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希武
摘 要:在多元化学习的教育环境中,小组合作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优势。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学生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合作氛围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合作的益处,共享合作的乐趣。
关键词:小组合作; 优化学习;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B-0011-01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学习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也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然而在教学中,合作学习方式存在形似神非的现象,产生了一些“假合作”“伪合作”的现象,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为了实现课堂的自主和高效,必须进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探索与研究,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优化组合,组建自主互助学习实体
(一)组建小组实体
根据我校班额实际(每班30人左右),每个小组由6人组成,在构成上充分考虑学生组织能力、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因素,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学习奠定基础,组间同质为组间交流、开展公开竞争创造条件。为了便于管理,我给每一名同学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编号,然后由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成绩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其中1、2号为组长、副组长,履行小老师的职责,负责落实一对一帮扶。1号帮6号,2号帮5号,3号帮4号,大学习小组内又分两个子小组(即1、3、6和2、4、5各为一组),座位编排以大组帮扶对子相向的“方阵式”排列。这样,课堂上,有大组间竞争,同时又有组内1、2号监督、帮带,形成3人合力比拼,必然会激发学习斗志,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合作效果。
(二)构建小组文化
小组组合完成后,教师还需要付出努力,引领学生构建积极的小组文化,促使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般来讲,每个小组都要有组名、组徽、组训(口号)、努力的目标等等。然后,为其划分展示版面,将教室前主板、侧板和后板三面黑板,坚持就近原则进行合理划分,为各小组设置建设区。
二、优化规则,引领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运行
(一)加强小组长培训
小组建起来,还需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一般情况下采用任务混杂的分工方式,设一名固定小组长,全面负责组内各项工作,因此,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要通力合作经常对他们进行培训。组建初期对小组长进行组长职责、如何分工、合作学习的步骤及程序等专题培训。磨合一段时间后,举办“小组长沙龙”活动,就个人独学、对子互学、组内群学、组间展学等学习方式进行交流,就学习要求、点评质疑、合作用语使用等问题进行议论;就优化分工、组织学习、内部管理等疑难向老师讨教。
(二)规范小组合作有序进行
在课堂中,有的老师把问题一股脑地推给学生,只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解决问题,教师只当观众,不去参与,表面看学生参与度极高、热热闹闹,实际上缺乏教师的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蜕变为随意性、自由性学习,课堂达成度比较低、课堂效率也不高。其实,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远比合作学习的结果重要,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有序性和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三)科学制定小组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离不开小组的规则和制度建设。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职务轮换制(组内分工每两周更换一次)、组长轮流制(固定组长每月轮换一次)、个体独学规则、组内互学规则、组间交流规范、班级展学规范、质疑点评要求等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和制度。
三、捆绑评价,促进学生团队共同进步
捆绑式评价是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即将每个人的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学习结果等都放在小组中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不再是学生个体,而是小组,学生个体的荣耀不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主人,每个人的表现关乎小组的成败,鼓励他们积极表现,不要拖小组的“后腿”甚至甘心成为小组的累赘。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运用“日清、周结、月汇总”进行小组评价。即各学科教师用好主板上的课堂即时评价表,要一课一评,学委负责日清记录;用好教室门外的周结展板,学习部长将每周组间优胜小组、组内进步明显个体及各组同号优秀等结果进行公示。班主任结合学生周结纪律及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月汇总奖励。用好激励手段,奖项要多、奖励面要大、形式要多样,每月选出8~10名优胜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常给予精神方面的鼓舞、传递正能量、保持学习激情。这样,当某个学生未完成作业的时候,催交作业的不再是老师,而是他所在组的组长;当某个学生不会做题的时候,不厌其烦给他讲解的不再是老师,而是组内帮扶他的同伴。学习与发展不再是个人的小事情,而是整个小组的大事情,最终实现一起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张正国.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