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华
摘 要:互动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互动教学,有利于新课改的推进,契合教学与时代发展要求。本文从实际出发,浅析互动教学内涵及互动类型,从多方面讨论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高效应用互动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互动教学;内涵;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27-01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教学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各参与方讨论过程中,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将互动式教学融入高中课堂教学,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利用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积极情感体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互动教学的概念
所谓互动教学,就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教师与学生双方互相成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之间的交流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可强化学生学校与学习环境的交互影响,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课堂一般互动类型
(一)主题探讨式互动
顾名思义,通过直接给出互动主题,师生之间通过某种形式围绕主题展开互动,互动过程即学习过程。这种方式条理清晰,易于学生参与,但探讨广度与深度不可控,需要教师精准引导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精选案例式互动
一般运用在典型例题或数学模型教学中,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抓住此类问题的典型特征,并深入剖析案例解决方案的优缺点,达到拓展目的。这类方式直观形象,针对性强,但课堂容量小,且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课堂容易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三)归纳问题式互动
通过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拆分为一个个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抛出问题,需要师生共同思考、讨论、探究,问题解决过程即学习过程,问题答案体现知识理论。这种互动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更具针对性,但依赖教师课堂设计,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到位,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精准把握。
(四)多维思辨式互动
这种类型类似头脑风暴或辩论,通过提供现有知识结论,让学生指出优劣与完善方案,可以设置不同互动小组进行互相“挑刺”,也可以是学生对教师进行“挑刺”,通过分析再讨论,在争论中找到最佳答案。这种方式课堂气氛活跃,也是学生学习热情最高的一种互动方式,能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但需要参与方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活跃的数学思维,课堂教学秩序维护难度较大。
三、提高互动教学有效性
(一)树立正确教学理念
互动教学的开展基础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强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上的全新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放下架子,充分相信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在互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适当听取学生意见或建议,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打下基础。正确的教学理念是开展有效互动教学的关键,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理念,充分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互动教学最大的缺陷在于教学质量过分依赖学生学习主动性,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互动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利用多媒体或创建一定的教学情景,也可以通过鼓励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在选择精选案例式互动学习《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一课时,教师课前先下载一个函数图像转换器,再链接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输出课前设定的经典三角函数图形与进行三角恒等变换后的三角函数的图形进行比较,引起学生好奇,再进行深入互动探讨。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互动参与质量。
(三)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弥补缺陷的重要手段。教学目标对应学生学习目标,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状态都不同,学习目标自然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制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几何概型》一课时,制定四至六个学习目标,采用分层互动,要求每个学生达到对应层次的学习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制定一定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互动教学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互动教学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互动教学成功的关键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使学生认知、教学过程与知识内容三者和谐统一,提高互动教学的实用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推动高中数学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义玉.高中数学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导报,2014,(12).
[2]胡克贵, 郑春晓.高中数学师生互动教学的思考和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11,(1).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