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素 裴元生 徐琳瑜
摘要: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支持下,新生研讨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作为通识课为全校本科生开设。该课程以循环经济作为核心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推进模式,循环经济及其保障系统,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及其构建与管理三大部分。该课程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借助师生间多形式自由讨论来提高新生的综合思考力、表达能力。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循环经济;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49-03
一、课程背景
1.为什么开设研讨型教学课程?首先,开设研讨型教学课程是时代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明显,诸多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出明显的交互性、阶段性、复杂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既需要具有扎实而丰富的跨领域、多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又需要擅于观察、积极思索、勇于创新、不断突破,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论的新一代人才,这些都是科研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科学研究素养。其次,还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已有多所高校开展了讨论式教学法应用,如在高等数学、中国当代文学、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等课程[1-3]。作为学术型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于2013年10月启动了“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师教通[2013]115号),《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批获批的新生研讨课建设项目。该项目要求以探索和研究为导向,采用专题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师生就某一专题的研究互动、学术讨论和科研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认知和研究能力。同时要求新生研讨课面向全校一年级本科生开设,选课人数限定为12—30人。在选题方面,鼓励学科交叉。2015《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纳入北京师范大学通识课程。再者,又是科研人员职业生涯需要。事实表明,环境问题表现多样,区域分布各异,成因复杂,演变过程深奥,呈现着人类与自然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动态性。这使任何人现在拥有知识,或现有的任何一门专业或学科,都难以“包治百病”地给出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各种环境问题的答案,这为多学科交叉、共融,并促生出新学科提供了契机,也为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广阔需求空间。此外,从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和各类研究项目评审的体会看,现有科研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关键科学问题凝练不足,内容设置松散,偏离主题,论文结构混乱,章节、段落、语句间逻辑性差,甚至语法错误百出等现象,希望借助新生研讨课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有效避免以后科研工作中出现类似错误。最后,教学过程不仅是师德、师风的传承,还是人类追求美好未来的接力。这里借鉴陆钟武院士对学生学识要求的十六字谏言,即“德才兼备、博古通今、中西合璧、文武双全”,与大家共勉。希望同学们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开设本课程具有怎样的意义?开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新生研讨课,具有以下意义:①《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涉及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经济学、社会學、工程技术、管理学等多种学科,集理、工、文于一体,因此,开设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多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学科体系,探索培养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模式,补充现有教学体系学科隔离的不足。②课程《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将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对进一步探索专题研讨型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科研品质,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本课程将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融入教学,提高学生对循环经济整体认识,弥补现有理论与实践脱离的不足,提高学生服务祖国需求的能力。
二、教与学的总体设想
1.为什么选择《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作为研究专题?选择《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作为本课程研究专题,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是全球范围内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恶化,而循环经济是以物质循环流动为核心的经济形式,实施循环经济可起到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环境废物排放的效果,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模式。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基本单元,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不断向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升级改进也成为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近些年循环经济实施中也频频出现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比如2014年1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掺假管真得管”为题报道了江苏某厂的掺假水管黑色产业链。该厂利用回收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旧塑料,特别是大量明令禁止的医疗废塑料等,来制作给水管道,造成饮用水污染人体健康的恶劣事件。还有,有些公司收集即将报废的汽车,转销到农村或偏远地区进行“再使用”,造成车辆使用中的安全隐患。这些行为虽然也似乎在实施循环经济,但是,其结果却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必须借助管理政策和保障机制坚决禁止。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实施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也为借助本课程开展相关议题的研讨提供了重要契机。除此之外,循环经济以物质的人为循环流动为核心,而物质的人为循环流动是物质为满足人类需要所发生的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流动过程,在这一流动过程中,物质将发生一系列物质形态、服务功能等的转变,以及空间区域的转移,需要能源作为动力来驱动这些转变和转移,而物质的价值也将不断变化,从而引发能量、价值等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流动。这使《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将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多个领域,具有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特征,可为不同专业领域科研人员从多角度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学科基础。
2.将设置哪些内容?由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课程基于当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在内容设置上将面向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恶化重大问题,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导向,在诸多应对措施中,选择其中“一树”与“一枝”,即“循环经济”与其中的“可持续发展型企业”作为研讨主题。《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研究主题与可持续发展间关系如图1所示。
在课程内容构成方面,将设计为从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到循环经济基本理论与保障,再到循环经济实践中的基本单元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的构建与管理3层结构,共设16章,分别对应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16项课程主题。在研究背景层面设置资源环境现状如何,应如何进行管理,课程主题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层面设置物质是怎样循环流动的,能量怎样流动,价值流如何流动,循环经济如何实施,在循環经济保障机制方面设置哪些因素将影响循环经济实施,如何保障循环经济实施等课程主题;在企业层面设置企业应如何发展,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型企业,如何对企业评估,如何进行企业管理等课程主题。每个课程主题下分设供学生研讨的科研议题。
3.如何开展教、学、研活动?《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议题讨论和课后小组作业三部分。课堂讲授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提出课程主题,引出本章内容。②知识模块讲授,一方面讲授各章主题下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研究方法、基本规律等,另一方面演示与示范如何提出拟解决核心问题,有哪些研究方法,怎样设定研究方案,如何开展研究,怎样展示研究成果的整个科学研究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供学生研讨议题。议题讨论是把课堂讲授知识用于科研实践的初步环节,由学生科研小组通过课堂讨论完成。讨论内容主要包括议题筛选和科研过程分析两部分。其中议题筛选是围绕学生研讨议题,各学生小组根据其科研兴趣或专业擅长,聚焦到合适的研究范围,并筛选出某一具体的典型议题,比如针对“资源是否短缺”议题,从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诸多资源中聚焦到“金属资源”上,而空间范围也锁定为“中国”,从而选定“中国金属资源盈缺分析”这一研讨议题。科研过程分析则是学生围绕选定的议题,讨论出研究中拟采用的研究方案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可能的研究结果或结论。除此之外,每次课程还将根据课程议题推荐参考的文献和扩展阅读的文献,各小组可参考推荐文献拟定自己的研究方案。课后小组作业则是学生针对课堂选定的研讨议题进行科研实践,兑现课堂讨论所得科研过程的环节,又是检验研究方案可行性,进一步修正与完善科研工作的过程。课后小组作业要以PPT和论文两种形式呈现,用于课堂分享。
议题讨论和课后小组作业均以小组为活动单位,每次由不同组员负责组织课堂讨论、课后研究和汇报等工作。借助这个过程,每个学生既参与小组讨论,又都有机会组织和代表小组汇报,从而使学生思考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科研综合能力全面提高。最后,还将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点评环节,纠正和改善课堂议题讨论结果和课后小组研究结果中存在的问题。
三、总结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这门课程,已成功地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展两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了讨论式教学法在通识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型企业》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该门课程的开展模式,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做了对比,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其他讨论式教学课程的开展工作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金英善,贾睿.讨论式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170-172.
[2]董慧.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探究与讨论式教学评价[J].教育探索,2013,(2):37-38.
[3]马睿瑄,朱丽波.讨论分享式教学法在“计算机职业道德”中的实践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3):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