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的诠释和构建:双语作家哈金的《等待》

2016-11-03 06:48牛晓春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哈金等待双语

牛晓春,周 刚

(大连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文化信息的诠释和构建:双语作家哈金的《等待》

牛晓春,周 刚

(大连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本研究从文化语用学角度,通过中美大学生对哈金《等待》中带有文化内涵的文本理解度对比和具体语例分析,发现中美大学生都能够基本理解和释义哈金在文化交界面传达的文化信息及其呈现方式。哈金运用多样性、混合性和动态性的语言模式,让两种文化高度融合而为两种文化的读者所理解,最终使读者和作家共同建构了文化信息。

双语作家;诠释;文化信息;文化构建

一、引言

美籍华人作家哈金(Ha Jin,原名金雪飞,1956— )的作品在英语国家受到广泛认可,他的语言运用模式被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理解接受,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英语小说《等待》获得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年福克纳奖。

国内对《等待》也有较多的研究关注,郭栖庆(2001)[1]在《无奈的等待 等待的无奈——哈金和他的获奖小说〈等待〉》一文中,从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入手介绍了哈金及其作品。汪倩秋(2014)[2]受Park和Stonequist的“边缘化理论”的影响,从“边缘人”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小说的创作特点和艺术追求。李洁(2011)[3]则分析了哈金作品文学语言的简洁性和翻译的直接性,认为“哈金选择用英语写作,脱离了早先的汉语语境,也脱离了东方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3]92。事实上,哈金是否完全脱离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语境,值得商榷。刘增美(2008)[4]从文学评论和文本的界定谈哈金的《等待》,并对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作出整体的评论。左燕茹(2011)[5]也从文学评论的视角,评论反讽在其作品中的运用。马云霞和余嘉琪(2011)[6]从中华本土心理学视角探析了哈金《等待》中主人公孔林的形象,对其呈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婚姻观、脸面观进行了心理分析。以上的研究者从文学评论、文学写作、语言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分析了哈金的作品《等待》。笔者认为,双语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把在一种文化中的体验转换成另一种文化的符号文字表现形式。这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的翻译,而是试图把一种文化的涵义转换成另一种文化的涵义并将具有文化信息的内容呈现给读者,使之理解并能按照作家的意图进行诠释。因此本研究拟从文化语用学的角度,通过中美大学生对带有文化信息的文本的理解度评价对比和具体语例分析,阐述当两种文化相遇时,作为双语作家,哈金是如何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在中美两种文化的界面重新建构文化信息,又是如何把文化信息呈现给不同文化的读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此又有何反应。

二、双重文化人的定义和双语者文化的构建

(一)双重文化人的定义

关于双重文化人的定义,在大量的研究中,Park(1928)[7],Stonequist(1935)[8]把双重文化人定义为生活在两种文化结合中的人;Jandt(2001)[9],Phinney & Devich-Navarro(1997)[10]定义为能在两种文化中起作用的人;Benet-Martínezetal.(2006)[11],Chenetal.(2008)[12]定义为能把一种以上的文化内化的人;Eytan(2004)[13]定义为能维持自己本来的身份,并能适应全球文化的人;Berry & Kim(1988)[14]认为,双重文化人就是指能保持民族身份并能适应主流文化身份的人;Yamada & Singelis(1999)[15]把双重文化人定义为能强烈地使自己自主地和不自主地自我建构的人。上述几种定义,都能充分地体现双语文化的特征,并适用于本文的研究。尤其是Benet-Martínez,Berry & Kim关于双重文化人的定义。

(二)双语者文化的构建

国内外对于双语者的双重文化构建主要存在六种理论框架:

1)对于双重文化的研究出现了“社会身份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Tajfel(1982)[16]认为,社会人必然使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并努力在其中建立正面的自我概念。社会人通常通过四种假定即社会类别、社会身份、社会对比和心理社会区分来实现和维持自尊。此理论强调了主流文化的同化作用。

2)边缘化理论(Marginalized Theory)。 Park[7]在1928年提出的“边缘人”是生活在两种文化中并存在心理冲突的人,是个体的分裂,其文化构建经历了四个阶段:竞争、冲突、适应和同化。Stonequist (1937)[17]将该理论解释为边缘化的人的不确定性,即在获得第二个文化的同时失去了自身的原本文化。此理论也强调了主流文化的作用,因此边缘化理论负面的成分大于正面。

