归为某一话题中,然而提出的问题却无法被传送到合适的回答者面前,回答率自然就较低。

(4)知乎的创新性

2016年5月16日果壳网正式推出了一款付费语音问题问答产品——分答。用户可以在微信公众平台介绍自己擅长的领域并设置回答的费用标准,其他用户通过付费的方式向他提问。分答一推出就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而早在一个月前的愚人节知乎就发布了“值乎”,其创始人周源期望以“值乎”作为知乎的商业化尝试,而该产品也仅仅是昙花一现,用户在兴奋体验过后就迅速冷静,开始思考这种利用熟人关系来盈利的模式是否能够长久。6月6日,“值乎3.0”版本正式上线,于是乎“分答”和“值乎3.0”被大众拿来做比较,“值乎3.0”被认为是“分答”的复制品。纵观知乎创立、发展的过程,它更多的只是继承了Quora的形态,却缺少了知识社交的灵魂。知乎的发展动作相较于其他类似产品更加缓慢,与创新的联系更是无缘。目前知乎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简单地由“分答”的推出引起的,早在对公众开放注册之初,核心用户的离去以及无法避免的“水化”现象就已经使得知乎原本的专业、理性的共享氛围和产品文化开始被逐渐稀释,这无疑是让知乎褪色的重要原因。

四、Quora与知乎产生差异的原因

Quora的主要用户群体来自Facebook和Twitter,已经沉淀了优质的用户关系。而国内的社会化网络服务(SNS)产品主要是微信,没有类似Facebook的环境。数据显示,2016年3月份Quora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已经超过1亿,较1月份增长了约22%[12]。而Quora似乎不太愿意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流量迅速增长的原因上,优化用户生成内容质量和平衡流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是Quora管理者重点把握的方向。社区成员是否会长期使用该网络问答社区更多地取决于社区内容质量,对问题的审核是把握内容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因此相对于知乎,Quora对质量的严格把握或许是其避免社区水化的重要原因。

从用户角度来看,国内外文化的不同也是两大问答社区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Quora和知乎在产品上同质性高,甚至可以说知乎就是中文版的Quora,因此导致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不在于产品的功能,更多的是外部因素,如国内外用户认知水平和国民素质的差异等。相比较而言,Quora的讨论范围开放、讨论气氛更严谨,甚至浏览者都会很认真地阅读每一个答案,Quora让用户学会阅读、思考,Quora用户的态度决定了社区理性的讨论氛围。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Quora和知乎的发展,在Quora中哪怕是用户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他们也不缺乏思辨精神,每一个答案都是回答者通过严谨、科学的推导和分析总结出来的。而国内教育淡化了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启发,致使知乎充斥着各种似是而非的回答,得到高票的回答很有可能是基于情感上的说服,少有切实的依据支撑。用户是Quora和知乎最大、最根本的差别,包括国内外用户的习惯、文化、专业水平以及个人喜好等。知乎只有保证了“人”的专业性才有可能保持参与者的水平,维持知乎在国内问答类社区中的领先优势。

五、优化策略

(一)控制、提高问答质量

网络问答社区以没有直接答案的发散性问题为驱动,用户根据自身的知识贮备、以往经验为提问者提供答案,在与其他用户的交流互动中答案不断产生价值,进而构成知识社区的集体智慧结晶,实现真正的知识共享。网络问答社区成员的持续参与动机是实现群体智慧和知识共享的前提,而只有有了高质量的问题和答案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只有在社区成员都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归属感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形成更加理性、良好、专业的社区氛围。知乎和Quora这一类型的网络问答社区应该控制、提高问题和答案的质量,确保更好地传播高质量的答案。用户提问时必须确保问题具有可参与的讨论性和精确性,网络问答社区管理者应同时完善问答系统的审核功能,淘汰与问题无关的回答,鼓励回答者将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经验清晰地表达出来,在阐述观点时多引用可信资源以提高回答的可信度、说服力。

(二)鼓励社区成员参与互动

社区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在形成知识网络的同时也构成了基于兴趣的人际关系网络,成员之间不断的交流互动使得用户生成内容更具深刻意义,问答的质量、知识构建水平不断提高。Quora和知乎可以开发用户互动工具,推动社区成员之间深入了解,改进用户问答体验。良好的社区氛围、支持和鼓励性的问候、辩论中的共享、引导性的问题等都有助于提高用户之间的互动水平,促进知识的流动。社区管理者应当制定更加合理、规范的管理规则,适当给予用户一定的权利,如类似知乎的举报权利等,对社区成员在讨论、互动中做出的不友善行为给予举报,系统给出相应的惩罚,以规范用户自身的行为。

