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嘉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消费智能化: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
卢嘉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智能消费品井喷式亮相昭告消费的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智能消费品依其技术和功能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移动智能终端产品、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产品和智能交通系统产品。消费智能化已成为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并且,智能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和扶持是推进消费智能化的根本保证。为此,应以智能消费为抓手,为消费结构升级提供持久动力。
智能;智能消费品;消费智能化;消费结构升级
智能,按照辞书的释义,即智慧和能力。智能包括感知、记忆、理解、思维、判断、选择、语言和行为的能力。智能本来属于人的能力范畴,其形成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学习、技能和经验积累的因素。然而,运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也能使机器等产品具有与人类智能相似甚至相似度极高的功能,这样的产品就是人工智能产品,简称智能产品(intellectual products);而这种技术即人工智能技术,简称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用之于生活消费的智能产品,即智能消费品。“人工智能”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最初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约翰·麦卡锡于1956年提出,麦卡锡由此得名“人工智能之父”。
智能消费品具有六大特征,实现了六个转变。
第一,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智能消费品是高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复杂劳动、高级复杂劳动的物化,是高智力劳动者将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云存储、智能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现代高科技植入其中的产物。因此,这类产品的附加值要比普通的、以往的消费品(特别是同类消费品)的价值高得多。
第二,由单一使用价值向多功能转变。以往的消费品,如手机、空调、小轿车等,其使用价值单一或很少,而如今的同类智能产品,其功能的多样性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如4G手机的功能已有惊人的突破,它已不是单单通话用的“电话机”,同时还具备照相、传输、语音、视频等功能。
第三,由低效的手工和一般性机械操作向智能性高效、敏捷转变。以往的某些消费品(主要指非食品)的使用或消费,主要依赖于手工劳动或一般性机械操作,效率低且麻烦。而如今,蜂拥而至的智能消费品,如4G手机、智能空调、智能汽车、各种家用智能机器人等,使用便捷、运转高效,适应了现代生活方式下人们快节奏行为的需要。
第四,促使工作岗位和消费领域由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智能型转变。由于越来越多的智能消费品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再一次生动地演绎了马克思早已提出的命题——“生产生产着消费”,“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1]95-97。这个命题在现阶段的体现是:一方面,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1]94-95,智能消费品的消费倒逼智能消费品的生产智能化,机器人广泛应用于越来越多的生产领域,就是一个证明;另一方面,智能消费品的消费又可以实现“消费集中”,即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将多方面对象的使用和消费集中在一起,既节省了时间、空间,又节省了消费对象本身和劳动力(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如汽车的智能标配、普遍应用的4G手机、像PC电脑一样的多类家用机器人等。
第五,促使传统的脑力、体力劳动向智能劳动转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是传统的脑力和体力消耗的过程。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消费,植入了到目前为止的人类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因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传统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正在逐步地更多地被高水平的智能消耗所替代。换言之,在这个大背景下,智能将成为人的顶层能力,智能的消费——智能劳动,将分布在生产、消费、政治、军事、外交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六,促使消费者群体结构升级由低智能向高智能转变。在此起彼伏的消费智能化大潮中,伴随着传统的体力、脑力劳动向智能劳动的转变,消费者队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者群体中,智能消费者越来越多。其表现如随处可见的“低头族”。驱动智能消费大潮者,主要是中青年;而这些中青年,大多都是“三高”人物,即具有高智商、高文化水平、高智能的人群。这就充分说明,生产(供给方)不仅创造消费,推动消费更新、升级,而且也创造新消费者,促进消费者素质提升,使之成为智能产品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群体的智能消费技能不断提高,消费群体结构的这一变化,是消费智能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体现。
(一)智能消费品的类型
仅从目前情况来看,智能消费品依其技术和功能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移动智能终端产品。这是指安装具有开放式的操作系统,使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互联网接入,通过下载、安装应用软件和数字内容为用户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还包括可穿戴产品,如智能手表、智能手杖、智能眼镜、智能健康手环、智能珠宝、智能戒指、智能项链、意念猫耳等。这类产品是中国消费者目前使用最多的智能产品,《2014年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10.6亿。
第二类,智能机器人。这是一种植入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精密机械结构等科学技术的产品。机器人是现代科技和高端制造技术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的标志。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物联网的逐步完善,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并快速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据国际机器人联盟调查,全球个人机器人2004年约有200万台,2008年约有700万台投入运行,预计到2020年,智能机器人的保有量将超过1500万台,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美元。
第三类,智能家居产品。智能化操作的家居产品,如智能马桶、智能家具、智能花洒、智能水龙头、智能电视机、智能空调等一面世,便激发了广大消费者的兴趣和购买热情。在北京的一家国美门店,一款最新的智能变频空调可以通过手机APP软件操控,只要连上Wifi,就能操控空调开关、模式选择、温度设定等功能。当产品出现故障时,APP软件还能向客户推送信息[2]。这样的智能空调充分展现了它的魅力,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第四类,智能交通系统(ITS)产品。智能交通系统产品包括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产品和智能车辆(含无人驾驶汽车)。智能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和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智能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据不完全统计,至2015年,中国汽车产量已达到2500万辆,其中车联网系统,将逐渐从高端车型向普通车型普及。借助车联网,未来的汽车将变得更加智能。如今,很多的汽车购买者与时俱进,已不再单单看动力和舒适性,他们同时也考量其他配置的科技含量。由此可以预见,智能汽车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
(二)消费智能化的趋势性特点
琳琅满目的智能消费品的涌现,鲜明地体现出初露端倪的消费智能化的趋势性特点:
