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志 刘杰
摘 要:在追求高效历史课堂的今天,构建历史知识框架,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最终得出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穿针引线,形成历史知识点、线、面的结合,有助于把繁杂的历史化繁为简,让历史在轻松中学。在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让学生自主构建历史知识框架并形成习惯,这有助于学生搭好历史做题的平台,不仅使知识更牢固,更是方法的收获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历史学习;知识脉络;学生主体;高效课堂
清人龚自珍说过:“预知大道,必先为史”,可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你说我对刚学过的历史知识当堂就能掌握,可是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忘得一干二净,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答案就是:“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就是因为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对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或几个模块的知识框架体系,纯课本从头到尾的知识点的记忆决定了其历史学习的失败,导致了一背就会,一会就忘,一做就错的恶性循环。对症下药,从历史学科本身知识点多而繁,繁而杂的特点出发,要想学好历史,构建知识框架,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就显得颇为重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史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知识网络,最终得出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
构建知识框架,抓住点,“点”即构成历史事物的基本知识点;连成线,“线”是历史事物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铺成面,“面”是政治、经济或思想文化等某一方面的全面整合;构成体,“體”则是反映历史时期或阶段的整个内容,这有助于把繁杂的历史必修三个模块化繁为简,而且有助于记忆的牢、准、狠,不至于酿成拿过书就会,放下书就忘的苦果,让历史在轻松中学。因为不管是平常检测还是高考题,出题原则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扎好知识框架,才能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之感。这样学生看到题中的“一点”,就能带出一大面、一大片,与此题有关的历史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学生的脑中,让做题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绞尽脑汁的负担。
教育不是一套完全外在于学生创造本能的知识和训练系统,而是顺从学生的心性、采用自发的办法,顺势利导地养成他们的学识和习惯,便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1)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也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2)那么到底该如何操作才能让学生把握构建历史框架的精髓呢?建构主义者在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就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以此理论为基,如下便是我实际课堂中的摸索所形成的操作步骤:
第一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先以教学实例给学生归纳出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基本构建思路,让学生掌握构建的基本方法,再回过头让学生体味教学实例,做到融会贯通——搭好脚手架。
第二步:把方法付诸实践。“课堂是学生的,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应将粉笔等教学用具变成学生的学具,将教室变成学室,讲堂变成学堂,讲堂变成学生的展台。”(3)在此思想指引下,每新授或复习完一节课之后,先让两到三名学生在黑板展示本节课的框架,其他学生自己写在纸上——进入情境,独立探索。
第三步:自主构建之后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促进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分组讨论与合作探究中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派代表到黑板予以补充或纠正先前展示的知识框架——协作学习。
第四步:在学生建构完以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将好的成果与全体同学分享,对于不合理甚至有错误的建构则拿出来与同学共同纠正,扬长避短,在教学相长中形成完美的知识框架——效果评价。
第五步:把前几步得出的方法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得到升华,掌握构建框架的基本公式,为我所用——撤去支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通过知识框架的构建,每节课都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抓住了点。但这仅是知识框架构建的基础层次,因为遵循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的教授思路,每一单元结束后还应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构建,这样学生才能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连成了线,我们所强调的历史题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字才能抓好。那么如何让“木多成林”呢?就是找到每课的关结点,确定主题,串成一条线。看见了“森林”,我们有了对本单元总体的印象,把历史课本由厚变薄,尽在掌握之中,看见了“树木”,做到物尽其用,把历史课本由薄变厚,尽收囊中。
结束每一个必修或选修模块,还应在诸单元中找到链接点,构建起本模块的知识框架——铺成面,这样才能俯瞰之前构建的“树木”与“森林”,遇到考查某一模块的专题时方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博士曾指出:“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小差异的,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巨大的差异是成功与失败。”历史学习也不例外,由于学生之间的这种微小差异,往往会带给学生历史学习的成与败。因此,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和现有历史学习水平,尝试让学生在章节内、章节间、中外史之间建立符合自己认知规律的清晰的历史知识框架,使其穿针引线学历史,高屋建瓴,让历史课本“由厚变薄,再由薄变厚”,紧握跳动的历史脉搏,打造出高效历史课堂。当代诗人汪国真在《感谢》一诗中写道: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这也正是我们想对构建历史知识框架所说的。
参考文献:
[1]赵亚夫.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创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12).
[2]拿破仑·希尔.拿破仑·希尔成功学全书[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