3)Berry(1980)[18]的“多维文化适应理论”阐述了根据个体多大程度上接受另一种文化,把双重文化人的文化构建分为四种:以另一种主流文化为主的融合、两种文化的高度融合、以原本文化为主的融合、两种文化的低度融合。理想的融合为两种文化的高度融合。这一理论为双重文化的人在文化交互中采取的语言行为提供了解释。多维文化构建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双重或多重文化的人在交际行为中如何控制文化信息。

4)Bennett (1993)[19]指出,Yoshikawa的“两种文化的动态”是指双重和多重文化人的多面性,即指其根据不同的情境,徘徊于两种文化或多种文化中。

5)在建构主义理论中,Vygotsky(1986)[20]指出有两种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随着认知建构的加强,对于社会文化的建构也会更加客观,对于文化的敏感度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更能从适合文化的角度实施话语行为等。

6)随着传媒的全球化和多渠道传播,文化互渗也使双重和多重文化人有所增加。除了最初的移民,异国文化体验、跨国公司工作和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下的工作机会也在增加。即使在一种文化下,也有可能体验和经历多重文化的渗透。原来以移民为主的文化融合正转向全球化的多种文化融合,双重文化的构建正向多重文化构建方向发展。“文化混合理论(Cultural Hybirdization Theory)”[21-22]是全球化浪潮中由多种文化的混合而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全球文化意识观。

在上述理论框架中,对于双语作家哈金,笔者更倾向于采用Berry的多维文化适应理论和Vygotsky的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研究。在跨文化理论中,跨文化能力包括的四个方面之一就是对自己和对其他文化的态度,这决定着是否能够包容、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同时,建构主义理论框架强调了认知和社会建构,对于文化的认知和建构,必然会通过语言的使用体现出来。而读者和作者之间信息理解的过程也是语义重新建构的过程,要达到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的理解,也需要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

(三)哈金的双重文化特征

双语作家哈金的作品《等待》富有大量的文化信息。Ashcroft(2009)[23]在Caliban’sVoice中认为,跨文化作家的作品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哈金的小说创作是把中国文化和表达与英文创造性地结合的过程。作品中充满了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词语、文本和文化信息,使其读者对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印象深刻。Ashcroft[23]121评价说:“这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在文化的交界面的瞬间的内化翻译。”

哈金生活在中国东北大连三十来年,之后又在美国生活多年。其间,他有意无意接受的中美双重文化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他自己的双重文化特性。在特定的语境下,他头脑中的双重文化密码得以运用和调整。正如Dahl(2014)[24]指出的,文化的理解必须是动态的。我们需要观察实际环境,然后才能理解语义、态度和沟通的价值。

三、研究设计、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设计

本文将两组分别来自美国和中国高校学生对英语小说《等待》(2000)[25]中7个话语语例理解和诠释问卷的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通过具体语例分析来探讨哈金在《等待》中呈现的多种文化信息及读者对其文化信息的阅读共建。

1.研究问题

本研究具体研究两个问题:1)通过对中美高校学生对于《等待》语例的理解和释义的分析,试图研究美国文化下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和中国文化下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对哈金《等待》中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理解的差异性。 2)从读者对文化信息进行的理解和释义与具体语例的分析,研究双语作家哈金在两种文化的交界面如何再现文化信息给读者,以及读者对作家的文化信息进行的再建构。

2.研究对象

此研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来华(刚刚一周)参加夏季交流项目的高校学生和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生之间的对比研究。其中,中国学生72人,美国学生30人。中国学生中,包括英语专业24人,非英语专业48人;本科生46人,研究生26人;男生38人,女生34人。美国学生中,主修和辅修中文的有8人,其他专业22人;本科生22人,研究生8人;男生14人,女生16人。

3.问卷设计

问卷包括4个具有文化内涵的话语段落,其中包含了需要重点理解和诠释的7个英文句子。 针对7个英文句子各设计了2个问题:一是读者对自己理解度的评价;二是读者如何诠释语义(中国学生可用中文或英文回答)。理解评价分为完全理解、基本理解和不理解。完全理解包括对文化内涵和纯语言两个层面的理解;基本理解只能理解语言,对文化深层次达不到理解;不理解为对两者都无法理解。同时,为了客观评价中美学生对话语段落及句子的理解程度,除了让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度进行评价外,研究者也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释义进行理解度评价。

