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勇, 常淑丽
(成都工业学院 外语系,成都 611730)
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听说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
梁勇*, 常淑丽
(成都工业学院外语系,成都611730)
在对英语听说课程实践教学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和混合式学习方式,提出输出驱动混合式教学流程和教学手段,以创新英语教学模式,提高英语听说教学水平。
二语习得理论;输出驱动假设;英语听说;混合式学习
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适应社会、满足职业发展,从而成为新时代应用型创新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提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1]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对比其他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发现: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听说能力培养的周期长、耗时多,相较于其他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言难度最大: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听说的时间极为欠缺;在课堂上表达机会偏少,自信不足。因此,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教学难点颇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已有学者对输出驱动下的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如候建军[2]、陈文凯[3]、苏丽琴[4]、唐琛等[5]、赵靖娜[6]、潘海英等[7]、鲁俐等[8]、齐品[9]等,但在“互联网+”时代,与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相结合的研究较少。随着英语教育的低龄化、普及化和网络信息化,当前“90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手段、学习动机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教师应了解学习者的特点,满足其需求,创新教学理念,改良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果(effective)、有效率(efficient)、有吸引力(engaging),将语言教学中“输入”与“输出”有机整合,优化教学模式。
(一)输出驱动假设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10]提出输入假设,认为如果有足够大的可理解性的输入量,输出便会水到渠成,输出只是输入的副产品,不是外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而曾任美国应用语言学协会(AAAL)主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的斯温纳(Merrill Swain)博士提出输出假设,强调输出同样具有积极意义,他注意到了语言的反拨过程,并提出输出在语言学习中的四大功能:1)提高语言的流利度和自动化程度;2)检验语言假设,输出是对假设检验的手段;3)增强对语言的意识程度,发现学习者所想与所能之间的空缺;4)元语言功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思能力[11-12]。200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应用语言学大会上,Swain作了题为TheOutputHypothesis:ItsHistoryandItsFuture①的主旨发言,产生了广泛影响。
针对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改革,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在Swain输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Output-driven hypothesis)[13],对相应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建议。该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培养学生的听、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有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其创新点在于:1)针对的学习群体为中、高水平学习者;2)学习环境限定于正式的外语教学课堂;3)输出形式包括说、写、译。
(二)混合式学习(Blending or Blended Learning)
混合式学习将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4]。这反映了国际教育技术界对学习方式、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看法的提高与转变。混合式学习通过有机整合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 Learning)和数字化学习(Online Learning或E-learning)这两种典型的教学形式而成为当前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教学应用的主要趋势,其目的在于整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15]。
结合输出驱动假设,大学英语听说课程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大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听说时间,通过有效的课外监督与督促,高效的课堂集体或分组活动面授,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内容,丰富学习手段,达到“沉浸式”学习,学会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而非通过汉译英的路径进行英文交流;另一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解放“填灌式”教学方式。最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理念[14]。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输出驱动假设的可行性,文秋芳[16]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流程及方法、评估重点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结合混合式学习特点,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英语听说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要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方化素养。英语听说课程在输出驱动下,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满足职业发展需求,主要实现两个目标:1)突出培养大学生听说能力,如听写、速记、复述、归纳总结、口译能力等,加强语音纠正和反复训练,突破口语发音障碍,提高通用英语(EGP)综合能力。2)结合专业特色,重点加强行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在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后,可重点加强与未来职业相关、出国深造所需以及考研和学术类的训练,通过专门用途英语(ESP)学习,如学术英语(EAP)、职业英语(EOP)、学科英语(EDP),达到英语学习的更高要求。
相对应的教学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日常会话的英文听与说,包括掌握常用核心词汇、句型表达、较复杂信息获取的技巧以及熟悉不同的会话主题,如节日、教育、旅游、食品、环境、健康、广告等;二是与学科、职业、行业相关的听说能力训练,包括专业术语,如经济、法律、科技、学术类行业用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通过真实场景模拟提升职场表达能力和沟通水平,通过辩论增加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流程与方法
结合混合式学习和英语听说的教学特点,参考文秋芳提出的“实施输出驱动教学的基本流程”[17],本文提出简明混合式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学生和教师分为两条主线分别有各自的任务和要求,师生根据所选教材通过手机APP或PC端及时沟通与交流。
图1 英语听说输出驱动混合式教学流程
从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通常学习时间为两年或一年半,每周4课时,一学期学习16~18周,两年总课时约为256课时,学习时长有限。因此,可通过表1的教学方法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表1 英语听说混合式培养方法
具体操作方式为:1)有条件的高校院系从大二或大一开始为学生增设与大学英语配合的“英语听说”课程,每周2课时,一学期16周,每学期32课时,两年可增加128课时,这将大大增加学生接触和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机会。2)由外语学院和各专业院系共同督促学生进行教师指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利用学校计算机机房或校园WIFI使用个人电脑进行视听说练习,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与小组协作,在网络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完成课前任务和知识准备。如通过手机APP朗读与教材配套的单词、句子,背诵名篇名段,提交在线作业,撰写学习记录(包括心得和学习时长),观看电影片段、视频新闻,复习授课讲义,对话内容角色扮演,制作PPT和小视频并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3)可将大学英语课程4学期共256课时分解为教师指导下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块(共64课时,占25%)、外籍或本国教师指导的听说训练专项模块(共32课时,占12.5%)、集中面授模块(共160课时,占62.5%),三位一体加强外语综合能力提升。总之,应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将有限的课外时间充分利用于学习,带着问题和思考走入课堂。通过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有针对性地探究更深入的话题和加强英语实践操练,以满足未来工作需求。
