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画《拉卜楞印象》作品研究

2016-11-09 01:42
黄河之声 2016年13期
关键词:拉卜楞寺音画交响

曹 蓉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交响音画《拉卜楞印象》作品研究

曹 蓉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拉卜楞印象》是由作曲家王学诗创作的一首交响音画,作品是以管弦乐的形式反映了藏族同胞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及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藏族传统音乐;曲式;调式;音乐素材;配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他的传统民俗、传统音乐,各民族文化的振兴与繁荣,牵系着整个中国的兴旺。王学诗管弦乐作品交响音画《拉卜楞印象》取材于藏族音乐素材,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整部作品在定音鼓和大锣的烘托下,长号模拟出冗长低沉的法号声,一下子把人们带进庄严肃穆、高深莫测的寺院内,既有佛教印象,又有自然景观的呈现。

一、作品概况

(一)作者简介

王学诗,男,甘肃省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辽宁沈阳人。曾任甘肃现代音乐学会主席,兰州市歌舞团副团长,甘肃省歌剧院指挥,甘肃省音协爱乐乐团团长、指挥。作有交响乐《天山》《拉卜楞印象》,钢琴协奏曲《阿克塞掠影》,歌剧《魂兮》《努尔哈赤》,歌曲《祖国、我的太阳》《扳船的哥哥慢些走》《九十九支曲九十九道湾》。

(二)创作背景

王学诗先生是我省资深的作曲家,他对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80年代的一天,王学诗先生去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进行采风。当他踏入草原的那一刻起,他便被眼前的一番景象所吸引,一望无际的草原、潺潺的河水蜿蜒流淌。正巧这天也赶上寺里的法舞会,人们尽情欢唱、舞蹈,源源不断的藏家人民带着各色食品从四面八方涌来,藏家同胞的热心也深深感染了他。于是,创作一部描写甘南草原以及拉卜楞寺院的作品的念头便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于是,管弦乐作品交响音画《拉卜楞印象》就这样诞生了。

(三)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本名噶丹夏珠卜达吉益苏奇贝琅,简称扎西奇寺,是我国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一般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院的建筑粗犷大方,古朴典雅。

拉卜楞寺下设六大学院,其中一个显密学院,五个密宗学院。分别为闻思学院(属于显宗)、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拉卜楞寺的宗教节庆活动众多,时间均以农历计算。

高校在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须加强高校内部各部门间协调与合作的力度。由于高校学生的数据信息多分散于学校内部的各部门中,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内部各部门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通过建立大学生管理信息平台的方式,构建出符合高校发展要求的大学工系统。首先,高校必须加强信息管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的力度,积极进行学生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挖掘、分析等功能,进行校园大数据的有机整合与分析,将不同类型信息数据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四)交响音画

“交响音画”是以绘画为体裁,或者是描写自然风光的交响诗,可称为“音画”、“交响画”、或“交响音画”。“民族交响音画”是指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这类题材的交响诗。例如俄国作曲家鲍罗廷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一幅交响音乐的风俗画。作品《拉卜楞印象》就是一部以描绘拉卜楞寺以及藏族人民宗教生活的交响音画。

二、作品分析

(一)西洋传统作曲技法的集中体现

交响音画《拉卜楞印象》是作曲家吸取藏族音乐素材所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它借鉴了西方较为多用的复三部曲式,以六声羽调式为主。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作品以33小节的引子开始,描绘了甘南草原辽远开阔的意境,第13小节单簧管演奏出一个根据主题压缩提炼所形成的一个动机,并用摸进的手法继续进行。25小节起,弦乐奏起,以三度摸进的手法将音乐推进,逐渐进入作品首部。引子部分以D角调式为主。

从34小节开始,作品进入首部。这里主题“甘南草原”的出现,描绘的则是寺院的神圣意境。首部是单二部曲式,其第一个乐段是由主题变化重复形成的两个平行乐句a、a′构成,主题a先由长笛演奏一遍之后,弦乐紧接着重复演奏一次,加上钢琴与竖琴三连音似流水般的演奏,寺院的沉静、草原流水的画面更加清晰。55、56、57小节是对主题的补充,至57小节结束,完整的乐段形成。第二个乐段是由引子的材料构成的一个连接,开始于第58小节,与引子不同的是,这次的引子材料的出现较乐曲开始时,织体加厚,增加了音乐的厚重感,为寺院添了一份神圣与神秘。作曲家对首部的创作,表现了藏族同胞对佛的信仰以及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以肃穆、神圣为主体。