(二)学生自我理解评价和研究者理解评价结果

中美学生对具体语境中7个英文句子理解度的自我评价和研究者对其释义所显示的理解度评价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学生自我理解评价表

自我理解评价美国学生(30人)中国学生(72人)完全理解基本理解不理解完全理解基本理解不理解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S12790.0%310.0%001318.1%4359.7%1622.2%S22273.3%723.3%13.3%2737.5%4258.3%34.2%S3723.3%1446.7%930.0%1115.3%4258.3%1926.4%S4723.3%1136.7%1240.0%2534.7%4359.7%45.6%S51860.0%1033.3%26.7%1419.4%4663.9%1216.7%S62376.7%516.7%26.7%4055.6%2838.9%45.6%S71860.0%930.0%310.0%1216.7%4866.7%1216.7%

表2 研究者对美中学生理解度评价

研究者理解评价美国学生(30人)中国学生(72人)完全理解基本理解不理解完全理解基本理解不理解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S11860.0%1136.7%13.3%1419.4%3041.7%2838.9%S21860.0%1033.3%26.7%56.9%5981.9%811.1%S3516.7%1860.0%723.3%11.4%5576.4%1622.2%S41653.3%516.7%930.0%3751.4%3244.4%34.2%S52790.0%310.0%004258.3%2433.3%68.3%S62893.3%13.3%13.3%6488.9%45.6%45.6%S7826.7%1963.3%310.0%1723.6%3447.2%2129.2%

表1显示,在学生自我评价“完全理解”占比上,美国学生在句子(1)、(2)、(5)、(6)、(7)分别达到90%、73.3%、60%、76.7%和60%,中国学生为18.1%、37.5%、19.4%、55.6%和16.7%;在7个句子中,美国学生对于句子(3)和(4)的“完全理解”占比相对偏低(都为23.3%);中国学生在句子(4)的“完全理解”占比超过了美国学生。而表2显示,研究者对中美学生的理解评价中,美国学生在“完全理解”占比上每一项都超过了中国学生。这应该与《等待》以英文写作有关,中国学生在理解面向英文国家读者的英文小说时仍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但在自我理解评价方面,中国学生“基本理解”占比上每项都超过了美国学生(见表1);研究者评价中,除了句子(7),被评价释义能“基本理解”小说语义的中国学生占比也都超过了美国学生。这显示,跨越语言障碍后,中国学生对英语表述的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语句基本理解度较高。

总体上,不管是学生自我理解评价还是研究者评价,中美学生能达到“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的占比都不低于60%。相比而言,美国学生在每一单项上达到“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的占比大部分都比中国学生要高,但中国学生在句子(3)和(4)上达到“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的占比超过美国学生。其原因我们将在以下语例分析中具体说明。

(三)语例分析

TEXTA(Page 81)

People began to propose toasts and raise chopsticks to eat. At once the room echoed with laughter,chatting,and the clatter of bowls,plates,ladles,mugs.Eight courses were served (Sentence 1). There were smoked flounder,sweet-and-sour ribs,sautéed pork with bamboo shoots,scrambled eggs with tree ears. Each table was given two bottles of red wine,a jar of wheat liquor,and a basin of draft beer.

分析(句子1)——Eightcourseswereserved.

“Eight Courses” 在英语中是按照一定顺序提供的“八道菜”。这是最具有美国文化特征的饮食习惯,通常是一道菜上来吃完后再上另一道菜。哈金以英语描述中国菜时,直接以美国文化的餐饮习惯来描述中国的饮食习俗。而他其实描写的是中文中的“八盘菜”。“八盘菜”虽然也是有顺序上菜,但并不过于强调是否吃完再上另一盘菜。哈金用地道的美式表达将中国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美国学生的释义(完全理解60%,基本理解36.7%)显示他们能够充分地理解哈金所要表达的中国文化意义。而在72个中国学生中,14人理解为“八盘菜”,30人理解为“八道菜”,28人的释义显示他们不理解其文化涵义,甚至其中有4人理解为“八大菜系”。这可能是因为部分中国学生语言能力不足,不少人还停留在表层的语言转译上,对以美式表达呈现的中国文化信息还缺乏足够的对位意识。

TEXTB(Page 138)

In his heart Lin was quite upset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losing Manna. He was also angry with the commissar,who could choose any woman simply because he had power and rank. As a man,he was as smart as that old bastard,probably more handsome. Why couldn’t he keep Manna? The commissar must have plenty of women already,but he had only one woman. How true the saying was:A well-fed man can never feel a beggar’s hunger pangs (Sentence 2). Lin was unhappy with Manna too,who,in his eyes,seemed eager to jump at such an opportunity. He said to himself,see how she loves power. She can’t wait to drop me.

