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都匀 558000)
“三多”语境下presentation在大学英语A班课堂中的应用
吴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都匀 558000)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和学生本身也应该逐步意识到提高英语水平,特别是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本文根据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背景,在笔者所教班级中开展的Presentation课堂教学活动,阐述了Presentation在大学英语A班课堂中实施的过程。结果显示,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采用Presentation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锻炼了学生口语水平、团队精神等综合能力。
“三多”语境;presentation;大学英语
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课是普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还承载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和学生本身也应该逐步意识到提高英语水平,特别是用英语交际的能力。顾曰国教授所提到的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是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后学习的主流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在多环境下通过多媒体进行多模态的学习(顾曰国,2014)。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各高等学校应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因此,“三多”教学理念进入大学英语教学的presentation环节中,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潜质的发挥。
(一)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理论
顾曰国教授在报告和以往研究(顾曰国,2007)中,对这“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三个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三多”语境下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解读。
首先是多模态。他认为模态是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感官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人类可以将来自多模态的信息汇合在一起体验。模态多了,那么人类所获得的信息和体验就丰富起来了。比如说,第四组学生presentation的话题是XiShanPark,其中谈到西山公园最有名的小吃就是公园黄记凉拌粉。假如只是通过学生展示的PPT和视频看到公园黄记凉拌粉,那就只涉及到视觉,而品尝到公园黄记凉拌粉涉及到视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此外,顾曰国教授(2007)还把输入和产出之间发生模态变化的学习行为称为“模态转换学习过程”。例如,第六组学生presentation的话题是AttitudetoLife,这是《新世纪大学英语》IV第六单元的内容,让学生把读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Lifehastwooppositepoles:oneistoholdfasttolifeandtheotheristoletgoofit.Theyseemtobecontradictorytoeachotherbuttheycoexistwell.Theauthordrawsonhispersonalexperienceandtellsusthatthegiftsoflifeareprecious,butmostofusfailtoholdfasttolifeandappreciateitsbeauty.)这就是一种模态转换学习。而如果只让学生理解所读到的内容,则是同模态学习过程。也就是说,越丰富的模态转化,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多媒体。(蒋学清,丁研,2012)提到多媒体指在物理媒介上装载内容或信息的编码手段,如文字、模拟音频流、数字音频流、图像、视频流等。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逻辑媒介的,就是多媒体。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推行的Presentation课堂展示,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是十分有必要的。
最后,多环境。学习环境有很多类型。例如,对于学生而言,有物理环境(教室、图书馆、自习室等)、有学术环境(课程设置与设计、教师教学模式、考试与评估的手段)、有管理环境(学生工作部、教务处、信息管理中心等)。还有,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应具备的学习能力等。学习存在于多种混合环境中,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尽量为学生创造环境,使得学生获得丰富体验、进行模态转化的学习,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多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多种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学习模式。
(二)输入假说
Krashen在1985年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hypothesis)认为,习得的一个主要条件是习得者通过听和阅读输入并理解比已掌握的语言稍多一点的语言材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在以学习为目的的互动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实就是输入学生读到的和听到语言。
(三)互动假说
由Long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互动假说是对输入假说的提高和发展。(Long,1985)认为,学生参与的互动应备受关注,以便更充分地理解第二语言学习中输入的本质和实用性。互动假说为presentation教学中常采用的互动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示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课堂话语模式。presentation教学环节为教师在课堂上将单一教学模式向双向、多向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Presentation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是指一个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常上借助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和肢体)和其他工具来描述某个指定话题或自由话题的教学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一节课内。笔者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准备(Prepare)、操练(Practice)和演出(Perform)(QuentinBrand,2004)。presentation环节的得分是由小组自评占40%,学生互评占60%组成,最终得分以40%进入总成绩。学生的每门成绩都会影响他们的综合测评,甚至是奖学金。所以presentation环节的参与度还是挺高的。实验的班级是2014级中文1.2A班,教程是第四学期上的《新世纪大学英语》IV。presentation的形式是口头表达、书面资料和多媒体相结合。
(一)实施的具体过程:
1.选择话题
学生可以根据课文的题目来选择自己或小组感兴趣的话题,当然也要考虑到可操作性。例如,就有小组选择皇室婚礼来作为他们的话题,教师就要在第一时间观察到学生的动向,帮助学生分析能否顺利进行。
2.准备
准备有两个方面:一是准备与话题相关的PPT一份;二是准备录制一个视频(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有镜头,都有表现)。这就要求学生明确分工,把团队合作实现最大化。
3.课堂展示
课堂陈述可以派一名代表来展示,也可以小组成员齐上阵。一名代表来展示小组的成果,往往可以给个人发展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而小组成员齐上阵则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种团队合作学习,可以增进学生间的感情,也可以通过完成共同的任务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评价
