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根梅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活动为途径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归根结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课堂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积极思考、主动体验、实践等方式来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新课程教学更要追求活动性课堂教学。只有通过在教师引领下组织的丰富的学习活动,才能承载新课程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也才能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 追求 活动性 教学
一、活动性课堂教学要以开发多元智力为基础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种观点虽然可以准確地说明学生在一定阶段学习成绩的高低优劣,但却难以解释大部分学生走出校园后可持续性发展的成就与杰出表现。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应是在某一特定文化情境或社群中,所展现出的解决问题或制作生产的能力,人类智能至少有八种: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如,我在地理课“多民族大家庭”一课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建立我国有56个民族这一知识点时,设计的问题是: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你是怎样获得这一信息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同时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多方面智力得到有效地开发。
二、活动性课堂教学要以激发兴趣为引线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启发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心中的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和青少年在校外从事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可见真实和有意义的活动应该是教学活动课最显著的特征。真实和有意义是指活动的情境是正在发生或能够发生的,活动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和指向,活动的形式符合文化的角色期待。所以,活动性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以真实有意义的活动参与,以活动中的使用习得代替机械的训练和记忆,把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充分发展。只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融入其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我国地势地形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我国不同地形的自然风景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认识我国具体的地形特点,学生兴趣十分浓厚,理解能力很强。
三、活动性课堂教学要以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解决问题为核心
2、兴趣分组:这种分组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从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来分组的。大家都知道,兴趣是一切求知的动力,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以及自己喜欢的同伴来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除此以外,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启发式、讨论式、专题探究式、自主探索式等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發挥学生的自主性,教会学生学习;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形成了研究式的实践活动、交互式的讨论活动、多能式的操作活动、置换式的表演活动、流动式的组合活动、换位式的合作活动、延伸式的探知活动等多种活动方式,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从而使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充满兴趣。
四、活动性课堂教学要以延伸拓展,学以致用为最终目的。
新课程的实施,从根本上改革了教学目标的单一化,建立了多维目标,明确倡导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活动性课堂教学能更大限度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延伸拓展,激发想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特点后。我便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我国气河流、交通有何影响?这样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检验了学生是否能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即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深处、广处,产生辐射作用,促进能力的提高,也为学生将来提供更多的素质准备。
总之,活动性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能尊重他人,接纳他人共同参与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并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合作力量的伟大,进而促进的递进和整体的提高,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还学会做人做事,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也为其今后能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