分析(句子2)——Awell-fedmancanneverfeelabeggar’shungerpangs.

这个句子来源于晚清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表面语义为“饱汉不知饿汉饥”,引申意义为境况好的人不可能理解境况不好的人。在哈金的作品中,表示一个有权势的人不会理解或同情没有权势人的痛苦。

对于这个源于中国的俚语,中国学生都能够释义俚语本身的含义。但是针对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含义,中国学生反倒不能很好地理解。而美国学生既能理解中国的俚语含义,对于具体语境下的含义也能诠释得比较清楚。 哈金把中文的俚语直接嵌入到英语中,从学生对自我的理解评价和研究者评价中不难看出,美国学生大多都能够理解和诠释其包含的中国文化含义。

TEXTC(Page 167)

“You’ve been shilly-shallying and making yourself miserable. I’ve handled hundreds of men for many years. I know your type. You’ve always afraid that people will call you a bad man. You strive to have a good heart. But what is a heart? Just a chunk of fresh that a dog can eat. Your problem originates in your own character,and you must first change yourself. Who said ‘character is fate’?”

“Beethoven?”

“Yes. You know so much,but you can’t act decisively.” He closed his eyes and recited another quotation. “‘Materialist dialectics holds that external causes are merely the condition of change whereas internal causes are the basis of change (Sentence 3). ’ Who said that?”

“Chairman Mao inOnContradiction.”

“See,you know everything,but nothing can make you steel yourself. If you really have the will to change,you can create the condition for change.”

“But my case is not so simple.”

“Chairman Mao also said,‘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aste of a pear,you must change the pear by eating it yourself (Sentence 4).’ Trust me,my friend... ”

分析(句子3)——Materialistdialecticsholdsthatexternalcausesaremerelytheconditionofchangewhereasinternalcausesarethebasisofchange.

哈金直接引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话语,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美国学生的哲学理论中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因此他们把“辩证唯物主义”理解为“学术观点”“著作”“文化”或“一个人”。 多数美国学生在表面词义上能够理解,但理解和释义达到“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的占比(自我评价美国学生70%,中国学生73.6%;研究者评价美国学生76.7%,中国学生77.8%)低于中国学生。而中国学生对主流哲学思想及辩证唯物主义都较熟悉,所以能比美国学生更加理解这种具有深刻中国思维和文化的英语句子。 对于双语作家和不同文化的读者,深层文化内涵的建构与表层文化的建构不同,是难以超越的。 对哈金直接嵌入中国深层文化的表述,美国学生大多能够达到基本的语义建构。

分析(句子4)——Ifyouwanttoknowthetasteofapear,youmustchangethepearbyeatingityourself.

此句来源于毛泽东的《实践论》[26]287:“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多数中国学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的释义比较准确(自我评价中“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为94.4%,研究者评价为95.8%),而由于哈金只引用了完整句子的第一部分,所以有些美国学生在没有完全的语境下,理解率相对较低(自我评价中“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为60%,研究者评价为70%)。这种形象的比喻用法对于不同文化的读者理解度差异很大。

TEXTD(Page 171-172)

Halfway through dinner,the guest claimed that it was too bad he wouldn’t be able to drink their wedding wine. At the word “wedding,” Lin and Manna fell silent,their faces gloomy.

“Come on,” Geng Yang said,“ don’t be so sad. We’re still alive and should enjoy ourselves.”

“If only I knew what to do.” Lin massaged his forehead with his fingertips.

“Try again next year,” Geng Yang said,“If I had a beautiful woman like Manna with me,I’d do anything. Cheer up,Lin,remember you’re lucky and you should be grateful.”

“Grateful for what?”

“For everything you have.”

Lin shook his head while Manna’s eyes were mov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two men’s faces.

A moment later she asked Geng Yang,“Can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To tell you the truth,I don’t like the idea of divorce. But if you two really want to live together as husband and wife,you’ll have to go through this thing.”

“We know that,but how can I bring about the divorce?” Lin asked,cutting a dumpling in half with his chopsticks.

