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栗军
(浙江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浙江杭州310018)
多重逻辑视域下高校智库的战略转型与管理
戴栗军
(浙江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浙江杭州310018)
随着政府、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型,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环境和逻辑结构也正发生着改变。高校智库具有强烈的转型发展和管理创新需求。在多重逻辑视域下,高校智库的战略转型要在保留学术性特征的基础上,转变基本定位、转换发展理念、改革体制机制、改进评价模式,同时要从人才选拔和管理、资源投入、成果推广等层面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创新中心;高校智库;智囊团
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智库以及智库理论都形成于欧美等自由放任主义社会,所以智库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智库理论本土化的问题。我国特有的政治逻辑、市场逻辑、知识生产和智库发展自身的逻辑都深刻影响着智库体系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多重逻辑之间的平衡正被逐渐打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与智库核心价值观更为接近的知识逻辑正成为未来高校智库发展的核心逻辑,高校智库面临着战略转型[1]78。在多重逻辑视域下探讨高校智库战略转型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以及转型后如何管理等问题,对于高校智库持续健康发展,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完成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任务有着积极意义。
(一)智库及高校智库的定义
智库因其坚持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的核心价值观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智库理论不断本地化的过程也使得智库的定义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统一的答案。长期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对智库的含义进行解读。一是按照智库的性质、类别、运行机制、采用策略等进行定义,二是按照自我认同来定义,三是根据智库的功能来定义[1]81。因此智库具有极其多样的定义。例如:“思想库是从事于力图影响公共政策的多学科研究的独立组织”(Simon James 1993);“智库是指独立于政府、社会利益集团以及党政等力量的具有相对自治性的政策研究组织”(James Mcgann 1992);“智库是一种独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们依靠专家及其思想而获得支持,从而影响公共决策过程”(Andrew Rich 2001)[2]223。201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首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语境下对智库进行了定义:“智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2]226丰富多样的定义是智库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的动力,体现了智库对不同环境和多重逻辑的包容性。高校智库是一种智库的细分类型,一般认为它是隶属于高校的非独立法人智库,因此它与一般智库具有相同的含义和核心价值。
(二)高校智库的范围
智库定义的多样性导致在高校智库的认定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高校智库通常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为基础,通过学术咨询、合同研究、合作研究、培训辅导等途径,为政府在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等各领域的决策提供基础理论和策略方法的支持。高校智库的范围一般包括国家级或省级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校管研究院(中心)、院(系)管研究所、校内独立智库、挂靠在研究生院或科研院的智库等五类教学研究机构[3]。国家级或省级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是经过行政部门审批的具有特定建设目标的学科创新平台,经费来自政府拨款及学校配套;校管研究院(中心)一般与高校内部学院有同等地位,基本运行经费主要来自学校;院(系)管研究所隶属于学院或者系,由学院(系)自主设置,基本运行经费来自学院(系);校内独立智库一般设置在高校内部,但不受学校的直接领导;挂靠类智库一般属于高校内部行政部门的研究所。无论哪种智库类型,它们虽然管理体制会有差异,但大都承担着培养人才和完成课题的任务,而且也不存在体制上的先天优势或劣势,每种类型的智库都有比较成功的典型。
智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实质上是智库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智库理论不断改造的过程。因此,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在受到知识逻辑和智库自身逻辑影响的同时,还受到我国特有的政治和市场逻辑的深刻影响。
(一)政治逻辑
政治逻辑是高校智库生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一方面,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要点》(1996年)提出建设具有“思想库”功能的科研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大学要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智库”的概念,再到2014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高校智库”概念,政治逻辑逐步推动高校智库的合法化,高校智库逐步被构建成为合法的话语体系[3]。另一方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1983)和规划办公室(1991)的成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1999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03年)的实施使得高校智库在国家行动的推动下获得快速发展。高校智库发展的政治逻辑包含着政府的实用主义倾向,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需要[4]。
(二)市场逻辑
