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卫卫
摘 要:我校数学学科从2012年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该教学模式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指导的教学原则,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数学教学;导学案;学习方式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我们学校也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进行了力度很大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构建“自主、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成功经验的引领,我校深入课改,数学备课组大胆尝试,导学案应运而生。
导学案也是我校借鉴其他先进学校的做法,所以导学案的编排和应用我们也是处在摸索和实验阶段,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下面就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导学案的使用因课而变
我们知道,教案和学案是不同的,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
在最初使用導学案的时候,我认为拿到的导学案已经是经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共同商讨,集备课组各位教师的集体智慧,经过至少两次修改编写而成的,所以我只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然后把导学案亲自做一遍就可以上课了。时间一长,我发现实际并不是这样的,问题是有些课用导学案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些课按部就班地使用导学案教学并不合适。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图形的旋转》第一课时时,本节课的重点是旋转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难点是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旋转这一图形变换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所以这样的课型还是让学生观察旋转这一动态变化过程效果会比较好,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精心制作了课件,通过动态的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旋转现象清清楚楚,很容易就发现了旋转的性质,然后再通过导学案巩固练习,效果证明比单纯使用导学案要好很多,学生直接观察,动态演示理解深刻。所以,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不是有了新方法就不能用老方法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导学案的使用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因课而变,灵活处理。
二、导学案的使用因生而变
导学案的使用还要视学生情况而定,我校一个年级二十多个班,有浸入式双语实验班、普通班之分且不说,同等班型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的学情而定。
例如,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分式的乘除法”第1课时的教学时,本节课是初次接触分式运算,对于普通班的孩子来说需要从基础的开始,基础真正过关后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本节课导学案的设计节选部分内容如下:
在提前让学生预习过之后,课堂上很快解决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部分的内容,到精讲释疑部分的两道例题难度对于平行班的学生来说困难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例2,一个原因是学生对幂的运算遗忘现象很严重,另一个原因是学生刚刚接触分式运算,基础还不过关。所以,我将分层练习第1题的第(1)小题作为例题带着学生一起做,之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类似难度的练习,两轮练习后最后再来解决例2这样的问题。在两个班按照不同的思路上完课后,我发现后者学生更容易上手一些,正确率也大有提高。
三、导学案的使用因师而变
我校其他年级的数学课也都在使用导学案教学,同时听了两位老师上的同一节课,但是因为不同的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及对导学案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导学案的使用也会因师而变。
两位老师上的都是“公式法分解因式”第2课时,大致过程是这样的:李老师对导学案的处理是直截了当,复习两个完全平方公式后,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了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式能够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特别突出二倍项以及符号的问题,然后立刻自己写出五个式子让学生来做最基本的判断,接下来才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一组基本练习及提高练习。而焦老师是在复习完基本的两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后,抛出问题,给大家写了一个导学案上能组成完全平方式的二次三项式,如何分解因式?既不能提公因式,也不能用平方差公式该怎么办?激发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看到班里此时没有几人举手,都做沉思状。焦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趁热打铁,完成一组基本练习后,焦老师提问合作交流的问题,带着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继续提高练习。
导学案的使用确实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角色,也凸显了我们的新理念,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应该一分为二地来看,数学课导学案的使用也应如此。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变化、不断思考、不断创新,让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与优势。
参考文献:
叶加途.初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