乐曲自84小节起,进入中部,中部也是一个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是中部主题“法舞会”b,b旋律线条清晰,藏族民族音乐特征极为明显,速度加快,情绪热烈,调性从A角转至A羽调,表现的是法舞会上热闹的场景。120小节时,乐队全奏主题c,力度增强,与之前的演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声则是以传统的功能和声加以色彩和声,更显拉卜楞寺的神圣。127小节,以D宫调的主音作收拢性终止,中部结束。

总体来讲,中部与首部对比性强烈,音乐热烈活跃,表现了藏家同胞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佛的虔诚。

(二)民族音乐素材的精妙提炼

交响音画《拉卜楞印象》取材于藏族民间音乐,描绘的是藏族同胞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而又不甘为大自然所屈服的民族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因此,作曲家对音乐素材的提取也很有代表性。

1.节奏的提炼(以Timpani为例)

藏族传统音乐的节拍主要是有板与无板(散板)两种形式。有板是指有规律的或较有规律的节拍形式,藏族大多数民歌和舞曲为有板节拍,最多见的是2/4、4/4,也有少量4/3、8/6节拍,不同节拍交替进行也较多见,在说唱音乐中也会采用混合节拍。[4]而作品《拉卜楞印象》用的则是最常见的4/4拍。

在这部作品中,定音鼓的演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塑造衬托了寺院里威严肃穆的氛围,定音鼓自身音高不太明显,所以它的演奏主要体现在节奏上,从乐谱中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几处典型的例子,如下:

2.旋律的提炼

藏族音乐曲调大多由民歌发展而来,这类音乐多抒情优美,含蓄深情;还有一些用于各类歌舞晚会,曲调流畅、活泼,富于幽默感,深受群众喜爱。

以下是作品中首部、中部、再现部主题材料的提取,我们不难分析出,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旋律性强、富有歌唱性。其中PiccIo演奏的旋律出现在作品中部,节奏密集,舞曲特征明显,情绪热烈豪放。其他几段旋律则相对舒缓,给人以朦胧、遥远、宁静、肃穆的感觉,这与藏族民间音乐的特征完全一致。如下例所示:

以上是这部作品中3段典型藏族音乐材料的提取,通过分析可见,作曲家对藏族音乐的掌握相当准确,并恰当地运用在了写作当中,与作品所要表达的画面紧密结合。

作品中部是一段热烈欢腾的法舞会的主题,作曲家在写作这段音乐的过程中,借鉴了一段藏族本土锅庄的音乐素材,原始民歌材料如下:

作曲家就运用这一简短的原始藏族锅庄旋律,加上自己对藏族传统音乐的了解,便将这仅两句的素材发展成一段完整的藏族舞曲,并在作品中还运用移调的手法在不同的调中演奏,从而丰富了作品内容:

(三)宗教音响色彩的配器设计

配器在管弦乐作品的写作中是及其重要的一部分,乐器的不仅要充分运用,更要合理运用,乐器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在配器上也是极为讲究。

1.乐曲引子部分先由定音鼓、大锣、钢琴模拟寺院的钟声开始,第三小节圆号和长号奏起,模拟冗长的法号声,织体简单,以节奏为主,目的是为了描绘甘南草原的辽阔与拉卜楞寺的神圣景象。如谱例所示:

2.作品第34小节进入首部时,我们可以在谱例中清晰看到作曲家在这里只用了长笛演奏,这并不显得单调,反而长笛清澈柔美的音色准确地表达了草原无边,流水潺潺、天空湛蓝的一番美景,这里长笛的运用与所表达的意境完全吻合。

3.从112小节起,长笛和单簧管演奏作品中部第二个主题“祈祷”,大管和钟琴演奏低音,钢琴演奏不协和音程模仿寺院的钟声,与“祈祷”的主题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了藏族佛教信徒的肃穆、虔诚。这部分配器手法简单,音响效果完美。

以上便是交响音画《拉卜楞印象》中配器的典型,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以简洁的手法,达到良好的音乐效果,是王学诗多年的创作追求,也是他创作特点之一。

三、结语

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样,我国56个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王学诗的这部《拉卜楞印象》,是对藏族民间音乐的提炼和展现,是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又一成功的作品,是甘肃省难得珍贵的艺术水准较高的一部音乐作品,在我省原创音乐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作品对交响音乐体裁的初学者有很大的帮助,也对我省的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 柳廷信.陇声雅韵.北京天禾佳诚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 王耀华.中国民族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7.

[3] 张君仁.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4.

[4] 夏敏.藏传佛教世俗化与藏族民歌.西藏研究,2002.

猜你喜欢
拉卜楞寺音画交响
拉卜楞寺“道得尔”仪仗音乐的历史梳理①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拉卜楞寺曼巴扎仓夏季采药活动的调查研究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拉卜楞寺院羌姆仪式的动态过程与认同功能
九世班禅与拉卜楞寺间的史实考究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