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预设性生成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2016-10-25 05:00:02宁九娣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奇数偶数小兔

宁九娣

(沙县实验小学,福建 沙县 365050)

非预设性生成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宁九娣

(沙县实验小学,福建 沙县 365050)

课前精心的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而非预设性生成有的会使课堂更加精彩,有的却会让课堂出现“尴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和谐氛围,及时捕捉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巧妙选择,及时调整,灵活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促进非预设性生成,使非预设性生成为有效的资源,让数学课堂因非预设性生成而变得更加美丽。

动态生成;非预设性生成;精彩课堂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了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1]。但是,因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的生活经验、感受、意见和观点,有的与教师课前预设相吻合,有的则不是教师课前所预设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适时调控,及时整合,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让非预设性生成成为有效的资源,化“尴尬”为“美丽”,使课堂“锦上添花”。

一、营造和谐氛围,收获非预设性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究和表达的机会,同时还要善于倾听孩子们的声音,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积极促进非预设性生成。这样,才会给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使课堂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2]。

案例1:在教学完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后,笔者出示一道思考题:“奇数和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奇数和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偶数与偶数的和呢?”

学生独立探究后,笔者请学生汇报、交流。正如课前所预设的,一些学生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如“3+2= 5”得出“奇数+偶数=奇数”“2+4=6”得出“偶数+偶数=偶数”“3+7=10”得出“奇数+奇数=偶数”。教师进一步问:“还有更好的方法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结果吗?”

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举手说:“我有一个绝妙的办法解释这一结果。我把它当成俄罗斯方块的拼搭游戏。现在有两种形状的方块,偶数好比是四四方方的方形(矩形)方块,奇数好比是尖尖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方块。当相同的方形与方形拼在一起时,它一定还是方形(矩形),所以‘偶数+偶数=偶数’。”他怕我们听不懂,跑到讲台上,拿出粉笔在黑板上画起图来:

画完图,这位学生解释道:“当尖尖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与尖尖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时,它就变成了一个方形,也就是‘奇数+奇数=偶数’。但是,一个尖尖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与一个方形再怎样拼也还是尖的,也就是‘奇数+偶数=奇数’。”他在黑板上又画了两幅图:

全班静悄悄地,之后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个案例说明,教师只要懂得尊重学生,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及时把握非预设性生成,因势利导,就能放飞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和表达的勇气,从而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二、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化“尴尬”为“美丽”

由于性格特征、生活经验、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产生不同的见解,生成与教师课前预设不一致的结论。这些非预设性的“枝节”,常常会使课堂陷入 “尴尬”。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适时调控,及时整合,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让非预设性生成成为有效的资源,化“尴尬”为“美丽”。

案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师创设情境:出示沙县凤凰山公园风景图,图中的公园定格在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土地中。

师:开发商想用这块近似于平行四边形的地,建一座儿童乐园,怎样才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用上述的方法引出课题,然后开始动手探索,在操作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是当教师问完后,竟有学生喊到:“老师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本来要最后解开的“包袱”被提前“抖”了出来,教师还怎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呢?授课教师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预案:“你怎么知道的?”生答:“我听姐姐背过”“我在书上看到的”。教师顺势引导:“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沉默)教师继续引导:“你们真聪明,但聪明的学生不会只满足于‘知道了’,肯定还想知道‘为什么是这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想办法验证它,找出这个公式的由来。”

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没有考虑到有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但这位教师并没有被自己的预案所束缚,而是充分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灵活机智地变预设中的未知猜想为推理验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化“尴尬”为“美丽”。

三、互动促生成,使精彩的课堂“锦上添花”

在师生与生生互动的课堂中,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回答会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有时会促使学生顿悟,迸射灵感的火花[3]。因此,教师必须用心倾听学生意见,及时捕捉课堂信息,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互动中促进非预设性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案例3:在长方体体积练习课中,笔者出示一道思考题:“小红捏了一个可爱的橡皮泥小兔,怎样计算这只橡皮泥小兔的体积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互动交流:“把小兔捏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就能求出它的体积了。”这是在笔者预设中的一种,我笑了笑说:“小红忙活了一节课,好不容易捏了一只可爱的小兔。现在‘小兔’又要被捏成别的东西,你们说,小红伤不伤心啊?”

生1突然叫到:“老师,我有一个办法,可以不用捏。拿一个量杯,装一些水,在把橡皮泥小兔浸没在水里,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小兔的体积了。”

生2:“我也用水测量,但方法不一样。把橡皮泥小兔浸没在水里,水装满后,取出小兔,水面下降,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小兔的体积。”

生3激动地喊道:“老师,用沙子同样也可以求出小兔的体积。拿一个量杯,装满沙子后倒出,放入小兔,再倒进刚才的沙子,多出的沙子体积就是小兔的体积。”但是,这种方法马上遭到了其他同学的反对,理由是小兔是橡皮泥做的,和沙子装在一起,小兔会变成一只“小刺猬”!

笔者正准备小结方法时,又看到一只手高高举起:“老师,用沙子也同样可以求出小兔的体积,先把小兔用薄薄的塑料膜包起来,这样就可以保护好小兔了。”虽然用再薄的塑料膜包都会增加体积,但笔者还是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惊叹不已!

以上案例表明,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用心倾听学生的见解,积极捕捉课堂信息,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及时整合教学方案,全面高效地发挥非预设性生成资源的作用,使课堂更加美丽。

[1]朱春晓.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几点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03).

[2]徐斌.走进徐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董绍才,宋玲.生成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18).

G622.41

A

1673-9884(2016)05-0082-02

2016-04-26

宁九娣(1975-),女,福建沙县人,沙县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奇数偶数小兔
奇数凑20
奇数与偶数
偶数阶张量core逆的性质和应用
关于奇数阶二元子集的分离序列
帮小兔逃跑
骄傲的小兔
小兔多多过新年
奇偶性 问题
有多少个“好数”?
小兔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