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析+孔荫莹
摘要: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市场能否提供适当的金融资源来满足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本或货币的需求,同时通过金融资源分配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20家商业银行(2007-2012)的贷款、人力资本投入、净利润等数据分析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区性商业银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我们发现,个别(例如工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地区性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是比较高的.而股份制商业银行配置效率整体比较低,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还是靠扩张网点和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主要经营策略。虽然股份制银行利润增长是最快的,但是就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有效的金融配置作用来说是效率最低的。我们认为只有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步伐.使银行业结构的集中程度下降,改变资金配置的扭曲、资金价格攀升的现状.创新金融主体和金融工具,才能提高整体银行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资金配置效率。
关键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主体:金融结构:存款保险制度
一、引言
金融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实体经济在空间和时间上提供金融资源的配置,但是由于我国金融行业主要是银行主导型,所以银行掌握着金融配置的主动权。我国银行有“全世界最赚钱的银行”之称,银行业的高度垄断,使其赚取高额利润,市场无法在金融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的作用,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资源的需求。
我国经济的产出主体主要是中小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例,2011年工业中小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8%接近60%,其中工业小型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34%,说明经济主体已经从大型企业向多元化主体转变。但是我们中小企业贷款额占全国贷款总额的比重为38.7%不到40%。而小型企业只有19%不到20%。一方面资金的需求是市场经济主体所决定,另一方面资金的供给是垄断主导的金融主体所左右,必然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不同银行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差异及其成因,证明只有把资源尽可能地配置到实体经济中产出最多,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行业和企业。金融配置效率才会越高。
二、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是金融结构理论,最早由戈德史密斯(1994)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随后麦金农(1988)和肖(1989)的金融深化理论进一步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突出了金融体制与金融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随后大量文献对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大体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从金融主体结构的角度出发,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是从资源配置角度考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
研究金融主体结构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系。主要有两派观点:(1)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银行主导观”认为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有利于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发展:(2)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观”认为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有利于公司的创新与增长,能提供不同的金融风险产品,而银行只能提供最简单最基本的风险管理服务。我国学者林毅夫和姜烨(2006)以及林毅夫和孙希芳(2008)就银行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了实证分析,认为在大型国有企业比较多的地区,银行业的集中程度与人均GDP是正相关,相反非国有企业相对少一些的地区,银行业的集中程度与人均GDP是负相关,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许多研究者从资源配置角度考察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白钦先(2006)等就对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认为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功能。即主要通过金融体系的运作进行储蓄动员和项目选择,从而引导价值运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刘小玄(2011)等从企业的银行贷款角度对金融配置与实体经济配置关系进行检验。认为企业融资与绩效是负相关的。民企的发展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支持。如果不解决金融市场的结构性歧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增长模式的转换则难以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献从测度金融机构效率的角度出发,例如sherman and Gold(1985)最早将DEA方法运用到金融机构效率测度方面、Ariff(2008)和Toshiyuki(2009)等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和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学者也利用DEA(数据包络)研究金融机构效率,谢朝华(2005)等对银行效率进行了结构性分析,认为市场结构影响银行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和价格,管制通过影响银行和市场结构而影响到银行的效率。