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远香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数学创新教育主要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情感、创设创新环境、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而其中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是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和核心。首先树立创新型教育观、学生观,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注重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情感;再次改变教育观念,变换教师角色,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好创新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新课程 创新教育 数学创新教育 实施 策略
数学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以及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和活动性,要求改变那种只注重传授知识的单一教学方式,而采用能使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能交流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面向未来对人才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l生、科学性的教育理念,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研究和解决教育中如何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宗旨的教育。而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創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一轮基础课程在全国各地普遍实施。本文就数学新课标下实施数学创新教育进行探讨。
一、树立创新型教育观、学生观。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轻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轻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因此,我们教师应彻底改变旧的教育观,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学生观,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真正树立“人人是创造的主人”的观点,明确人人都是具有创新潜能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用数学发展充满创造的典型史例陶冶学生,以情引趣,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传统数学教学虽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但忽视发现和提出问题,因而不利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问题才是“知识之母”,是由未知通向已知的桥梁。因此,我们在平常数学教学中要巧于设“障”立“疑”,不断创设新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生疑、质疑、答疑”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不断追求新知,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加强情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心理学指出:创新情感是指创造的动机、探索的兴趣、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情感因素对创造潜能开发所起的促进作用。它和创新意识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成为创造力培养和发展的立足点。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挖掘与利用数学本身内在的兴趣、情感及德育因素,向学生展示数学美,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用充满情趣和美感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发现,让学生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使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提高,学习兴趣变浓,从而又使创新情感得以培养。再次,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数学教学艺术执着的追求,以自身强烈、深刻、和谐的情感表现,通过创设情感性的教学情境去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充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構成一个统一的信息传递的积极系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教师的积极鼓励增强了学生成功的愉悦感,心理压力的减小及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和内在动力。在教学中以“再创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情感在自身的“再创造”中进一步得到了培养。
三、转变教育观念,变换教师角色。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为学生创设创新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能力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创新因子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因此,教师应真正转变教育管理的观念,变“权威式”为“民主式”,教师要由传统角色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从“讲”师变为“导”师,从教育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现代教育观为基础,构建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多给学生思想、行动以较大的自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对自己和别人提出的假设或解题方法的是非及优劣进行评判;对学生中出现的“奇思怪想”不要轻易否定,要注意呵护学生的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服从理性,保持思想的开放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创设创新环境的重要方面。教师思想的开放性表现在教学观念、课程内容、教法手段及解题指导等方面。在教学观念上,我们应切实树立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思想,教学新理念应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努力实现开放式教学。在课程实施上,要明确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创新价值,不囿于传统内容的束缚,适宜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引起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内容。在教法改革中,要注意以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优化组合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数学发现的过程简捷地重演于课堂。在解题指导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合情人理的推理方法展开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索与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机智。
四、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是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和核心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是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创新思维并非一种单一性的思维,它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运用,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辩证发展。
发散思维所具有的多向、流畅、变通等特点,能导致思维结果的创新,因此创新思维更多存在于发散思维中。我们知道观察是人类有目的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途径,而联想则是由某对象而引起其他相关对象的思维形式,它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创造性,因此通过“观察与联想”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例习题等教材中的发散素材,恰当选择发散点,通过联想功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是数学思维的先导,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依靠灵感顿悟,快速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其主要特征是思维产生的突发和思维结果的创新,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部分。数学大师高斯曾经说过,发现和创新比命题的证明更重要,因为一旦抓住了真理以后,补行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科学上的许多发现都是先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予以验证。在教学中要克服只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猜测而忽视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把“先猜想,后证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便切实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不断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加强归纳、类比、联想及数形结合等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努力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数学美的鉴赏力,从而使数学创新思维得到很好训练及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没有深刻性,就谈不上创造性,它既是思维发展的必然归宿,也是思维发展的升华。在数学学习中,思维的深刻性主要体现在理解能力强,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识的内在联系,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使条件与范围以及探求本质规律等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深入探索,抓住本质,总结规律,通过解题实践提高思维策略的运用水平。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能产生对其自身所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或新思想的能力。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富有创造性的要素,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方面,而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融于知、情、意、行一体的探究活动中形成与发展。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及师生共同参与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环境,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接受式学习向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变。教师通过选用源于生活实践中的趣例,精心巧设问题情境,從而引起学生好奇和质疑,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乐于探究。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及数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材与学生一起共同选定好研究性课题,课题内容要注意既要有一定基础性,又要有不同的层次性及开放性,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全体同學主动思考,使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热情地认真指导,师生共同开展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各种思维既横向又纵深地发散开来,这样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宽学生发展的空间,从而达到不断培养和提高探索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提高了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