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秀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回答中国的发展问题,从理论层面和价值层面为发展提供指导。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发展问题愈加紧迫,究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需要理论的不断与时俱进,十八届五中全会,习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科学发展观注入了新的内涵。
关键词 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3.032
New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and Philosophy
WANG Zhixiu
(Tongji Zheji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000)
Abstract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based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answered China's development,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 level. With the practice of deepening development even more urgent, what to achieve "what kind of development, how to develop" problem, the need to constantly Passing the eighteenth session of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open,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for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has injected new meaning.
Key words development;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Materialism; people-oriented
對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深刻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十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惊喜也有忧虑。2003年对于我党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使我们提出并深刻地去思考究竟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十七大,我党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用简短的几句话去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它却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哲学基础,本文就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展开讨论。
1 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即凡物质都是运动的,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那么什么是发展呢?它是指一种向前向上的运动,是新旧事物的更替。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是由低级的社会形态向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肯定、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即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所以从广义上来讲,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变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是同一种社会形态中的量变。即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讲,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特指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①
2 科学发展观中最根本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最根本的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出社会历史观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具有第一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何为社会存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过程,即人从自然界中获取所需要的物质的过程。在人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中,人可以看作为人口因素,自然可看作为地理环境。而人作用于自然的方式就是生产方式。虽然在这三个因素中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但是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用。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现在我们更加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比以往更加关注它,因为自然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中国社会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上是成功的,但所付出的环境、资源、能源的代价过大了,使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问题成为今天发展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原因。因此要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从而使得资源、环境、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群众史观的根本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从坚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的决定力量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因此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因为他们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素材,所以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为社会制度的变革,根本取决于民心向背,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以我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毛泽东提出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进一步强调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泽民提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要求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并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②这都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 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新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放在首位的是创新,落脚点是共享,强调的是绿色,这是衡量发展须臾不可缺少的五个要素,缺少一个,发展都是不成功的。
(1)科技创新引领各个方面的创新。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讲,我国建国后生产力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生产力。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力是被束缚的。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缺乏活力,职工没有生产的积极性。农村亦是如此。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牺牲了效率。生产力释放不出来。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由于政策、体制进行了改革,由不合理变得合理了,结果就不一样,农村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增添了活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又发展出了乡镇企业。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城市也进行了改革,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如放权让利,实行承包制,等等。这些可以看作是第二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即解放并发挥了旧的生产力。可是,当旧的生产力的潜力发挥完了,而新的生产力还没有出现时,问题就来了。例如,由于国家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对农业投入的资金不足,农业生产手段没有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出现了“三农”问题。而对国有企业改革还处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也出现了些许困境。于是在这时需要新的生产力出现。对外开放政策开始起作用,开放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通过开放政策——“引进来,走出去”,我们找到了新的生产力,就是发达国家进行的产业结构大转移,发达国家所置换下来的产业——家电产业,一跃使我国成为全球家电大国。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靠引进找到的新的生产力。但是,这并不是国际竞争的优势,竞争力的核心是高新技术与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与核心技术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因此我党提出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创新阶段。与此同时,要以科技创新带动各个方面的创新。
(2)共享是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③这充分回答了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发展始终依靠人民,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民。一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表现出广大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每个人都可以在中国梦的引领下,绘制自己的梦想蓝图,又都能在祖国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个人梦的成功,是国家梦實现的重要动力。反过来讲,人民感受到幸福了,必然是祖国已经强大。共享,是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社会历史对人民主体性的鲜明体现。
(3)绿色是发展的价值维度。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写入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中,使总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2013年12月,他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自然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不断地去攫取?还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树立整体的自然观。今天的现实更加确定地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受到破坏,人也无法独善其身。发展是确定无疑的,发展所遵循的价值维度就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如何在快速发展中,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去遵循生态观念,实现绿色的价值理念,是一个始终思考的课题。
5 总结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的深刻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的看法和主张。然而,它并不是对发展的表层的认识和回答,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展开,使它成为解决现实发展问题的理论武器。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必然要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因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和深化,这是将普遍真理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最佳典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发展,又按照人类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去改造世界,使其在发展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现它的价值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注释
①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② 新华社南京10月14日电.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人民日报,2005-10-15.
③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