(三)吸引更多的精英人士参与其中

知乎和Quora创建之初,采用邀请注册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经营人士,甚至是各个行业的翘楚。知乎在创办不到两个月之内,这些精英们就创造了8 000个问题,给出了20 000个高质量的回答。而到后来这些精英人士的出走引发了管理者的深刻思考,如怎样才能留住核心用户、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问答等。每个社区都有一群核心用户群体,他们是知识社区知识贡献的主要参与者,而绝大部分的社区成员都是知识的寻求者、消费者。这些高水平、专业的核心成员才是知识共享的关键。因此,吸引更多的精英人士进入社区显得尤为重要。精英人士之间相互邀请、某一领域的专家推荐、有效的激励措施等都有助于吸引精英人士,继而提高用户的知识共享水平[13]。

(四)整合优质的信息资源

Quora和知乎提供的都属于非垂直性的问答产品,信息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内容偏专业也偏深刻,用户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获取该领域的专业知识。随着社区的发展,社区成员之间的问答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丰富的知识库。知识库内的部分问答能够有效解决同类型的问题,用户在提问时可以搜索知识库内是否有相似的问题,因此网络问答社区有必要将优质的信息资源从知识库中挑选出来,整合成一个排列有序、结构清晰、分类明了的资源库,以方便用户高效查询有用信息。

六、对于网络问答社区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知乎和Quora的发展状况、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分析发现,现在大多数问答类产品的功能同质性较强,网站建设已经不是社区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问答社区的管理者应更多地关注用户、社区内容两大模块,从用户出发,深入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并设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激励用户的持续参与。流量的提高必然导致内容质量的不稳定甚至下降,因此内容质量审核、控制也是管理者不可忽视的环节。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问答社区不能仅仅提供内容消费,而应更加注重分享和创造,因为分享和创造产生的价值远大于消费。无论社区成员的兴趣多么小众,他们都能在网络问答社区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讨论,借助问答社区这一平台,汇聚微小力量做大事。

[1]HARPER F M,RABAN D,RAFAELI S,et al.Predictors of answer quality in online Q&A sites[C]//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ACM,2008:865-874.

[2]XU G,MA W Y.Building implicit links from content for forum search[C]//Proceedings of the 29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ACM,2006:300-307.

[3]OVADIA S.Quora.com:another place for users to ask questions[J].Behavioral&social sciences librarian,2011,30(3):176-180.

[4]张蕊.知乎的使命:让所有瓶子都装满水[J].华东科技,2013(9):46-48.

[5]搜狗百科.Quora[EB/OL].[2016-04-25].http://baike.sogou.com/v21718795.htm?fromTitle=quora.

[6]WANG G,GILL K,MOHANLAL M,et al.Wisdom in the social crowd:an analysis of quora[C]//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 International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s Steering Committee,2013:1341-1352.

[7]雷子.基于社会化问答平台的企业知识共享研究[J].现代情报,2013,33(8):30-34.

[8]百度百科.知乎[EB/OL].(2016-01-20)[2016-04-25].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2iKR_c6rTbF5e04on1kP8kUIGjmfeujxrjSl4uy4m5QNsTObuLWQ2YdTTVmxwKtbbnQ966472EMLxmdmBi7QEK.

[9]PAUL S A,HONG L,CHI E H.Who is authoritative?understanding reputation mechanisms in quora[J].arXiv preprint arXiv:1204.3724,2012.

[10]KHANSA L,MA X,LIGINLAL D,et al.Understanding members'active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question-and-answer communities:A theo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5,32(2): 162-203.

[11]ZHOU G,LIU K,ZHAO J.Joint relevance and answer quality learning for question routing in community qa[C]// 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ACM,2012: 1492-1496.

[12]Ebrun[EB/OL].(2016-03-18)[2016-04-14].http:// www.ebrun.com/20160318/169424.shtml.

[13]宋学峰,赵蔚,高琳,等.社交问答网站知识共享的内容及社会网络分析——以知乎社区“在线教育”话题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6):70-77.

【责任编辑王建增】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Quora and Zhihu in the Online Questionand-Answer Communities

SHEN Bo1,2,LAI Yuanyuan1
(1.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Jiangxi,330032;2.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Jiangxi,330032)

Online Question-and-Answer communities highlight the docking between people and information.They converge the masses'wits to solve problems and therefore form a huge knowledge base.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Quora and Zhihu and states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s after defining them and analyzing their meanings. The study shows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 and users'backgrounds mainly account for their differences.At las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Quora and Zhihu.

Online Question-and-Answer Communities,Zhihu,Quora

G206

A

1674-6511(2016)05-0043-08

2016-04-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61013);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落地计划项目(KJLD14032)。

沈波(1976-),男,湖南望城人,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赖园园(1991-),女,江西赣州人,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猜你喜欢
回答者社区用户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接梦话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关注用户
分答与知识共享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