市场逻辑是高校智库实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文社会科学一直被要求更多地关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198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被正式列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计划。市场对知识的需求成为知识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催化剂,在这种市场逻辑的影响下,高校智库逐步成为大学与市场之间的人才库和知识库。市场逻辑下的利益驱动是促进高校智库实体繁荣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是高校智库保持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的重要外在约束,高校智库只有坚守智库的核心价值才能被市场认可。
(三)知识逻辑
知识逻辑是高校智库发展的逻辑起点和轴心。从知识生产方式演进的视角来看,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是我国科技政策制定者和科学界逐渐感知和认识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趋势并积极响应的结果,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则是在高校环境中对知识生产新模式进行的制度化平台建设实践。知识逻辑对高校智库的影响逐渐从间接影响向直接影响过渡,高校智库正在表现出问题解决导向、跨学科、知识的社会弥散等知识生产新模式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四)智库逻辑
智库逻辑是高校智库保持智库本质的根本逻辑。虽然智库的定义并不统一,但是智库的核心价值是一致的。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至上的核心价值是智库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平衡我国高校智库发展过程中多重逻辑的根本要素。我国高校智库发展历程中的政治逻辑、市场逻辑和知识逻辑是相互制衡的力量,高校智库要健康发展需要运用智库逻辑在多重逻辑中寻找平衡点。
(一)转型的基本方向
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角度,在多重逻辑视域下,我国高校智库转型发展具有三个基本方向。一是中国特色。一方面高校智库要处理好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以及高等教育体制的关系,在大学、政府及市场之间寻求合理的关系定位,体现中国特色;另一方面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二是新型的体制机制和知识生产方式。高校智库的转型要在知识逻辑和智库逻辑的引导下,逐步建立具有新型体制机制和知识生产方式的职业智库。三是更清晰的智库定位。高校智库要逐渐与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高校科研机构有所区分,更多地从提升决策影响力、精英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的层面规划高校智库的发展。
(二)转型的基本内容
随着我国智库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的多重逻辑之间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政治和市场逻辑仍是高校智库重要的外在干预力量,但知识和智库逻辑逐渐成为促进高校智库转型发展的内在核心逻辑。高校智库要完成战略转型必须转变基本定位、转换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改进评价模式。
1.转变基本定位。一是转变智库与学科的关系定位。我国高校智库在大学的学科体系下生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学科化特征,要实现战略转型就必须进一步明确与学科的关系,转变高校智库是某一学科附属的定位。高校智库应该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学科体系下从事社会服务的科研机构。二是转变机构定位。要强调和明确智库的机构定位,高校应有选择地设立若干个具有明确智库定位的高校智库加以重点培育,避免把各类型的研究院(所)、平台统称为高校智库。三是转变功能定位。要转变高校智库目前过于官方化或市场化的两种倾向,在明确智库机构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高校智库公共政策研究、咨政育政、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的主要功能。
2.转换发展理念。高校智库的发展理念要区别于学科建设。高校智库的发展要以提高智库决策影响力、精英影响力和大众影响力为根本目标,避免重复“投资驱动、权力推进、资源依赖、知识技术跟进”的大学学科发展模式[5]。高校智库建设和发展要淡化对硕士博士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各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的追求,逐步减少对纵向科研经费、课题立项、政府奖项、成果发表的期刊级别等学术资源的依赖,要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去不断提升影响力,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3.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高校智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高校智库转变基本定位和转换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校智库的发展与高校科层化的管理体制和基本的运行机制之间已经出现了现实矛盾。一是独立与附属之间的矛盾。高校智库不是独立法人,必须依托学校来建设和管理,但又需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使命与高校智库功能之间的矛盾。目前很多高校智库依然是一套人马、多块牌子。实践过程中,项目制管理模式是一种灵活度较高且较为有效的手段,但真正系统的高校智库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政府、市场和高校的协同推进,这既考验政府的远见和决心,也检视大学管理者与研究者的智力、智慧和定力。
4.改进评价模式。建立一种符合智库发展规律的高校智库评价体系是科学引导高校智库管理者以及研究人员同心协力推进高校智库战略转型的关键。高校智库在现行大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下要转定位、转理念、转机制,要弱化对学术资源的依赖,走区别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转变基于单一同行评议制度的评价模式,建立一套专门的、基于智库成果接收方满意度的高校智库评价模式。改进后的评价体系既要有效对接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智库影响力评价标准,又要兼顾高校现有评价体系[6]。
(三)转型发展要保持学术优势
更强的学术性是高校智库区别于官方智库和一般民间智库的主要特征,也是高校智库获取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关键,因此高校智库无论如何转型都要坚持学术性特征,依托高校母体保持学术优势。在知识逻辑和智库逻辑的影响下,虽然高校智库的转型发展具有去学科化倾向,但是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依然是高校智库发展的基石。高校智库需要有独立的发展模式,但也不能没有一流学科的支持。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有助于高校智库继续保持对其他类型智库的学术优势,有助于营造跨学科的研究环境,也有助于智库影响力的提升。高校智库的转型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高校智库建设与高校学科建设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长期共存的关系。