评价包含小组自评和学生互评两个部分,并给予一定的分值,书面、口头亦可。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自评和学生互评进行监控,从评价中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以便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
(二)实施描述
2014中文1.2A班共有58名同学,由学生自由组合成4-7人不等的10个小组,每周三第一节课为学生的presentation时间,从第三周开始。话题和次序都是由各小组商量决定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鼓励学生能超额完成任务,笔者特规定:不论第一组完成的质量如何,都在总分的基础上加10分。虽然直接加10分还是很诱人,但是准备的时间不到2周,不是任何组都有勇气来当这个第一的。笔者记得第一组学生操作课件的水平比较粗糙,课件中字体太小和字体颜色跟背景色相差不大,显得比较模糊,还有拼写、标点符号的错误;这组找的图片与主题相关,视觉效果较好。每次的presentation,都会给笔者带来惊喜,他们在前一组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比如第十组学生的presentation主题是OurCampus,他们甚至学会了如何去剪辑合适长短的影片(学校的宣传片)放在本组拍摄的视频里;把他们从进校到目前为止的照片进行了梳理,再加上一些台词,让人感觉要毕业了似的。当小组结束课堂展示后,首先是小组内各成员自评和他评;其他小组以组为单位给出一个得分,并在第二节课上就这一小组的表现给予评价,上交一份书面的评价报告,内容可以包括该小组课堂展示的优缺点和改进的意见等。各小组对已做Presentation的小组表现进行集体评分,并当场提交。老师则只需要记录好分数和一些意见或建议即可。笔者记得有个小组觉得别人的评价是很中肯的,本组的视频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就向笔者申请学期最后一次课再来展示一次;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该班有学生58人,收到52分书面资料,2人参加省级比赛未能按时上交,4人没有按照要求完成。
表1
学生对presentation教学环节的一些体会:
对社团活动有帮助:一些学生告诉笔者,他们喜欢这个新的教学方法,因为他们在最后写报告时,发现如何找到问题以及如何形成报告,并能进行批判性评价和思考。部分同学熟练运用的Presentation方式,帮助他们在学校社团联竞选的陈述中获得高分。学生们都普遍认为,Presentation这一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了大家的综合能力,能够将班风树起来、优势展现出来。
对自己学会Presentation有帮助:学生参与了自评和互评,使其对Presentation有了深刻的认识。不仅要求自己会做,还要用该要求去给其他同学评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对使用范围有帮助:每门课进行Presentation教学环节不宜太多。一些学生提到: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普遍提高,学生们也很喜欢这种教学法。但是Presentation需要学生们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比其他教学形式要多很多。
对同学的提问和辩论有帮助:能准确地运用理论来回答问题以及辩论,同时制作PPT的技术也提高不少。
通过一学期的presentation教学实践环节,虽然presentation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不错的影响,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就实际教学中presentation教学环节总结如下:
1.点燃热情,增加学生参与度
学生喜欢presentation教学环节是因为他们不用再听教师枯燥无味的讲授,他们讨论、辩论,这使得他们的精神十分地投入。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从头到尾都很投入和主动,带动了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进来。
2.融入课堂,增强学生默契度
在多模态、多媒体、多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学与教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数字移动设备,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与学习内容、教师、同伴之间更好地交互。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得presentation教学环节能够融入课堂,解决了大班教学不能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促进“师生—生生—组组”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默契度。
3.适时辅导,提供资源保障度
教师应在小组进行presentation课堂展示前两周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把关,了解其内容,指导其过程。还应该在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对那些不支持、不反对、不配合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以保障该教学环节能够顺利地进行。
4.结合实际,提高学生满意度
在学生对该教学环节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后,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做一些presentation的实践。这既是顺应了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又是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继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
[1]教育部办公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23.
[3]蒋学清,丁研.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12(11):43.
[4]Krashen,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5:100.
[5]Long,M.H.&Porter,P.A.Groupwork,InterlanguageTalk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TESOLQuarterly[J]1985.Vol.19:207-228.
[6]QuentinBrand,愈忙愈要学英文简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ApplyingpresentationtocollegeEnglishclassateachinginthemodal,multimediaandmulti-environmentalcontext
WUD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izhou 558000,China)
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society,Englishhasbeenmoreandmorewidelyusedinsociallife,andthisrequiresuniversityteachersandstudentsshouldalsoberealizedstepbysteptoimprovetheirEnglish,especiallyinEnglishcommunicationability.Basedonthemodal,multimediaandmulti-environmentalcontextofEnglishteachingasresearchbackground,theauthorcarriedoutPresentationteachingmethod,analysistheprocessofitinclassA.ItshowsadoptingthepresentationteachingmethodinuniversityEnglishclasscanfullymobilizestudents’learningenthusiasmleadingtotheimprovementoftheirspokenEnglish,teamspiritandothercomprehensiveability.
“sanduo”context;thepresentation;theuniversityEnglish
10.3969/j.issn.1009-8976.2016.03.043
2016-05-24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年度)青年课题“微博客文学审美价值及其文学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5360)
吴迪(1982—),女(苗族),贵州三穗,硕士,讲师
主要研究课程与教学论。
G64
A文章编号:1009-8976(2016)03-01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