强调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其它银行规模偏小,存在规模经济,而银行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郑录军(2005)应用DEA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进行了估计,发现国有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效率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集中型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重要因素。王兵(2011)等利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对不良贷款约束下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大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和不良贷款是银行无效率的源泉。姚耀军(2013)等也利用DEA方法对上海金融生态环境与信贷区域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显著提升了信贷跨区域配置效率,强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提高信贷资金跨地区流动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述文献中,研究者主要是从银行业中的不同规模的银行分布、银行业的集中程度、企业融资和绩效或者从测度金融机构效率出发来探讨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但是大都没有从作为金融资源配置主体银行的贷款结构和其盈利模式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银行业竞争加剧,银行也在调整自己的贷款结构,也就是资源配置的方向。所以我们将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选择合适的投入产出指标,来测度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厘清贷款结构和盈利模式与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不同银行之间金融配置效率存在差异的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为实体经济服务、提高配置效率提供政策建议。
三、理论方法和模型
根据现有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理论。我们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实体经济应当具有与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实体经济的最优产业和技术结构会发生变迁,同时企业的规模和风险偏好也会发生变化,金融结构会随之调整和改变,这里主要体现的是金融作为一种要素禀赋的配置功能。根据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的非平衡经济增长理论,政府应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最有条件增长和能产生最大关联效应的产业和部门,如果两者有矛盾,宁愿选择后者,因为这样才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才能摆脱资本短缺的约束。
从我国现有的情况来看,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趋势加剧,经济主体构成已经从原来国有大型企业向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转变。中小企业规模虽然小,但企业运行效率高,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对增加行业竞争,打破垄断,注入创新动力等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为此国家也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最近各地纷纷出台的企业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都是为小型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创业降低准入门槛,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从而再度激发经济活力和释放改革红利。所以中小企业应该是最有条件增长和产生关联效应最大的经济主体,理论上应该得到更多、更有效的金融资源的配置。但是,事实上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金融配置与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上存在结构上不配备。例如,2013年6月发生的银行“钱荒”问题、“资金在体外空转”问题,以及长期来看占国民生产总值主体地位的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缺乏低成本的金融支持,而拥有垄断优势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却占有大量的资金,没有相应的高效率的产出等等新旧问题,实际上是我国金融结构高度垄断、发展失衡两个原因所导致的。所以,要厘清我国现行银行业的金融配置效率如何,是否与实体经济结构吻合。考察经济结构与金融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金融配置的效率尤为重要。我们参照李涛(2013)基于非径向DEA方法提出的期望产出RAM模型.来测度银行的金融配置效率。
FarreH最早通过构造一个非参数的线性凸面来估计生产最优实践边界,确立了能解释多种投入的测度公司效率的方式,并将公司效率分成两部分:一是技术效率在给定投人情况下。公司获得最大产出,不考虑价格:二是配置效率在给定各自的价格情况下,公司利用最佳投入比例的能力。此后。以Charnes为代表提出的基于规模报酬不变的CRS模型以及Banker等拓展了CCR模型而提出的基于可变规模报酬VRS模型(也简称为BCC模型),将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不管是基于产出角度DEA测度的投入松弛问题,还是基于投入角度的DEA存在产出松弛问题,传统DEA方法由于径向限制而忽略了要素间的配置效率。
作为一种新型的DEA方法,RAM模型基于投入与产出相对于效率前沿面投影的松弛程度来衡量技术效率,允许投入和产出要素自由变动,改变了传统DEA模型中要求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必须同比例变动的假设,从而避免使用的径向、固定角度的DEA模型存在的问题(要么投入角度,要么产出角度,不能同时实现),以及克服SBM方向距离函数在方向设定上的主观性,同一决策单位在不同方向实现效率。
考虑了期望产出的非径向银行的金融配置RAM模型如下:累托最优。RAM金融主体的配置效率模型的原理可以用上图1来阐释。在图1中以横轴表示金融主体投入x,以纵轴表示金融主体期望产出y,弧线E-FGH构成最优实践边界。对于一个金融主体j,若沿着JE的方向到达边界,但是产出没有增加,只是减少投入:若沿着JG的方向到达边界,虽然产出增加,但是投入没有减少:若沿着JH的方向达到边界.依靠增加投入使得产出增加,属于粗放型配置模式:最理想的路径是沿着JF路径,投入减少的同时,增加产出,属于集约型配置模式,同时非效率得到改善。