综上所述,高校智库的举办者和管理者要综合考虑多重逻辑对高校智库的影响,在推进高校智库战略转型的同时要把握转型的方向和节奏。高校智库要在我国智库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要始终坚持和发挥学术优势,避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倾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高校智库要以知识逻辑和智库发展规律为核心驱动力,要相对弱化以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的市场逻辑的影响,相对弱化实用主义倾向严重的政治逻辑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服务和回应政府需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大学传统学科体系的大背景下,高校智库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是一个涉及多层面的系统工程,改革完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冲突,需要政府、市场、高校各方的付出和妥协。从高校智库应当成为决策思想库、知识库和人才库的视角来看,在现行体制下高校智库应从人才选拔和管理、资源投入、成果推广等层面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完善人才选拔和流转渠道。一流的研究者是智库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因此高校智库要不惜重金招募和培养各领域高端人才,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高校智库招聘人才不能局限于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还应该更加开放和多元,创造条件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界精英、政府卸任的官员等不同背景的高层次人才,为真正实现智库跨学科研究模式奠定基础[6]。在人才管理上,高校智库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建立和完善研究人员的退出机制。同时,高校智库要致力于成为高端人才的中转站,促进高级人才在学界和政界的流转。
二是扩大资金筹集渠道。资金来源的多样性是高校智库实现相对独立性的基本条件。高校智库要在常规的高校行政经费和学科经费补贴之外,积极通过知识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多方筹集资金,并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和运转机制。
三是加强课题的分类管理。高校学科建设对高校智库的影响必然长期存在,高校智库一般仍然需要承担学科建设任务。因此,高校智库要加强对课题的分类管理,针对不同渠道来源的课题应当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
四是拓宽成果推广路径。智库成果的广泛传播是高校智库提升影响力的根本渠道。我国顶级高校智库都拥有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且自主性强的成果传播渠道。期刊、简报、蓝皮书、会议讲座、论坛、媒体评论等是高水平智库成果传播体系的基本构成。不同层次的高校智库要充分利用大学母体的资源和平台,积极拓宽智库研究成果的推广路径和渠道,达成最广泛的知识的社会弥散以提高智库影响力。
[1]胡光宇.大学智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智库报告: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3]陈丽.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三重逻辑[J].高教探索,2016 (3):12-16.
[4]戴栗军,颜建勇.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逻辑与战略转型[J].教育探索,2015(10):60-63.
[5]张金福,宣勇,王才领.我国大学学科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95-99.
[6]安淑新.国外智库管理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1(5):88-92.
【责任编辑 刘晔】
On 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 in a Multi-Logic Perspective
DAI Liju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Hangzhou,Zhejiang,310018)
With the continuous changes of the demands of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nging demands from government and market and the transition of production mode of knowledge,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logical structure the university think-tanks in China are also changing.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urgently need a 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From a multi-logic perspective,on the one hand,the university think tank's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by transforming its basic self-identity,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idea,reform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mode based on reserving its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On the other hand,it should als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peration mechanisms of the personnel selection and management,resource allocation and achievement popularization.
Innovation Center,University Think-Tank,Brain Trust
F323
A
1674-6511(2016)05-0051-04
2016-06-20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5SCG203)。
戴栗军(1983-),男,浙江上虞人,浙江财经大学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