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应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2016-10-21 12:15赵新芝
新课程·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信念传统文化中学生

赵新芝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对个人品德的塑造、崇尚自强不息的信念、倡導诚信待人的品质、推崇换位思考的理念、提倡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这些优秀品德都是中学生成人成才的必备素养。

关键词:中学生;传统文化;德育;信念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文明与进步、和谐与稳定起了巨大作用。很多经典著作,比如孔子的儒家学说、老子的《道德经》、孙子的兵法、司马迁的史学著作等,都是在中华文明发展演化过程中凝练而成的精华,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性格与心理、观念与认知等精神追求,仍然是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传统文化首推个人品德的塑造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品德的塑造,典型代表便是儒家主张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兴”的教化理念,充分体现了以德为先的精神,与德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做人品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对个人品德塑造的最高要求。其意思就是要将个人的品德修养用于治理国家,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传统文化还强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强调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建立在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基础之上的,这与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利益的统一关系是一致的,要求人们在现实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必须关心国家民族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为国分忧。《易经》中讲到“厚德载物”,孔子的中庸之道讲究慎独自省、至诚尽性、忠恕宽容。在道德品行方面,传统文化不但让人们知道该去做什么,还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可以说,个人品德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二、传统文化中强调自强不息的信念

《论语》中曾子曾讲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易经》中更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志。这种民族精神延续到现代,它不仅指生生不息,更是一种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勇于开拓精神。如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这些诗句无不体现着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浩然正气,无为艰难,志存高远,谱写着一段段自强不息的历史篇章。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学生就应该拥有这样自强不息的信念和为了理想坚定不移,勇于追求的雄心和气概。

三、传统文化中推崇换位思考的理念

古训《增广贤文》中有“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将心比心”以及《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思想的集中表现。当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疼爱下一部分学生养成了我行我素,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住宿环境的改变,加之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各有不同,一部分人不能及时转变思想,做事常不考虑他人感受,对老师和同学缺乏理解和仁爱之心,易产生矛盾。传统文化推崇换位思考的理念,正如“论语”中讲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中学生拥有了换位思考的理念和同理心,在未来人生道路上会获得更多人的支持,成功的概率会更高。

四、传统文化中倡导诚信待人的品质

“诚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古人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倡导诚信待人的重要性,如《礼记·中庸》中讲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即一个人如果有了诚笃的品德和态度,就是遵守人道法则,终成天道。“诚”在这里被认为是人生最高境界。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曾说“诚者,乃做人之本,人无信,不知其可”;“八荣八耻”中特别提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些无不体现着诚信对于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讲诚信是人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品格,是人们进行日常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如一个人诚实守信,与人诚信交往,那么大部分人就愿意与之交往,反之则人们会远离他。中学生应该不断修正自己,与人诚信交往,与老师、同学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收获更多的友谊。

五、传统文化中弘扬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坚持”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荀子《劝学篇》中提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宋朝大臣张咏有言“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些都体现着古人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多为独生子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娇惯,遇到困难容易放弃,抗压力和挫折能力较差,“算了吧”“放弃吧”“下次吧”这些充满负能量的口头禅常常伴随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这就迫切需要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大学阶段,应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坚持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遇到困难勇于面对,不轻言弃。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坚持不懈,终会有成果。事实上,往往成功的人也是坚持到最后的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读书而不去实践终究无法参透其内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学校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取更多书本外的知识,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体会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加强修养、完善人格,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参考文献:

曾建和.学校德育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J].教师,2009(24).

科研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编号:FHB110125)。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信念传统文化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为了信念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发光的信念
信念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