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及演奏法要点

2016-11-09 01:42冯巍玮
黄河之声 2016年13期
关键词:展开部引子曲式

冯巍玮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及演奏法要点

冯巍玮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布鲁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在“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了这部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对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调性布局做了细致的分析。在演奏技法部分,对乐曲进行了逐段分析,阐述了在联系和演奏各段时的左、右手技法以及情绪特征。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曲式;演奏法

一、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马克思·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838年1月6日生于科隆,1920年10月20日卒于柏林,享年83岁。布鲁赫童年时便开始作曲,七岁时创作了一首管弦乐七重奏,十九岁已担任音乐教师,二十五岁时推出歌剧《罗蕾莱》,他曾在科不伦士担任管弦乐团指挥,为期两年。在这期间,完成了他的代表作《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42岁时担任利物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54岁起(1890-1910)在柏林音乐院任教直到退休。晚年获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及普鲁士艺术与科学荣誉勋章,是最受人尊敬和钟爱的作曲家之一。

布鲁赫19岁时便已开始构思《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但完成却是在九年之后。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于1866年首演,取得很大的成功。乐谱出版时,布鲁赫将它题献给了当时的德国著名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由于约阿希姆的演出推广,这首协奏曲很快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名曲。它甜美浪漫,蕴含丰富的情感,深受演奏家及听众的喜爱,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二、曲式结构特点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前奏曲,中庸的快板,g小调,4/4拍子。古往今来,器乐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大都采用奏鸣曲式,而布鲁赫却出人意料的以“前奏曲”命名第一乐章,无疑决定了这一乐章紧凑的曲式结构以及与第二乐章间的连贯性。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为自由的奏鸣曲式,以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调性布局为基础,再现部省略了主、副部主题的再现,而仅仅装饰性的再现了引子。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图如下:

引子 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尾声主部 连接部副部Ⅰ Ⅱ Ⅲ Ⅳ 引子材料1-14 15-40 41-45 45-74 75-89 90-108 108-127 127-140 141-153 153-170 G-bE-g D bB C-D C-D g-bA-g bE

全曲开始时,布鲁赫并没有采用传统奏鸣曲式的双呈示部,而只用了短短14小节的引子便进入主部主题。

主部规模庞大,结构规整。低音声部的动机音型贯穿始终。独奏声部运用了琶音、双音、分解和弦等技术,充分展现了小提琴的炫技特点,并为展开部的充分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在短小的连接部过后,出现的由一连串不间断的歌唱性乐句组成的副部主题体现了作曲家的旋律天赋。而乐队与独奏小提琴旋律反向进行以及其间的力度对比,使得作曲家的满腔情感充分的抒发出来,体现了他深厚的作曲理论功底。

展开部使用了非常独特的结构布局,一反古典协奏曲的写作手法,运用了一连串的装饰性变奏,并让华彩段落直接贯穿于展开部的主体部分,使得乐曲结构更加紧凑、一气呵成。

再现部是这一乐章的点睛之笔。作者并没有完整再现呈示部,而仅仅装饰性的再现了引子,并由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句将这一乐章推向高潮。

尾声部分运用了引子的动机,力度从ff过渡到pp,最后由第一小提琴声部的持续音B过渡至温柔、婉转的第二乐章。

三、演奏技法要点

乐章的引子,由两句自由的上行乐句组成,音色厚实而沉重。两句相互关联却又略有不同。第一句在f力度上由空弦G开始,四拍之后稍弱,紧接着再向上扬起,结束在G大调的主音D上。整个乐句强起之后再先抑后扬。第二句仍然在f的力度上开始,但与第一句不同的是这次没有做渐弱,而是一鼓作气上行渐强结束在g小调的主音G上。并且在结束时反复强调导音#F到主音G,加深了调性。由于两句均为较自由的节奏,因此可以在速度上做一些处理,使音乐更显张力;在演奏第二句时力度、速度、情绪等都应比第一句更上一个层次,使音乐更加深刻、动人。

主部主题出现时要演奏的铿锵有力,音准要准确,运弓要干净、力度强,发出的声音要饱满而坚定。第35、36小节要用连续的、快速的下弓来演奏一连串柱式和弦。这对左手音准及右手和弦运弓和回弓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左手手指换音速度要快而精确;右手和弦平面要找好,发音要饱满,回弓速度要快。练习时可以采用由慢而快、先分后合的方法。主部结束时的三连音要做到时值准确、音色饱满,作曲家注明要宽广而富有表情的演奏这一乐句,演奏时尽可能运用宽阔的分弓在G弦上演奏,左手也需辅以较大幅度的揉弦从而使得音色宏大而浑厚。

副部主题甜美而抒情,与主部庄严、有力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副部几乎没有休止符,这就要求演奏者通过旋律的走向、起伏来判断乐句的分句点,从而调整呼吸。琴弓与琴弦的接触点要稍微靠近指板,从而使得音色与演奏主部时有所区别。同时,揉弦也可以更多的采用各种频率、幅度不同的手腕和指腹揉弦,使音色更加柔美、舒缓而又富有层次。由于连续二十四个小节没有休止符,这对演奏者的运弓技术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换弓、换弦要连贯,痕迹尽可能的少,切勿出现重音、“枣核音”等。

乐曲的展开部比较庞大,演奏难点较为集中。快速的16分音符、密集的双音与和弦,都要求演奏者要有极为扎实的基本功。具体的演奏要求以及练习方法与主部主题开始时一致,这里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展开部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半音阶以及用连续换弦技术演奏的分解和弦。演奏半音阶时,需要先确定科学的指法,在此基础上注意同指换音要干净、清晰,避免产生滑音。在练习这一乐段时一定要慢练,并用正、反附点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提速,最终达到演奏速度。分解和弦的段落,结合了换把、换弦、节奏型转换等难点。练习时应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找出需要突出的旋律音,而后根据力度和表情记号将这些音强调出来;第二,将这些分解和弦看做像是柱式和弦一样的整体,左手迅速的换把,三个音要同时落指;第三,放松右手,换弦的幅度要尽可能的小。

再现部只再现了引子中的两句华彩乐句,但此处在情绪与意境上与乐章开始时有着很大的区别。第一句较引子时更为柔和、舒缓,仿佛在回味整个乐章;第二句力度转变ff,与引子中的第二句大不相同,通过一连串快速的上行16分音符将整个乐章推向最后一个高潮,使人意犹未尽。此时乐队的木管及弦乐声部通过长音下行,悄悄将乐曲引入极富歌唱性的第二乐章。

四、结语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中占有一席之地,旋律性强,优美而浪漫。在练习和演奏的过程中要多品味其风格意境。这首协奏曲之所以受世人喜爱,是因为它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自由,技巧较为平易,它给世界各地的小提琴爱好者带来了无尽的浪漫之美。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的演奏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 莱奥波尔德·奥尔 著,堪国璋 译.小提琴经典作品的演奏解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 曹阳.布鲁赫作品《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右手运弓技巧之探讨.音乐艺术,2010,03.

[3] 欧阳时来.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结构特征及演奏.音乐艺术,2013,01.

猜你喜欢
展开部引子曲式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展开部研究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奏鸣曲式展开部基本部分的特征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