“There must be a way. Even if a goose has an iron neck,it must have a spot where you can plunge a knife in (Sentence 5).”

“Tut-tut,” Manna said,“don’t brag. Say something specific.”

“I’m not in your shoes. But one thing I know for sure:if you spend some money,it will work. Say,give Shuyu two thousand yuan.”

“No,no you don’t understand,” Lin said,“She doesn’t want any money. She’s a plain,simple-hearted woman.”

“I don’t believe that. If you spend money on the right person,I’m sure it will help.With money you can hire the devil to grind grain and cook dinner for you (Sentence 6). ”

Neither Lin or Manna said another word,surprised by his assertion.

Geng Yang continued,“Come on,don’t look at me like I was a zombie or something (Sentence 7). I can prove what I said is true.”

分析(句子5)——Theremustbeaway.Evenifagoosehasanironneck,itmusthaveaspotwhereyoucanplungeaknifein.

这个修辞含义美国学生理解得很好,而且能够找到更适合美国文化的表述如“There is always a loophole”“Everyone has a weak/soft spot”,或者“There is always vulnerability”来释义。中国学生的“百密必有一疏”也能很形象地体现哈金的含义。这些不同的表述在语境下非常吻合哈金在文化语境中所要呈现的原意:人人都有弱点;只要找到适当的方法,看起来不能实现的就可以实现。双语作家哈金既没有用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没有用美国文化的表达方式,而是创造性地把语言和文化融为一体,但两种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其都能很好地理解。

分析(句子6)——Withmoneyyoucanhirethedeviltogrindgrainandcookdinnerforyou.

俚语“有钱能使鬼推磨”来源于中国明朝冯梦龙的短篇小说《喻世明言》,已经广泛地流行于中国。但美国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这也是为什么此研究中88.9%的中国学生和93.3%的美国学生都能准确地解释此句的含义。哈金很巧妙地将美国文化中的“devil”(但不是中国文化的ghost)和中国文化中的 “grind grain”相结合,并用 “cook dinner for you” 来表示有钱可以使鬼做任何事情。双语作家在此处的双重文化的构建和呈现信息方式,对于两种文化读者的语义理解和文化建构是非常有效的。中国学生熟知的“Money makes mare go”“If you have money,you can make the devil push the millstone for you”和美国学生熟知的“Money talks”“Everyone has a price”也形象地说明了这种信息和文化构建方式的有效性。

分析(句子7)——Comeon,don’tlookatmelikeIwasazombieorsomething.

对于僵尸“zombies”这个美国电影文化经常出现的词语,中国和美国的年轻人都很熟悉。但是应用到此语境下,“看我好像我是僵尸似的”则表示惊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个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美国学生对此理解和释义准确。而中国学生大部分理解准确,一小部分误解在于语法关系问题,即理解为“别像僵尸一样看着我”,主要原因在于语言问题,而不是文化理解问题。此句哈金完全用具有美国流行文化的语言来呈现美国文化,基本上能够让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达到“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

通过语例分析中美学生对哈金《等待》中具体语境下的7个英文句子的理解和释义表明,双语作家的双重文化在其作品中得以再现。其具体呈现方式及呈现文化如下:

句子(1)——中国文化,美式呈现;

句子(2)——中国文化,中式呈现;

句子(3)——中国文化,中式呈现;

句子(4)——中国文化,中式呈现;

句子(5)——混合文化,混合呈现;

句子(6)——混合文化,混合呈现;

句子(7)——美国文化,美式呈现。

综上,双语作家哈金采用了4种方式来处理中美文化交界面的文化信息。通过两种文化读者的理解和释义的对比发现,中美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对于哈金采用不同方式呈现的文化信息能达到“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的占比都不低于60%,理解度整体上较好。但以中式呈现的具有深层中国文化内涵的句子(3)和(4),美国学生无论自我评价还是研究者的评价达到“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的都相对偏低;以美式呈现中国文化的句子(1),中国学生达到“基本理解”或“完全理解”的占比大幅度低于美国学生。中国文化、中式呈现和中国文化、美式呈现两个范式对于异国文化的读者,或没有一定语言基础的读者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相比而言,混合方式呈现和处理的文化信息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四、结论

