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楠
摘 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开展探究式阅读,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权,使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性阅读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阅读策略
在现代化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学习主体,同时也是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开展探究式阅读,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权,使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探究性阅读水平。
一、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传统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占用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没有给学生留下问问题的时间,同时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基本是老师在说,而且学生就是听,所以导致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降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采用新颖的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学习《女娲》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女娲造人的相关图片,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图片中显示的是什么神话故事吗?”学生回答说:“是女娲造人的故事。”教师继续问:“你们能详细讲出女娲造人的故事吗?”虽然学生知道有女娲造人的故事,但是很难将完整的故事叙述出来,所以教师又问:“你们想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吗?女娲是怎样进行造人的?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呢?”通过教师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要迫切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因此在阅读课文时,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起来,积极探究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叙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都能流利地将女娲造人的故事复述出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产生问题,才能探究问题,所以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建立平等、自由的平台,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2)学生应充分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性,要进行“多问”,即使学生选择问问题的时机不当,教师也不要怪罪于学生,而且采用较为委婉的方式,提出學生问问题的不当之处。(3)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地进行倾听,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问问题。另外,在培养学生问题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以下几项原则,即以尊重学生个性化原则、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开发学生潜能为本位。
例如,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课时,教师在讲解闻一多先生为用宝贵的生命证实他的“言”和“行”时就有学生提问:“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但是为什么在紧急生死关头,一定要走到游行示威的前头”,这名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没有马上解决,而是将问题抛给其他学生,并让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共同进行探究问题的答案。通过分析和讨论之后,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回答,有的学生认为:“闻一多先生这样做,主要是闻一多先生具有大无畏的精神,所以一定要走到示威队伍的前头”,有的学生认为:“闻一多先生主要是为其他群众做表率”,还有的学生认为:“思想决定行为,闻一多先生高尚的人格,即使付出代价,也要争取民主”,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首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然后肯定他们说的正确的地方,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有利于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有效开展。
三、延伸学生的思考空间
由于学生在生活实际经验、学习经验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对于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他们也会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但是文章常常只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还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并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阅读过程中,想要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让学生把阅读文章的过程视为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应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以此提高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保证探究性阅读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赵永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学周刊B,2012(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