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树华
摘 要:本文针对近几年来应试教育给语文课带来的困惑,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阐述了如何让语文在课堂上“活”起来,使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享受的课堂,而且能够学以致用。
关键词:语文;飞扬;兴趣;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63-01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深感语文教学没有把语文活跃在课堂上。我们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看,“语”,“说”也,我们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地说,说什么呢?说课文的内容,说读书的感受,说读后想到的、引起共鸣的,也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说,只要是想说的都可以说,这就做到了语文课上有了“语”。再说“文”,除了文章的内容,带给我们真善美的熏陶,还有作者的行文,比如写法,优美的词句,形象的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句子,文章的巧妙构思、结构等等,都是“文”。那么,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说与写的关系呢?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谈一谈切身体会。
首先,就“语”而言,笔者每上一篇新课文,如果让学生充分说,学生就七嘴八舌说上没完,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就会举一反三,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时,教师要控制住学生的说,因为还有教学任务要完成。而“文”呢?的确也想当堂就练习仿写,可是即便是片段,课堂上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写,更不用说整篇课文了,最多能有时间造个句子。尽管如此,笔者也尝试多让学生说说,课后多让学生写写。
其次,笔者在尝试着用各种方法进行有效教学,让语文回归课堂。一篇课文,首先让学生预习,课堂上开火车读课文,看看学生有没有预习课文,这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读错或容易读错的字,以便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达到熟读成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内容,让课文内容了然于心。接着进入课文学习,还是开火车汇报阅读收获,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哪怕是一点点收获,也是值得的,比起教师讲,小组讨论吸收的知识要多而且有效。给每一个学生说话的机会、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机会。比如,笔者在讲小学四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课文时,就让学生自己先读熟,了解人物形象,然后分小组表演,由组长当导演分配角色,教师做好指导工作,比如人物的把握,尤其主要人物要入情入境去演,有的时候学生想不到的道具,教师要提醒,几堂课表演下来,学生们的演技还是不错的。有时学生的表演出人意料。如表演《夜莺的歌声》,学生有的用自己的嘴吹出声音,有的专门制作一个小哨子,可见他们的良苦用心。在演到游击队痛打鬼子的时候,同学们纷纷倒地,那个狼狈相,演得活灵活现。表演《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在演到鬼子用他鹰掌般的手打雨来的时候,同学们演的还是很到位的,获得了阵阵掌声。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说了还演了,而且分了八个小组演八遍,你想想,课文不用说读了几遍,人物语言背也背了好几遍,如果不是用表演的形式,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
再次,笔者利用校本课程让学生多背古诗。说起古诗词,特别是唐代三位大诗人的古诗得学,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选学了浅显易懂的、耳熟能详的、有名句流传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朗诵、背诵、仿写。如杜甫有一首《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从表面看,是写曲子的美妙,不管杜甫出于何意,这首诗值得一仿,还有李白的《赠汪伦》是极好的仿作。时值六年级毕业,笔者让同学们仿写,以表达同学之间的离别之情。同学们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一改以往的吹嘘,空洞无物,呈现在眼前的是优雅,鲜亮的,有内涵的诗歌。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写完让笔者修改。这就是语文课堂,“语”和“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得以流传。
最后,笔者要把诗歌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我们学校有十五分钟的午练时间,笔者最初是自己有了兴致,随即写诗,利用午练的时间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当作练字的材料,谁知道一发不可收,笔者的诗兴来了,学生的诗情也汹涌澎湃,只要是午练他们就有新的“诗作”。记得那是初春,校园里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笔者忍不住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桃花吟》:“四月桃花朵朵开,粉个嘟嘟惹人爱。你为春天增色彩,笔者把美梦藏心间。”还给学生附诗《赠**》:“天资聪颖好少年,做事利落人人夸。微笑常常脸上挂,自由过火受不了。”虽然有些浮浅,但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从此以后,学生常常争先恐后拿他们的“诗作”给笔者看,让笔者修改,尽管幼稚,但他们有意识地在作文。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学生的创作也鞭策着笔者。我们刚学了《生命 生命》这一课,笔者信手写了一首藏头诗。“生赐上天安排,命靠自己掌控。珍视大好时光,贵在光彩有力。”有的时候,诗就写在黑板上,好几天不擦。有一次,有老师在我们班讲公开课,听课的很多老师都给了笔者很高的评价。有时候,笔者和学生都沉浸在诗歌之中,真是一种享受。
笔者想,让语文飞扬不是梦,只要我们有追求与探索的心,无论教育怎么改,我们不忘初衷,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享受语文,就能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邓明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
[2]仇艳红.趣味识字,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6).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