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华
摘要:文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得他们的科学素养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影响到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科学技术史兼具文理特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有助于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科学技术史的教学,内容上采取通与专的结合,方法上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把科学技术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知识结构;科学素养;科技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59-02
科学素养,主要指熟知科学本质,掌握科学规范和科学方法,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全面认识科技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即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模式也在不断改进,整个社会认识到培养一个能够全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要性。一个合格人才的培养,最为关键的是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的形成,这不仅是理工专业学生培养的目标,也是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培养的目的。针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科学技术史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他们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
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和大学不同专业的学习,学生从高中阶段开始便进行文理分科教学。文理分科的方法,解决了大学分专业学习的问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主攻理工农医专业的大学生未来就业相对比较容易,因此大部分高中生基本会选择理科专业。进入大学后,由于文科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专业课学习的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弥补自然知识的不足,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有人对文理科毕业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理科生的科学素养远远高于文科生。此次调查是从三个维度进行的,分别为: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对科学态度和精神以及在就业中的表现。[1]此外,也有人专门对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理性认识上,大约有43%的学生存在着盲目怀疑或者盲目信任专家和他人的观点的问题,他们对事物没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大约62%的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的精神,偏重于抽象思维,不愿意亲自动手实践。[2]这些充分反映了文科大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有助于他们以科学的思想和观念去认识世界,以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易于突破思维定式,质疑权威,敢于实践和创新。所以,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科学技术史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哲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文理特征,在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应该是其重要的课程之一。[3]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技史教学已经引入到高等教育中,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得到普及,这种情况无疑影响到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科技史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科技史是发现真理和认识真理的历史,也是以科学思维方式取代愚昧思维方式的历史。萨顿对此深有认识:“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4]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真理的不断发现、人类思维的不断进步。
科学技术史作为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萨顿把科学技术史等同于人类文明的历史:“按照我的理解,科学史的目的是,考虑到精神的全部变化和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全部影响,说明科学事实和科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从最高的意义上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其中,科学的进步是关注的中心,而一般历史经常作为背景而存在。”[5]科学技术史把自然与人文结合在一起,兼具文理特征,探讨了历史时期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科学技术史对科学精神的塑造十分重要。所谓科学精神,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思维观念认识世界。而科学技术史是一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是人类的思维观念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历史。“科学史研究的深入和科学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将有助于我们发展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基于以上的认识,科学技术史教育对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在美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科学技术史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大学就已经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编写了相关的教科书。哈佛大学从1920年起,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科学技术史课程。1946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出版了《关于科学的理解》专著,他在书中极力提倡科学史教育,并强调科学史的教育,能使文科大学生受益无穷。1952年,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霍尔顿专门编写了面向文科学生的物理学教材《物理科学的概论和理论导向》,并通过此书向文科大学生阐释了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部分高中也开设了科技史课程。199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将“科学的历史与本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规定了科学技术史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7]
三、科技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结合科学技术史的特征和文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科学技术史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首先应该做到以通为主。内史与外史是科技史研究的主要方向,内史研究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外史从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学术界的研究旨趣从内史转向为外史。以通为主的科技史教学,主要是从外史的角度进行,讲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特点,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種社会因素等。由于文科学生以人文社科专业为主,他们对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认识较深,以外史的角度讲解科学技术史,容易使他们接受。在以通为主的科技史教学的基础上,坚持通与专的结合,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目的除了让学生了解科技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外,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观念和研究方法。这就要求在专的方面,结合社会现实情况,选取与现实相密切的科技史史料进行教学,如选取疾病的认识与预防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史等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科技史教学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全面阐述所涉及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适当采取一些教学技巧,提高学生的参与力度,培育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效果。科技史的实践教学,对文科大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为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中,有一门课程为《秦岭生态文明教育》,它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生物知识与生态环境知识,提高他们认知自然与生态环境的能力,了解秦岭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培养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课程的内容包括秦岭起源与环境、秦岭历史与中华文明、秦岭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秦岭生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地区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调查研究等。课程的形式是以实际调查为主,利用学校在秦岭中的实验教学点——火地塘林场进行课程学习,即把实际调研与科技史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虽然这门课所面对的是全校本科生,其中也不乏文科大学生,但是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即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际调查与研究。这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总之,科学技术史兼具文理特征,文科大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莉飞.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及能力调查——基于就业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
[2]钟添生,甘桂蓉,邓彦.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与培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
[3][美]乔治·萨顿.科学和传统[J].陈恒六,译.科学与哲学,1984,(4).
[4]霍华德·加德纳.再建多元智慧[M].李心萤,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公司,2000:207.
[5][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文明史论集[M].刘珺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9-30.
[6]G. Sarton.The Life of Science: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0:54.
[7]唐文彰,姜紅明,陆勇:科技史教育对美国公民科学精神的塑造及其启示[J].江汉论坛,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