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话的最佳时机与目标达成

2016-10-25 03:47陈青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位竖式长方体

陈青

(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福建 邵武 354000)

教学对话的最佳时机与目标达成

陈青

(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福建 邵武 354000)

教学对话是最务实的人本主义体现。高效的教学对话,应该是课堂上个体间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观念和态度,提升思辨能力的一项数学活动,是心灵对话、智慧碰撞,生命互动的演绎。教师应努力营造对话的氛围,创设对话的情境,搭建对话的平台,把控教学对话的最佳时机,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让学生成为教学对话的真正主角,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小学数学;教学对话;时机;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比于传统课堂上的“讲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对话”是最务实的人本主义体现。听过许多数学竞赛课,可以说教学设计非常精妙,但在教学对话运用上逊色不少,课堂上教师“话语连珠”而学生“疲于应答”,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一、对话于新旧连接点,理清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应被动接受知识,而应在已有知识与所见东西的相互作用下,从而产生联系、顺应,构建知识新体系,形成新经验。数学知识有一定的发展“轨迹”,许多知识看似“新”,但大多是旧知识的延续与加深,并没有太大难度。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沿着这条轨迹,抓住并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便能将知识由“散”状变成“串”状。但认知结构的形成不能靠教师“讲授”,而应通过有效对话“自然而然”地完成。

比如,笔者在教《小数加法》时,出示“132+45”让学生列出竖式,提问:“排列竖式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们纷纷表示:3和4都在十位上,2和5都在个位上;计算整数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接着,笔者把上道题改编成:妈妈买猪肉用了13.2元,买葱用了0.45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学生很快列出式子,但排列竖式遇到了麻烦,心里犯嘀咕:小数加法到底怎样列竖式呢?

师:大家开动聪明小脑袋,想一想,把竖式列出来。

巡视中笔者发现两种竖式写法,便板书在黑板上:

师:谁能说说你排列竖式的依据?

生1:我是第一种排列,我是按照数字对齐进行排列。

生2:我是第二种排列,我是按照小数点对齐进行排列。

师:到底哪一种排列正确?

生3:我认为第二种排列是正确的,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生4:3和0都在个位上,2和4都在十分位上,所以它们对齐。

师:相同数位对齐道理是什么?

生5:2代表2个0.1、4代表4个0.1,相加就是6个0.6。

师:你真棒!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师:第一种竖式错在哪儿呢?

生6:3代表3个1、4代表4个0.1,当然不能相加了。生7:2代表2个0.1、5代表5个0.01,肯定不能相加。

师:大家能用元角分知识验证一下吗?

……

师:孩子们,你们太有才了!既能用数位知识说明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又能用元角分知识加以验证。

师:现在大家再对比一下整数加法与小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无论整数还是小数加法,都要相同数位对齐。

这堂课中,笔者的发问只是起引导和激励作用,道理由学生说,例证由学生举,算理由学生概括。在这样的对话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行动是不拘的,他们互相启发和借鉴,感受着数学探索的乐趣。

二、对话于质疑争辩时,实现有效生成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课堂教学是个多元共生共长充满鲜活的过程,学习新知识不可能是“直通车”,总要经历一些波折,当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混沌”状态时,内心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疑问,总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中的疑问,重新组合成质疑性、探究性资源,并以此展开有意义的争辩,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实现质疑与生成的完整化归。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针对“长方体到底有几个面?”展开了一场“对话”活动。

教师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物品,大多数同学认为长方体有六个面,但一名叫张浩的学生却提出疑问:“不对,也有可能是八个面。”

师:“为什么呢?你有理由吗?”

原来张浩同学带来的是酒瓶盒,他说:“酒瓶盒外边看的确是六个面,但里面还有两个面,合起来是八个面。”

教师立刻拆开酒瓶盒,里面的确藏着两个“舌头”。这时有不少同学迷惑了:“真的也有八个面的。”

师:“张浩同学说得对不对呢?如果不对,你用什么理由说服他?”

生1:“里面两个面与外面两个面是重叠,打开时才露出,不能算是它的面。”

受到这位同学启发,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2:“里面两个面如果没有,一样能围成酒瓶盒,所以不能算这个酒瓶盒的表面。”

生3:“我家里用不锈钢方管做的防盗网,两头还是空的呢。”

生4:“鞋盒除了六个面外,盖子上还多一条边呢。”

教师看学生已说到关键点,总结道:“张浩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大家从他的问题想到了什么?”

生5:“酒瓶盒是个物体,跟课本中的长方体意义不完全一样。”

生6:“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不一定都是六个面,比如防盗网、鞋盒等。”

生7:“长方体与实物是有区别的,课本上说长方形有六个面,不是指实物。”

生8:“对于长方体实物要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棒!我们所说的长方体与实物是有区别的,实物有的是六个面,有的不是六个面,当遇到实物时要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

“长方体到底有几个面”是教学难点,难在数学意义上的长方体是抽象的,而实物是具体的,如果教师一味强调“不同”,学生难以理解,当张浩提出疑问并有“物证”在手,这时学生“骨鲠在喉”,个个有话可说,此时是展开对话争辩的最佳时机,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同时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三、对话于易混易错处,提升思辨能力

第斯多惠普曾说过:“一个坏的老师是奉献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对于易混易错知识,如果仅靠教师讲解学生仍是一知半解,治“标”而不治“本”,应当通过对话把学生理解的误区、困惑的焦点、观念的偏颇、思维的障碍暴露出来,经过集体讨论及思维碰撞后形成对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教《除数是小数除法》时,笔者针对“余数到底是多少?”展开了一场“对话”活动。

出示“10.7÷3.4”让学生尝试计算,巡视发现学生的疑惑集中在余数到底是5还是0.5上。这时,笔者没有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讨论。

生1:竖式上写的是5,余数当然5。

生2:竖式上写的虽然是5,但5在十分位上,所以余数是0.5。

生3:5肯定是错的,这样余数都比被除数大了。

生4:0.5是对的。把10.7÷3.4转化成107÷34来计算,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根据商不变性质,商不变,但余数也同时扩大了10倍,反过来余数要缩小10倍即0.5。

生5:我通过验算证明余数是0.5。

师:同学们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谁能总结下确定余数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看竖式,余数在被除数的什么位置上,就能确定余数是多少。

“余数到底是多少”笔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说想法、去验证。同学间总想找茬,抓住“语误”予以辩驳,学生的“说”,更容易激起学生专注地“听”。通过对话,学生不但对易混易错搞清楚了,还对“商不变性质”进行了升华。教学过程是一个教材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教学对话,让课堂充满灵性、让教学富有磁性,让学生个性飞扬。教师应努力营造对话的氛围,创设对话的情境,搭建对话的平台,纠正教师话“多”学生话“少”的弊端,让学生成为教学对话的真正主角,让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1]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杨豫辉.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王光明,范文贵.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G622.4

A

1673-9884(2016)05-0072-03

2016-02-16

陈青(1969-),女,福建邵武人,邵武市昭阳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数位竖式长方体
竖式趣题
拆拼长方体
竖式填数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相同数位相加减
分清数位 照“位”读写
你了解“数位”吗
抓不变量巧解题
错误的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