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儿童文学翻译

2016-11-02 08:41孙演玉陈小丽侯昌明邓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互文性

孙演玉 陈小丽 侯昌明 邓笛

摘 要: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对儿童的发展和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呈现出发展之势。然而,在诸多研究领域中,鲜有结合互文性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本文将结合互文性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认为译者应该在尊重源语文本的基础上,将源语文本的互文指涉体现在译文中,同时运用互文性理论提高儿童文学翻译质量。

关键词:翻译 儿童文学 互文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15jsyw-22)

目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引进和翻译空前繁荣,许多经典作品甚至被不断地重译。对于儿童,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促进对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风俗习惯的了解,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养和陶冶情操。然而,有些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却令人担忧。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其他作品的痕迹(杨衍松,1994:10)。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他文学作品的共性,无论在语言或是文化方面,都存在大量的互文符号,这为互文性理论指导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互文性的概念可能源于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并继承了结构主义的优点。20世纪初,俄国文论家巴赫金在其“对话”理论中对互文性作了一些模糊的提法,认为文本的意义不再是稳定不变的,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艺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瓦在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它系统表述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三维的互文性空间。该空间包含了作者、 读者和外部语篇等(王宏印,2009:84)。互文性理论继承了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打破了逻格斯中心主义,具有强大的理论张力。该理论认为,任何文本的产生都与其他文本发生联系并产生互文指涉(罗选民,2014:92)。本文拟结合互文性理论探讨儿童文学翻译问题,以期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翻译研究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健康发展。笔者于2016年4月26日,根据中国知网CNKI资源总库,通过输入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共搜索到4721篇期刊文章;输入“儿童文学翻译”共搜索到283篇期刊论文;输入关键词“互文性、儿童文学翻译”只搜索到一篇期刊论文。

通过比较和分析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在整个文学翻译研究中所占比例甚少。在翻译界,与热火朝天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引进和翻译相比,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直未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近几年来,虽然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文学翻译,但是整体研究的质量不高,其中发表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论文屈指可数,多数论文刊发的刊物档次不高,缺少学术底蕴,大抵拼凑之作。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以上研究主要结合功能主义目的论、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论等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研究,只有一篇期刊论文结合互文性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了简略的探讨。由此可见,互文性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是一个发展空间很大的研究课题。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

儿童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目标读者,儿童文学作品必须适合儿童阅读。同样,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也必须适合儿童阅读,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儿童文学的特点。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内容充满想象,具有幻想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探险欲望;二是艺术形象个性鲜明,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和起到教育的目的;三是语言简洁生动,夸张幽默,具有音乐性;四是句式简洁,通俗易懂。国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为儿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对其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不应该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而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对象;儿童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儿童的阅读欣赏水平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儿童的期待视野和翻译目的等等。这些方面既关系到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又关系到翻译质量的优劣。综上所述,笔者将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概括如下:(1)语体合适。根据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和读者对象,作者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时不能忽视语体。同样,译者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也不能无视语体。译者需要做到在不违背源语文本的基础上,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尽量使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达。(2)语言规范、用词简洁、句式简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儿童正处于语言习得阶段,规范优美的语言表达可以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而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的表达不仅会令其难以理解,而且还会误导他们。儿童文学作品多使用口语化的短句,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亦该如此。(3)文本兼容、忠实原文。儿童文学作品中存在一些互文符号。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今天的儿童对异域文化的接受能力已大大提高,其期待视野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译文中的异质成分会感到新鲜和好奇,想去了解和学习,从而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鉴于此,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考虑到儿童天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及其期待视野的变化,在忠于源语文本的基础上,在译入语文本中体现互文指涉。

三、互文性与儿童文学翻译

英美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习语,如典故、谚语、俗语、俚语等,承载着十分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不能无视文化的存在和影响。但是英汉文化所具有的共性, 如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中所说的“ 共相” , 使得翻译成为可能;而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则会造成翻译的重大障碍。(许钧,1997:67)。尤其是儿童这一特殊目标读者,其特殊的年龄、心理特征,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期待视野的变化等,使得儿童文学翻译更非易事。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任何一个文本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其他文本的痕迹,并与之产生互文指涉。所以,从理论上讲,互文性和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是可行的。

有些学者对互文性进行了分类,如法国的费尔克劳将互文性表述为外显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该划分既有利于理论探索,又能指导翻译实践。

外显互文性(Manifesto intertextuality)是指文本与其他语篇表层特征之间的联系。(罗选民,2014:93)典故、谚语、戏拟、引用等都是外显互文性的常见表现手法,译者或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该源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识别出来。下面两例便是儿童文学名著《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外显互文性翻译的例子:

原文:“Oh, a song, please, if the Mock Turtle would be so kind, ”Alice replied, so eagerly that the Gryphon said, in a rather offended tone, “Hm! No accounting for tastes! Sing her ‘Turtle Soup'will you, old fellow?” (王勋,2009:85)

译文(1):“哦,一支歌呀,请吧,要是假海龟能唱一支!”爱丽丝回答说,她说得那么急切,以至于格里芬用相当不快的音调说道:“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给她唱那首《海龟汤》吧,怎么样,老伙计?”(吴钧陶,2015:97)

译文(2):艾丽丝高兴地说:“好啊,我正想听它唱哩!”(徐东达,2007: 102)

仔细阅读上例便可以发现互文的存在,原文的“No accounting for tastes!”与英国谚语,“人的好恶是无法解释的”存在互文指涉。译文(1)在尊重源语文本的基础上,用中国的一句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俗语“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来翻译,不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而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译文(2) 过于偏离原文,也没有把原文的互文指涉体现在译文中,违背了翻译的忠实原则。

