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晓春,郑雯君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8)
坚持与发展:“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201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靳晓春,郑雯君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8)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201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5月14至15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7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坚持与发展:‘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这一主题展开了研讨,20多位专家学者就“‘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问题”“‘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等展开了广泛交流。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邓纯东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明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邓纯东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正确回答“互联网+”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问题并借此推进理论的创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首先,要准确认识与分析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创新一定要重视并努力研究这些变革,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用于解释与指导实践。其次,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总布局的推进将提高我国生产力,改变我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人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我们需对此进行科学研究。最后,推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需响应中央号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并用于指导我们的研究。胡明教授在致辞中向大会介绍了“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的情况。他表示,研讨会主题契合该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综合创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的宗旨,中心作为大会的主办方之一,将全力支持相关研究。
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主任余斌研究员回答了“互联网+”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的一些新问题。关于互联网上价值创造的问题,余斌认为电子商务模式下经营者减少了流通中所需资本、加速了产业资本的循环,因而他们从产业资本家手中瓜分了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获益。针对“网民社会劳动时间的付出形成互联网社会的价值,知识形成社会部分公用品,资本无偿占有公用品并将之纳入资本以获得利润”的观点,余斌认为网民在网上的自由行动不算生产性行为,而知识形成社会部分公用品、网络体现的社会生产力成为资本内在生产力的观点,马克思也早有类似论述。针对“网络信息产品高固定成本、低复制成本的特殊成本结构下成本降低部分转化为商品的虚拟价值”的观点,余斌认为这种收益实质上为知识产权带来的租金。关于“互联网+”时代阶级关系的问题,余斌认同去技能化与去地化导致了高科技无产阶级的产生。他认为无产阶级中还产生了新的仆从阶级,互联网技术加强了资本对整个社会的控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适用于“互联网+”时代。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邰丽华教授基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角,对迈克尔·A.莱博维奇“超越”《资本论》的逻辑进行了简要梳理与评析。莱博维奇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倡导以人类需要的首要性替代生产力决定论;第二,强调工人联合起来与资本家进行阶级斗争的必要性。邰丽华认为莱博维奇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益尝试,但其主观主义的方法论特点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研究方法形成背离。他意图建构的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重于建构,尽管看到了工人阶级的需求和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具体的措施却没有走出改良主义的老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峰教授探讨了“互联”对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的影响。他认为互联作为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联系更鲜明地呈现出以人为本、以实践为基础、以技术为平台、以再度社会化为特征的新联系观,也形成了一种对“自在联系观”加以辩证否定的“自为联系观”,使联系从过去只能作为“发现”和“认识”的对象演变为可以“建构”“改造”和“创制”的实践对象。当我们用互联的观点看世界时,呈现的是一幅由我们介入其中并由我们自己一手建构起来的世界联系的新图景。并且通过互联网时代的“互联”,使得我们在联系的自然状态与人工状态之间、联系的客观状态与主观状态之间、联系的自为状态与为我状态之间、联系的事实状态与价值状态之间,以及在本体论的联系与认识论的联系之间、认识论的联系与实践论的联系之间都可以把握到新的哲学内涵,并从中发掘出有待探索的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他认为分析当前中国经济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生产力这个层面上,而必须深入认识生产关系这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更多地从完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他认为在方法论上不能简单照搬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范式”,应该从近代以来世界体系的发展与中国自身社会结构的实际出发,从理论上重新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性质和特点及其与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重新构建一个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分析范式。
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介绍了自己在特里尔大学交流期间了解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的编辑进展及出版现状,并阐述了自己关于马克思文本研究的观点。他认为不能通过原理教科书和后人特定条件下的阐释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原始文本、文献才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基础。只有对其重要文本个案进行全面、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才能呈现马克思思想的原貌、复杂性及其演变轨迹,进而彰显其思想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力。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峰明教授回应了“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面临的挑战。王峰明认为就思想文化领域而言,“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思想的指尖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问题,较之以前更为突出,也更加紧迫。这种挑战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本质和现象区别开来,一方面要求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另一方面要求从本质出发理解、解释、说明现象。面临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关注和回应现实问题,要重视和加强比较研究,要重视和加强文本研究,要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段伟文研究员对互联网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他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为混合经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共有资源与私人资源相互补充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所带来的共享经济的发展表明,私有资源不应被视为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基于共有资源的共享经济既可以给资本主义也可以给社会主义带来活力。由资本主导的互联网经济呈现出五个特征:共享经济与长尾效应,注意力经济与生产型消费,维基经济学与商品化界限的模糊化,基于创造性劳动的加速积累与集中化,信息方式、信誉经济与数据歧视。
此外,与会代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建云研究员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的问题,概括了互联网对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即实现了生产与消费一体化,形成了以消费为主导的新生产模式、去中介化的新商业模式、信息资源创新驱动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网状分工等特征的新组织模式。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艳艳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的重要性,并强调“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福岩教授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马克思类哲学的新使命,认为“互联网+”时代呈现出的人类联合发展的大趋势,有力印证了马克思类哲学的现实性和科学理想性。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美堂教授借鉴自然科学范式的变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作了反思。吉林大学付秀荣教授关注了“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提出面临挑战,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调整教学方式。黑龙江省委党校赵福生教授探讨了“互联网+”语境下历史唯物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问题,提出丰富研究内容、积极回应社会现实的新变化等主张。厦门大学张艳涛教授探讨了“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教学新模式,克服多元多样多变时代信息碎片化、娱乐化、图像化的弊端。成都大学岳鹏副教授指出,“互联网+”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从保守向创新、从独享向共享、从封闭向开放转变的三大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者信息技术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三大现实挑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论坛杂志社覃志红副研究员认为,“互联网+”时代马克思生产理论面临重大的挑战和质疑,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问题,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上海市委党校赵恩国助理研究员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个人自由及其悖论等问题。
【责任编辑刘晔】
G641
A
1674-6511(2016)05-0059-03
2016-06-20
靳晓春(1987-),女,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郑雯君(1990-),女,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