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和
(龙海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龙海 363100)
明确课堂观察要素改进初中生物教育教学实践
蔡国和
(龙海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龙海 363100)
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观察活动,笔者认识到课堂观察活动不同于一般听课。课堂观察借助音频、视频、观察量表等一系列辅助工具,对课堂教学行为以数据的方式呈现并对它做了科学的分析,目的性很明确,从细节剖析、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让更多的教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作为教研的一种手段,可以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向好的方面改变,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听课评课水平,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要素;反思
《新华字典》中,对“观察”的解释是:“仔细考查”,由此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共识,观察与笼统随意的看不同之处在于“细”。这种“细”是仔细、细心地考查细节。而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上进行观察,当然与一般的听课有所不同。
对于课堂观察的过程的基本描述,一般认为: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辅助工具,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来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对观察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提高课堂效益。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发现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观察者、观察工具、课堂情境、观察对象。笔者做的一直都是针对课堂上某个环节、某个内容、某个情境、某个侧面等进行观察,也就是说,有很明确的观察点。笔者课题组8位教师,具体分组如下:第一组三人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二组两人观察课堂问题设置有效性;第三组三人观察课堂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基本两三个人一组,选择了认为对教学水平提高比较有帮助的,具有可行性的的几个维度作为观察点。
课堂观察的信度是有效课堂观察的必要条件。如何提高信度,首先必须是常态课下的典型行为,这样的课不是精心准备的,而是真实的;其次是信息的搜集要准确,工具要先进,录音录像要清楚,这样才能搜集准确、多角度的数据,为后期分析反思奠定良好的基础;然后是制作科学量表,进行正确记录分析、反思。
课堂观察一旦确定了观察点后,就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包括教师的讲授行为、教师的每一次提问、学生的每一次回答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总能发现一些平时未曾发现的问题。下面是第三组的陈老师在初中生物《鸟类》中的讲授行为课堂观察记录。
研究问题:讲授行为
(续上表)
注:A.95%以上;B.75%-95%;C.45%-75%;D.10% -45%;E.完全不一致
在“观察点”的15个选项中,有7项笔者认为达到“A等”。第1、4点说明甲教师能围绕学生学习目标展开,并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框架;第8点说明陈老师能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意引导学生,不是唱独角戏;第9、10点说明在课堂上陈老师能有效地调节课堂的节奏;第12、14点说明陈老师的表达能力较强,能运用音高、音量、变调、停顿等把握“节奏”,学生基本能听清听懂所学内容。
在“观察点”的15个选项中,有7项笔者认为达到“B等”。第2点是因为陈老师在讲授中个别时候有语言随意的现象,生物是理科教学,语言需严谨;第3点反映在学生交流时,有的问题提的太大,学生不知如何回答;第5点笔者认为陈老师的上课的激情有些欠缺;第6、7点主要是反映教学方法,陈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是用资料、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这样的教学思路是对的,但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大部分是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第11、13、15点说明了陈老师在语言表达上还要再进一步提高,读准字音,改掉过多的口头禅等,同时幽默感也不够。上课既要严谨又要富有幽默感,这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当然,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吧。
国外学者认为,一天中,在大多数的课堂上大约有1000次师生交往。只有盯住某个观察点,才能透过课堂表面现象看到本质,了解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能力、方法等。
通过观察第一组的郑老师关于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四节后,大家都作了反思。
(一)郑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课后反思
1.教学目标。本节课知识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较好地完成。能力目标“通过情景创设,学生学会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掌握食物链的表达方式;理清食物网内各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基本完成。但今天因为教学内容多,时间把握得不够准确,所以第五、六环节内容未能按计划完成,造成情感目标“①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②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等完成得不够理想。
2.教学过程。观察内容准备比较多,学生热情高。水族箱使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注意力集中。通过思考和讨论,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一句成语就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更好地理解食物链,有效地完成该知识点。
3.时间安排。这节课时间安排上不够紧凑,前面速度偏慢了些,造成后半部分内容有些吃紧。可以适当调节,更有利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观察者也作了反思
师1:观察到5个主要的教学情境:水族箱、森林生态系统、树、虫、鸟食物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草原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是情境难以确定,建议:重点关注某一情境进行研究,体现分层教学应是整个课堂而不是某一情境。
师2:我观察到如下教学情境:水族箱、资料分析、食物链食物网、草原食物网、草原自动调节能力等。我和大家一样对情境创设如何界定、体现分层问题比较疑虑,需要和大家共同讨论。
师3:我认为郑老师的教学目标预设符合课标要求,体现教学内容的特征,比较适应学生实际,有具体的教学环节支持,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重难点突出并有效解决。
……
(三)观察形成结论
经过郑老师与全体观课教师的交流,达成如下共识。
1.这节课通过创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思考,通过情境中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学习,并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情境教学策略非常适合这种课型。
2.学生通过情境分析总结出生态的概念,通过资料分析,学生总结出生态的组成及相互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总结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可见好的情境设置对学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有能力实现情感目标。
3.教师应关注从学生问题、疑问中生成新的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课件,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更强,从而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观察基于数据,明确的目的性,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促进很大。教师的教研不再“无话可说”,根据量表的记录、分析,用数据说话,都能找出可取之处和改进的地方。课题组的新教师,通过对课堂进行观察、详实记录、认真分析、不断反思、反复打磨,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两年多的课堂观察活动,众多的案例表明,课堂观察具有重要价值,其基本价值在于通过明确或改进课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其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观察的信度和效度,必须具备相应条件和克服其本身的局限。课堂观察不仅在过去发挥着作用,在将来也会继续存在,并发挥其作用。
[1]孙剑飞.课堂观察的含义/课堂观察手把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伯海英.在观察中学习观察——关于课堂观察的“四问四辨”[J].福建教育,2014(11).
[3]吴江林.课堂观察课例: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
G633.91
A
1673-9884(2016)05-0103-03
2016-04-13
漳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2014年课题(ZPKTY14033)
蔡国和(1969-),男,福建龙海人,龙海市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