原文:“Ah well! It means much the same thing, ”said the Duchess, digging her sharp little chin into Alice's shoulder as she added,“and the moral of THAT is—‘Take care of the sense, 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王勋,2009:71)

译文(1):“啊,不错! 意思几乎是一样的,”公爵夫人说,同时把她的小小的尖下巴颏儿戳进爱丽丝的肩膀,加上一句说,“这里的教训是:‘意义小心照顾,声音不费工夫。”(吴钧陶,2015:80)

译文(2):“啊,这可不是一回事。”公爵夫人说着,又用下巴在艾丽丝的肩膀上蹭了一下,“我想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拿胳膊抱着你的腰,因为我怀疑你那红鹭鸶的脾气,让我试一试,好吗?”(徐东达,2007:86)

原文中存在明显的互文符号,公爵夫人说的“take care of the sense, and the sounds will take care of themselves”戏拟了英国谚语“Take care of the pence, and the pounds will take themselves”,意思是 “便士小心照顾,英镑不费工夫”,即“节省便士,英镑自至”。译文(1)采取了直译加注的翻译策略,使互文的参照标记在译文中得到保留,使得译文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注释的添加便于读者理解,开阔其视野,增长其见识,并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译文(2)除了误译之外,把原文中的互文符号都删掉了,并把下文“我想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拿胳膊抱着你的腰,因为我怀疑你那红鹭鸶的脾气,让我试一试,好吗?”提到该段,凑成一个新的段落,使得译文大大偏离了原文。该翻译策略削弱了凡是都喜欢找教训的公爵夫人的形象,大大降低了原文的幽默讽刺效果。由于过度删译,译文与原文相比,干干巴巴,且缺少逻辑,难以引起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翻译不是两种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译者应该尊重源语文本,重视文化的存在,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正确理解原文,用通俗易懂,简洁流畅的语言把原文中的互文指涉体现在译文中。

成构互文性(Constituent intertextuality)是指按照各种体裁或语篇来生成文本,也可称为体裁互文性。它是隐性的,不与具体的互文指涉发生联系,(罗选民,2014:94)。下面我们再看儿童文学畅销作品《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成构互文性翻译的例子:

原文:There was a terrible snarling noise. Lupines head was lengthening. So was his body. His shoulders were hunching. Hair was sprouting visibly on his face and hands, which were curling into clawed paws. Crooksankss hair was on end again; he was backing away— (J.K.ROWLING, 1999:381)

译文(1):一阵可怕的咆哮声,卢平的脑袋在拉长,身体也变长了。他的肩部弓起,脸上和手上都长出毛来,手指弯成了尖爪。克鲁克山的毛又竖了起来,它在往后退—— (马爱新,马爱农,2009:218)

译文(2):可怕的咆哮声。卢平的脑袋在拉长。他的躯体也一样。他的肩膀弓起来了。他脸上和手上冒出毛来,清晰可见,手在蜷曲成为爪子。克鲁克山的毛又竖了起来了,它在后退……(郑须弥,2001:228)

译文(1)违背了体裁互文性的要求,仅达意而已。译文(2)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按照体裁互文性的要求,同源语文本一样使用了短句。短小精悍的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节奏,简洁生动地描写了卢平在月光下迅速变成狼人,表现了哈利、赫敏和罗恩等人的紧张害怕情绪。让小读者在阅读该段文字时身临其境,也感受到那种令人紧张恐怖的气氛,引起其阅读兴趣和满足其探险欲。下面我们再看一个儿童文学翻译中成构互文性翻译的例子:

原文:“This ones got a mean, runty look about him. You get that with dogs. I had Colonel Fubster one last year. Ratty little thing it was. Weak. Underbred.”(J.K.ROWLING, 1999:137)

译文(1):“这位就是一副獐头鼠目的窝囊样儿。有些狗就是这样。我去年就让法布斯特上校淹死过一条。它活像一只小老鼠,病病歪歪,发育不良。”(马爱新,马爱农,2009:16)

译文(2):“这是一个有一副卑鄙自私、比正常人要小的样子。狗就有这种情况。去年我就叫富布斯特上校淹死了一条狗。那是一条像耗子一样的小东西。弱。发育不好。” (郑须弥,2001:17)

根据体裁互文性,译文(1)与原文一样句式简洁,自然流畅。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四字成语“獐头鼠目”,把原文中”mean”和”runty”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同时,该词语还与下文的“病病歪歪、发育不良”形成呼应,使得译文与原文一样逻辑严密,顺畅自如。从句式上讲,译文(2)也使用了短句,但该译文对原文亦步亦趋,逐词逐句的翻译违背了体裁互文性的原则,使得译文不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影响交际效果。

四、结语

互文性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课题。译者应该在尊重源语文本的基础上,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把源语文本中的新鲜、异质成分体现在译文中。同时,要使译文的语言表达符合汉语规范和儿童文学语言特点,来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为儿童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只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相信儿童文学翻译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 杨衍松.互文性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4(4):10.

[2] 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罗选民,于洋欢.翻译[J].外语教学,2014(3):92-94.

[4] 许钧.文化“差异”与翻译[J]. 中国比较文学, 1997,(1): 67.

[5] 王勋,纪飞等.爱丽丝漫游奇境(中文导读英文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 吴钧陶.爱丽丝漫游奇境[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7] 徐东达.艾丽丝漫游奇境记[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 J·K·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M]. New York:Scholastic Inc,1999:381,137.

[9] 马爱农,马爱新.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0] 郑须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M].北京:民文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互文性
互文理论视域下的约翰 · 福尔斯作品《乌木塔》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关于初中语文互文性阅读的教学思考
《红线》与《浮生六记》的互文性解读
红楼若梦,游园乍惊
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互文性策略解读
从互文性看中国电影名称的翻译
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初步研究
电影与文学创作间的互文研究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名声的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