(三)评估与建议
1.期末测试与过程形成性评估相结合
笔者在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实践中,采用听力期末卷面成绩占总分35%,口语期末测试占35%,平时形成性评估占30%的评估办法。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比例可由教师自行设定。通过对2014级本科两个班级在2015年9月—2016年2月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比发现,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训练能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由于所任课班级2014级学生英语高考时未考听力,入校时听力十分吃力。2015年秋季学期已是入校后的第三个学期,听力试卷难度略高于大学英语四级(CET-4)。通过期末成绩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听力仍处低下水平,因此听力部分的提高尤为迫切。在所任教的两个教学班中,学生期末卷面听力部分(占总分35%)不及格率仍分别高达75.61%(实验班)和86.67%(参照班)。其中实验教学班总人数41人,得分在80~89分的学生占比2.44%;70~79分占比2.44%;60~69分的占比19.51%,学生听力部分平均分为48.37(满分100),标准差为14.3。据此,教师在后续教学过程中会着重加强听力指导与训练,并督促学生课后重点突破听力难关。建议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特点,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重点。
2.相应对策
实施输出驱动混合式教学,离不开学校和院系的支持。一方面,应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可选派有意愿的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类信息化培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对参与试点的教师在政策上有适当倾斜,通过先试先行,带动更多教师参与。此外,教材的选用也十分重要,建议选择已有配套微课视频、可供师生下载的APP应用的教材,便于课下监控、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进度,让课外学习内容和进程可知可控。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说明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以及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思想和意识上与教师达到统一,便于课程开展。总之,通过结合传统学习和网络混合式学习这两方面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手段,以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本文在英语听说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调研和分析基础上,结合二语习得领域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倡导信息化时代下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混合式学习加强听说训练,提高英语自信与水平。本文提出英语听说输出驱动混合式教学流程和多种教学手段,鼓励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通过更多院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必将探索出更多符合不同院校、学生特点的英语教学模式,促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注释:
① 参见第五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应用语言学大会网址http://www.celea.org.cn/2007/。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侯建军.基于混合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108-111.
[3] 陈文凯.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0-122.
[4] 苏丽琴.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专业听力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1(6):107-109.
[5] 唐琛,姚杰,米涛.输出驱动假设与口译教学[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5-79.
[6] 赵靖娜.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J].外语研究,2012(10):331-334.
[7] 潘海英.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以吉林大学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J].中国外语,2015(5):73-79.
[8] 鲁俐.输出驱动假设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思路探析[J].教育评论,2015(1):120-122.
[9] 齐品.输出驱动下大学生听说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15(6):132-135.
[10] 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30-55.
[11]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In: Cook, G., Seidlhofer, B. (Ed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ur of H.G. Widdowson[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5-144.
[12]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 In Gass S & Madden C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235-253.
[13]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8.
[14]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15] 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 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14-22.
[17] 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292.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for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with Output-driven Hypothesis and Blending Learning Theories
LIANGYong*,CHANGShul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730,China)
By adopting the theories of output-driven hypothesis and blending learning and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new teaching model and methods for the course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iming at updating teaching concept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ability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lasse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utput-driven hypothesis;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blending learning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3.018
2016-05-03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2015SC0002A);成都工业学院教改项目“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JG2013B41)
梁勇(1988— ),男(汉族),四川眉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和英语教育,通信作者邮箱:williamcdut@163.com。
G424
A
2095-5383(2016)03-0075-04
常淑丽(1970— ),女(汉族),山西芮城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和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