总体上看,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都能够基本理解和释义哈金在文化的交界面通过不同方式呈现的文化信息。哈金作品的文化信息通过具有多样性、混合性、动态性的语言呈现方式使其能被两种文化的读者接受。哈金在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体现了双重文化人固有的特性,他在《等待》中努力通过两种文化的高度融合使其为两种文化的读者所理解,最终使读者和作家共同建构了文化信息。

此项研究从文化语用学的角度,通过对汉英双语者话语的分析,探究在跨文化的话语行为中如何呈现和建构文化信息。在“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此项研究将有助于我国与各国跨文化沟通方式的多样化、混合化和动态化,在处理文化信息和呈现信息时充分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共性,以便共同建构可理解的文化信息。

[1]郭栖庆. 无奈的等待 等待的无奈——哈金和他的获奖小说《等待》[J]. 外国文学,2001(4):84-88.

[2]汪倩秋.哈金长篇小说中的“边缘人”书写[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3]李洁.简洁的语言与作家的冷静朴实——评析美籍作家哈金的语言风格[J].名作欣赏,2011(33):92-93.

[4]刘增美. 跨界的文本与批评的对话——从哈金的《等待》谈起[J]. 社会科学家,2008(6):21-24.

[5]左燕茹. 哈金《等待》中的主体反讽意蕴探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7):41-42.

[6]马云霞,余嘉琪. 从中华本土心理学视角探析哈金小说《等待》中孔林的形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6):76-79.

[7]Park R E. Human migration and the marginal ma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5):881-893.

[8]Stonequist E V. The problem of the marginal ma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35,41(1):1-12.

[9]Jandt F 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M]. Thousand Oaks,CA:Sage,2001.

[10]Phinney J,Devich-Navarro M. Variations in bi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 and Mexican Americ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1997,7(1):3-32.

[11]Benet-Martínez V,Lee F,Leu J. Biculturalism and cognitive complexity[J].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6,37(4):386-407.

[12]Chen S X,Benet-Martínez V,Bond M H. Bicultural identity,bilingualism,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Immigration-based and globalization-based accultur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8,76(4):803-838.

[13]Eytan A. Globalization and biculturalism[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4,184:362-363.

[14]Berry J W,Kim U. Acculturation and mental health[C]//Dasen P R,Berry J W,Sartorius N (Eds.). Health and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Newbury Park,CA:Sage,1988:207-236.

[15]Yamada A.-M,Singelis T M. Biculturalism and self-construa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99,23(5):697-709.

[16]Tajfel H.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7]Stonequist E V. The Marginal Man:A Study in Personality and Culture Conflict[M]. 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37.

[18]Berry J W. Acculturation as varieties of adaptation[C]//Padilla A (ed.). Acculturation:Theory,Models,and Some New Findings. 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80:9-26.

[19]Bennett J M. Cultural marginality:Identity issues in intercultural training[C]//Paige R M.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Yarmouth,ME:Intercultural Press,1993:109-135.

[20]Vygotsky L S. T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idge,MA:MIT Press,1986.

[21]Heo H H,Kim M S. Outcome-Oriented and Process-Oriented Frameworks on Biculturalism[D].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2013.

[22]Arnett J J. The psychology of globaliza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2,57(10):774-783.

[23]Ashcroft B. Caliban’s Voice:The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h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

[24]Dahl Ø. Is culture something we have or something we do?—From descriptive essentialist to dynamic intercultural constructivist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4(36):3.

[25]HA J. Waiting[M]. New York:Vintage Books,2000.

[2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InterpretationandConstructionontheInterfaceofCultures:BilingualWriterHaJin’sWAITING

NIUXiaochun,ZHOUGa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alian116024,China)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how the bicultural writer,Ha Jin,handles cultural meanings on the interface of cultures in his novelWAITING. A contrastive study of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these cultural meanings by American and Chinese students was conduc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which has covered the culture-specific discourses selected from the novelWAITING. The students’ self-evaluation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s show that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ents generally understand those cultural messages in the novel. The writer builds dynamic,hybrid or diverse models to send these cultural messages. In conclusion,Ha Jin has seamlessly blended two different cultures in his work,so that the cultural meaning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between readers and the writer.

bilingual writer;interpretation;culture;construction of meaning

H030

A

2095-2074(2016)04-0023-09

2016-04-27

牛晓春(1965-),女,吉林白城人,大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周刚(1960-),男,吉林白城人,大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富布莱特驻校学者。

猜你喜欢
哈金等待双语
信封里的头发
“金特会”背后的男人将离开白宫
伪夏日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