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
【摘 要】时代发展对于语文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帮助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游戏有效的设计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素养;小学生认知特点;游戏作用;游戏设计
2015版语文新课标开首有一段文字:“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这是语文课程必须达到的的目标。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顺应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我以为,能引导小学生逐步培养良好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是将游戏设计进学习过程。
科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注意特点有以下几点:(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注意的范围较小。(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差。(5)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而游戏,这一小学生最爱的活动完全能在培养他们语文素养的学习过程中使其注意能力的不足降至最低。
有效的语文学习游戏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出以下几点作用:
一、消除疲劳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来说,一年级的识字写字过程是一道不小的坎,因为认识的心理特点以及自控能力弱的生理特点,使得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如果教师忽视这一点,一味的持续学习会导致学生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低下;但是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间设计短暂的游戏活动给学生一个动的机会,则能立刻将学生的疲劳一扫而空,后续学习活动顺利进行。这是一年级教学过程中设计律动的合理解释。
二、吸引注意力
小学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差,为了保持其学习状态的有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须不时提醒学生收回奔跑的思绪,这使老师不仅要额外的耗费精力体力,还令本就紧张的教学时间无形之中缩短。如果硬要坚持完成教学任务就会拖堂,又挤占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影响下一节课的学习,造成恶性循环,更不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文学习心态。而寓教于乐的游戏式学习则将学习任务隐身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始终将注意力关注在其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学的轻松有效,老师教的轻松扎实。
三、培养好习惯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其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的倾听,积极地思考,勇敢的表达,有效的合作,及时的反省等行为习惯,学习过程中的群体游戏正是包含了以上所有要求,不需要教师枯燥无味的反复要求,游戏的结果于无形之中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以期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间接起到养成作用。
四、提高能力
就像婴儿啼哭是一种体力锻炼一样,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游戏活动其实也在要求他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诸如人际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正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内容,除了有利于语文本学科的学习外,还给其他學科的学习提供基础能力。
游戏活动在语文学习中有这么重要的作用,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让它达到助学的目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呢?
首先,设计时要注意它的时效性。语文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应该紧紧围绕着语文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点来设计,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选择对应有效的游戏形式,根据具体的课时教学任务决定游戏的时间长短,根据游戏活动的效果决定参加游戏人数的多少,以此借游戏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其次,设计时要注重游戏的趣味性。语文学习中的游戏活动是为着语文学习服务的,在这一基础要求上,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与具体的学习任务相结合,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同时,设计时要兼顾游戏的多样性。因为小学生注意特点中不稳定性和注意范围小,分配注意转移力较差的问题,提醒我们即使是游戏,如果形式单一,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总是类似,该游戏也会失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关注,无法达到教师期望的学习效果,所以,游戏的多样性,在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作用非同小可。
最后,游戏的形式也要与时俱进,具有时尚性。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方法比较多样,并对事物有符合其心理特点的认知判断,作为老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内容,相对应的调整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游戏手法,才能一直保持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最终达到在快乐的游戏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