第一,品种多样化。如前所述,四大类智能消费品品种丰富,已涵盖“用”“行”“住”“教”“医”几大方面;甚至,“智慧城市”也已进入地方政府的视野,成为许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第二,消费大众化。在当前,智能消费品已不是稀罕物,很多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智能手机已成为几亿人不可离开的掌中工具;标配的智能汽车已成为千千万万人的座驾;在很多专营店,智能家居用品广告一出,人们便蜂拥而来。
第三,行为自觉化。有巨大潜力的智能消费需求先于供给,使厂家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形成生产自觉。植入智能消费品的技术日新月异,谁最先占领制高点,谁就是最大的赢家,企业家深谙此理,形成创新自觉。智能消费品的多功能运行高速、便捷、绿色、趣味性等优势,受到广大消费者尤其是中青年消费者的青睐,使其形成消费自觉。行为自觉化还包括智能消费品生产者的成长自觉和消费者的成长自觉。智能消费品的生产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生产的全过程要求生产者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创新和智能,正所谓“奴隶造不出金字塔”。这就迫使生产者自觉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之成长为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才。马克思所说“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的道理正在于此。智能消费品的消费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这里主要是指消费者的才能、技巧而非收入因素)也有较高的要求,换言之,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会被智能消费拒之门外。例如,当今65岁以上的城市居民(包括一大批知识分子)中,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多项功能的人很多。与此相反,中小学生“无师自通”,普遍成了“低头族”。智能消费品消费的“代际差别”日渐突出。消费者自觉接受厂家培训和售后服务,自觉自学消费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发展自己的才能,是使其成长为成熟消费者的现实途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的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是一种生产力的发展。”[3]
第四,科技现代化。智能消费品生产在我国蓬勃兴起,是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从整体来说,这些产品的某些技术尚未成熟,但它们仍显示出其高科技、高能效、高附加值的“三高”特征,并为消费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第五,发展强劲化。从供给方面看,智能消费品生产发展势头强劲。许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已把智能生产、智慧城市建设上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战略,并为此规划建设了园区;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生产厂家争先恐后,纷纷推出智能产品,其他厂家也紧随其后,就此拉开智能战略比拼的帷幕。
首先,智能消费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新宠,排浪式进入居民家庭,成为本轮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和标志。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供给和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实现了三次升级(以下描述以城镇居民的状况为主):第一次,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些过去十分紧俏的商品在很多家庭已经普及,黑白电视机、收音机、收录机这些时髦的电子产品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第二次,20世纪90年代。这次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标志是电视机由黑白变成了彩色,空调、电冰箱、照相机已成为居民家庭的普通配置。第三次,21世纪以来的这十几年。这次消费结构升级中,标志性的商品有很多。彩色电视机换成了大屏幕、平板电视机;普通相机被数码相机替代;搭福利性分房的最后班车和购买商品房,更多的居民实现了住宅升级,改善了居住条件;手机、电脑成了人们离不开的通信、交往、办公、娱乐、交易工具;旅游大众化,汽车也不再是奢侈品。
近几年来,大量涌现的多类智能消费品,在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凸显出其绿色、时尚和高品质的趋向性,也极大地调动了众多厂家和研发团队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相信,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消费品智能化一定能够成为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
其次,消费的巨大潜能正在释放,居民的消费热点将更加集中于智能消费品的消费。自2011年以来,我国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已连续四年高于投资对GDP的贡献率。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大的消费潜能亟待释放。问题在于,消费需要引导,消费需要创新。不可否认,居民住房消费的饱和度已经很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8 632万平方米,按照我国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空置”的住房可供2.2亿人口居住。用于吃穿、教育和医疗消费的增长空间又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丰富消费的内容、提升消费质量,城乡居民特别是中、青年消费者,必须更加注重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旅游消费,而智能消费和旅游消费自然成为首选。智能消费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功能,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享受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品味格调需求和便捷、安全需求等多方面需求,故而其发展潜力巨大。与这种新消费相伴而来的,是消费方式的创新。在中国,在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这种消费和消费方式的创新,必将有力地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增进民生福祉。
再次,智能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政策的有力支持和扶持是推进消费智能化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智能化。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在消费方向、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生产方式、新型制造体系等方面,六次明确提出“智能”要求。此后不久,《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发,这是我国政府下发的第一个关于消费的文件。《意见》把“坚持消费引领,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坚持创新驱动,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作为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提了出来,同时,指明了消费升级的领域和方向,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智能消费是这些领域和方向的应有之义。可见,智能化和智能消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央和中央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地方相关部门出台更为具体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这是推动消费智能化进而实现消费升级的根本动力和保证,是缓解乃至遏制经济下行压力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的经济下行暴露出我国国民经济两个相互关联的突出矛盾:一方面,结构失衡,导致某些产业产能过剩,表现为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供需”错位,突出表现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即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满足不了消费者需要。例如,我国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量很大,但国产品牌与外国品牌的智能手机却有着不小的差距,令国人失望;再如,连一个马桶盖也要到日本抢购这一现象,也很能说明问题。看来,确实是“供给”方面出了问题。