四、数据处理与实证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理论和模型方法,我们选取了2007—2012年我国20家商业银行的贷款、职工薪酬、净利润等数据。贷款作为银行的中间投入、职工薪酬作为银行的直接投入,从银行赢利的来源来说,存贷之间的息差作为一种传统的主要收入来源,职工薪酬投入主要反映在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份额,净利润扣除了成本和不良贷款拨付后的产出。具体结果如下:
1.银行业金融配置效率的变化趋势
总体趋势来说,银行业金融配置效率是整体呈下降趋势(见表1),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本配置效率较高的城市商业银行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例如2007年效率最高的城市商业银行有5家,到了2012年剩下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本地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近几年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由于我国外需急剧下降,我国产业结构被迫调整,但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东部沿海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因为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资源价格的快速上升,不得不转移或者倒闭,给各大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极大的成本不确定性。二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除了中国工商银行外,交通银行的配置效率下降得比较快,而中国建行银设在2010年和2012年效率变化比较大,稳定性不高,主要是因为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一直以来对产能过剩行业和政府融资贷款规模较大。例如建设银行,直到2012年“6+1”产能过剩贷款才较上年减少16.07亿元,平台贷款余额4297.64亿元,其中现金流动全覆盖类占比85.69%,较上年减少1121.6亿元。而交通银行也是在不断调整对“二高一剩”的贷款,以及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有效控制和约束,所以对其资源配置效率有很大影响,因为长期贷款的收回需要一定时间。资源配置效率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有损失。
2.银行业金融配置效率的差异
从下表2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的金融配置效率总体差异不是很大,这与现在一些文献的研究结果相近。工行、恒丰银行、大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配置效率比较高。而股份制银行排名靠后。因为银行同业竞争激烈,由于行业垄断暂时无法改变,银行还是赚取高额垄断利润,仍然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的马达和中心。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金融结构与我国现有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需求不匹配的一个重要原因,银行失去主动或者快速跟随经济调整自己金融配置结构的意愿,更多是出于对风险偏好的考虑,以及羊群效应,出现放贷客户过于集中,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规模和网点都不如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以它们就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禀赋的比较优势。通过与贷款者建立长期的信贷关系,构建“关系型金融模式”,主要是抢占大银行不屑一顾的贷款规模零散、抵押物不足、风险管理成本较高的本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的贷款市场。由于这几年我国利率浮动弹性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私营企业有较高的风险溢价空间,所以只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技术,借助规模经济效应和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小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得到了迅速发展。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工商银行和恒丰银行外,城市商业银行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都排在前10名,说明小型商业银行把金融资源配置到了生产率较高的实体经济主体中,为经济运行提供相对成本低廉、高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工行和恒丰银行也是配置效率较高的,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一直在跟随经济结构变化积极调整自己的客户结构和贷款结构,2007年中小企业贷款597亿元,占其国内公司新增贷款23.56%.2008年中小企业贷款额为44963亿元,占公司类贷款23.3%。从2009年底到2012年,工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客户已经从44243户增加到85234户,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12年保持“双降”。2009年荣获“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十佳机构”称号.被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授予“全国中小企业发展十佳商业银行”。而恒丰银行加强贷款全流程管理.贷款结构不断优化,从2011年开始加强中小企业放贷,中小企业客户增加104.49%,2012年中小企业占直接贷款比例22.76%,增幅411.71%。对比我们测算它的2010年到2011年配置效率都是达到1.作为外资银行一直秉承着进军经济发达、信用完善的地区的理念,占据着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的份额。
3.银行业金融配置的非效率源泉
首先,股份制银行金融配置的非效率分解和分析。从表2可知,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了招商银行外,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排在后面,配置效率整体相对城市商业银行低。主要原因有:第一,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截至2009年末,中小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资产合计17.5万亿元,占全国银行资产总额22.21%,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11.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3.7%。城市商业银行总额5.7万亿元,较去年上涨37.5%。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利用地区优势,发展速度比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快。第二,中小银行深入贯彻国家调控政策: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投放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了70.49%。由于社会公共事业非盈利性,所以对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所忽略,更多考虑公平而不是效率。第三,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中间收入都是其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因为在资产规模、网点数目不如国有控股银行、地区优势又不如城市商业银行的背景下.选择利用网络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作为主要营销方式。根据德勤对中国上市银行2012年报分析,2012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大幅增加,从避险保值角度看,提升了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我们从表3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12年两种投入的非效率源泉的分解中也可解释以上原因。
从下表3可以看出,贷款投入存在非效率。说明贷款投入相对过多,应该减少现有贷款的规模.或者说应把资源投放到生产效率更高的行业和企业中去,而不是社会公共事业(不考虑社会公平):同时劳动报酬投入的非效率所占比重也比较高。劳动报酬投入主要反映的是银行对中间业务投入过多,相比之下,应该减少中间业务的规模。庆幸的是净利润(产出)不存在非效率,说明股份制银行还是赚取着较高的利润,这与其较低的不良贷款率有关。抵消了因资源过多分配到中间业务投入和公共事业上的非效率。
其次。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配置非效率的分解和分析。城市商业银行2012年的两种投入的非效率分解见表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上海银行外,贷款投入的非效率较少,相比股份制银行的贷款投入非效率,总体偏小,说明贷款规模基本达到最优边界。另一方面,劳动报酬的非效率占主导,但是这与股份制银行的劳动报酬投入的非效率是存在区别的。因为它产出(净利润)的非效率比股份制银行显著。城市商业银行是通过“关系型业务”模式来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从而实现利润增长,即人力资本投入较大。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全球次贷危机后中小企业的外部需求减少,经营环境恶化,所以增加了银行对风险管理的成本,使得人力成本投入的非效率增加。同时净利润期望产出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吸存竞争加剧,造成资金成本上升,而它们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资金价格的议价能力又不足,净息差幅度在缩小: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配置效率从趋势上来看有所降低,但总体比股份制银行的配置效率还是要高一些,主要是在贷款规模上有比较优势,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产出效率较高的生产者手里,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当然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经济效率,没有考虑社会公平。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DEA中的RAM金融资源配置模型,测算我国20家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样本研究表明:(1)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了工行外。其它银行由于政府平台融资和对过剩产能产业贷款规模较高。所以金融配置效率较低,虽然以上融资规模在不断减少和加强了风险监控。但是贷款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效率的损失。(2)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配置效率也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其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大.以及近年来对公共服务事业的资金配置的集中投入。(3)城市商业银行和发达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虽然有下降趋势,但是总体水平保持相对较高。主要是其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使得社会融资规模结构更趋于平衡和合理,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但是因为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同行竞争激烈,对企业议价能力下降以及贷款风险因经济增长趋势不明朗而增加,使其垄断利润增长不如股份制商业银行。
其实,我国银行现行高额的垄断利润与当前经济结构转型中我国整体经济下行趋势未根本转变、传统企业利润不高、结构转型缓慢、新的经济增长点仍在蓄势待发等经济形势是背离的。虽然城市商业银行和工行利润率增长不是最快的,但是把金融资源最大可能分配到实体经济中,尤其是给受到贷款歧视的中小企业,从而改善我国融资贷款结构.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承担风险,让渡企业自身利润,所以从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它们的金融配置效率是较高的。
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我们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下:
(1)进一步放开利率管制,使得贷款和存款利率市场化,从而改变金融抑制的状况。提高存款利率,促使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同时打破行业壁垒,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打破金融结构的垄断,提高竞争水平,降低贷款利率,消除对中小企业贷款歧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2)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消除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发展规模不平衡的状况。提升中小银行的资产信用担保,通过改善银行结构,增加资产规模不大的中小地区银行的数目,因为中小地区银行有利于促进金融深入和金融自由化,提升银行金融资产配置的效率。
(3)银行要提升金融信用管理效率,特别是针对贷款规模零散、贷款风险难控的中小企业贷款。改变过去只注重固定资产担保和抵押,不考虑实际有效生产能力的传统理念。创新抵押、担保标的。提高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监管体系,通过企业兼并与重组来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