在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高品质消费品就是智能消费品。因此,应以智能消费为抓手,进行结构调整,构建产业新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应实行“双轮驱动”,既抓需求,又抓供给,“双管”齐下。
从需求来看,继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按消费升级的需要和热点,支持资本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需求调节生产、支配供给,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早就说过,“按照需求来调节生产”[4]。列宁也指出:“是什么东西维持了生产的正确或大致正确的比例呢?是支配供给并先于供给的需求;生产是紧随着消费的。”[5]马克思和列宁的观点再明确不过了,能对要素流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非“需求”莫属,“市场”只不过是消费需求实现的载体和空间而已。鉴于此,企业和政府应紧紧牵住新消费需求这个“牛鼻子”不放,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当务之急是:
第一,重视研究新消费需求。当前,要特别重视研究智能消费需求,密切关注其热点,把握其趋势,了解其新技术、新发明,抢占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第二,积极引导新消费需求。消费是需要引导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引导、舆论引导、示范引导、政策引导和优化消费环境引导。
第三,提高居民新消费需求能力。收入是决定消费能力的首要条件。笔者曾经在2001年著文指出:“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应坚持持续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和农民的收入水平的政策,以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的规模。”[6]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的5年中,我国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将普遍提高。这就为提高城乡居民新消费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创造新消费需求。消费调节生产、支配供给,供给也创造消费、引导消费。在消费已进入智能化的时代,优化供给结构,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对高品质智能消费品的需求,而且要主动地前瞻性地研发新产品、高品质消费品,占领国内市场,将居民购买力更多地吸引到国内市场上来。
从供给方面来看,企业要有所作为,要抢抓机遇;企业和政府可以各行其是,但只有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在现行体制下,企业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也就是说,企业有权决定和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一切行为。
需求调节生产、支配供给,这是任何企业都明白的道理。那么,为什么生产不出高端智能产品满足市场需要呢?关键是技术,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或者说技术不过关;技术的背后是人才,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只要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就一定能够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进而拥有能够占据领先地位的、具有自主研发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而企业只要拥有领军人才和领先技术,就不难成为市场上的赢家。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逻辑。
企业有了人才和技术,还必须将其应用于研发新的产品,即做好新产品选择和设计,做好新产品技术工艺和功能研发;或者在原有产品、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植入新的技术、更为领先的技术,赋予原有产品新的、更高级的使用价值,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使用价值的升级;进而满足人们新的消费需要。所谓高级使用价值,就是由劳动过程的物的要素所组成的新的使用价值,它是经过较多劳动过程媒介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在劳动过程中,过去的劳动过程的产品被使用,它们被劳动所消费,以生产较高级的、也就是经过较多媒介的使用价值。”[7]
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高级使用价值”不胜枚举,如智能手机、智能汽车,一系列智能家居产品等,其使用价值(功能)要比原有的使用价值丰富得多、高级得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会发现许多新的有用物体,而且还会发现原有物体的许多新的使用价值,更高级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说得好:“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如原有物体作为原料等等的新的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8]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苟明.空调主打“智能牌”[J].消费指南,2015(7):54-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05.
[5]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4.
[6]卢嘉瑞.消费需求的实现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J].福建论坛,2001(5):6-8.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
【责任编辑 刘 晔】
On the Intelligentizing Consumption:An Important Engine of the New Rou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e
LU Jiarui
(Beihai College of Beihang University,Beihai,Guangxi,536000)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goods declares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intelligentizing consumption.The intelligent consumption good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namely,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 products,intelligent robots,intelligent home products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products.The intelligentizing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ngine of the new rou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e.The intelligeniza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y.Both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support and sponsorship ar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consumption's intelligentization.So we should take is as a point cut to provide lasting support for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e.
Intelligent,Intelligent Consumption Goods,Intelligentizing Consumption,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e
F323
A
1674-6511(2016)05-0001-05
2016-06-05
卢嘉瑞(1944-),男,辽宁沈阳人,国家二级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教授、首席学科专家,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