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构建①

2016-10-20 02:43金绍荣田再悦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情理范式高校学生

金绍荣,田再悦

(西南大学,重庆400716)

“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构建①

金绍荣,田再悦

(西南大学,重庆400716)

高校学生管理是在师生“情感、伦理、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完成的,是管理和伦理有机“耦合”的样态。解决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不在于反复的道德说教和无情的制度约束,而在于师生“情理”的尊重与认可,即通过情感管理营造大学生管理文化,“润化”学生心灵,美化学生“心境”。但是,在高教后大众化境遇下,高校充满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处理这些问题还需要“治理”的理路指引。为此,高校学生管理伦理必须达成“情理”与“治理”的融合,实现“人品”向“人性”的目标转换、“治身”向“治心”的方式转换、“全能”向“专业”的路向转换,凸显科学人文主义的意蕴。

“情理”兼“治理”范式;管理伦理;伦理构建

高校学生管理伦理的“情理”兼“治理”范式,是一套与情感管理和自治治理相关联的“定律、概念、假设、价值、技术体系”。“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既包含了客观层面上的事理,也包含了主观层面上的情理,构建了“人理、事理、德理、治理”四位一体的有机体,彰显了学生管理伦理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兼容的特性。在这一范式中,治理主体应该是情感的体验者和治理的推行者,包括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诸多参与者(校领导、主管部门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自治组织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辅导员或班主任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同时,在这种范式下,师生关系的处理原则不再是模糊的,而是有清晰的边界,充满“情义、法制、民主、平等”意味,并且各“治理”主体之间可以根据社会和育人工作的需要不断进行资源互补、沟通合作,共建愿景,形成管理伦理建设共同体,强调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过程中“情理”的充沛和“治理”的到位。[1]

一、“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学生管理伦理构建的理论基础

“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融合的一种新范式。“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蕴含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构成“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的价值影响因子。科学主义导致科学管理,追求标准、固定模式和工具理性;人文主义导致人本管理,追求精神、解放人性和价值理性;而“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既尊重科学又坚持人文,其思想根源于科学人文主义,它以工具理性为外壳,以价值理性为内核,将科学性与人文融合在一起,实现价值理性规范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捍卫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所以,“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中的“情理”是学生管理“价值理性”的体现,“治理”是学生管理“工具理性”的体现;“情理”也是“人文性”的凸显,“治理”也是“科学性”的彰显。正是这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耦合、“人文性”和“科学性”有机融合的特征,决定了科学人文主义的理论特性。从这一点来讲,科学人文主义是“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的哲学理论基础。“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不是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机械组合,而是对情感管理和科学管理的有机兼容与整合提升。[2]其目的在于达成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协调、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促进管理工作的“有情、有义”和“有效、有序”运转。可见,“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是一种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具备主体间性的管理伦理新常态。

二、“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学生管理伦理构建的现实依据

(一)符合当前高等教育范式变革的需要

在高等教育人文化目标回归的背景下,在教育管理“生本”化理念的引导下,在大学生管理“人本”化精神的感召下,当今高等教育的育人范式悄然发生了改变。即育人方法由“他控”走向“自理”;育人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育人过程由机械走向协同;育人目标由统一走向多样;育人评价由效率走向公平。在此种育人范式的变革诉求下,为“育人”服务的大学生管理也应该相应变革,管理目标应直指大学生的“生命关照、生活幸福和生长健康”,同理,贯穿其间的管理伦理也应该变革,走“情理”与“治理”兼容的理路,引导大学生管理工作“有情”和“有效”运行,规范大学生管理行为朝着向善的目标发展。可见,大学生管理伦理之“情理”与“治理”特性的构建是高等教育管理育人范式变革的需要。大学生管理则要从“情感支持、心理认知、行为治理、意志锤炼、品行锻造”等方面设计大学生管理的伦理机制,建构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情理”与“治理”机制,形成管理行为的内在机理,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保驾护航。

(二)适应当代学生群体特征变化的需要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高教大众化已成型的关键时期。生活在此背景下的90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诉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发生着改变。[3]总体看来,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希望得到教师的支持与理解;他们性格要强,不习惯于过多的人身束缚;他们价值取向多元,不习惯于统一标准的约束;他们生活环境优越,自我感觉良好。由此,这些群体特征的变化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诸多挑战,要想改变以往学生工作中“重制度轻情感、重管教轻治理、重结果轻过程、重说教轻交流”的惯性思维和工作方式,应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管理伦理特性,走“情理”与“治理”融通的理路,努力提升90后大学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

(三)实现高校学生事务现代化治理的需要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现代大学管理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有效育人的科学路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的支撑,它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单元。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群体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行为、沟通方式”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管理的“组织形式、工作方式、评价机制、育人模式”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伦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的“科层式”和“教练式”的管理伦理难以确保管理的实效性。为此,变革大学管理伦理,提升管理效力,走“情理”与“治理”兼容的理路,是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需要,是高校育人功能彰显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更是培养大学生现代管理制度的需要。高校管理者应遵循“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原则,科学管理,文化育人,彰显高校学生管理伦理的“情理”特性和“治理”属性。

三、“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学生管理伦理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管理“有效有情”运行的保障

“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是指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通过“情感管理、自治治理、德行自理”三大模块开展大学生管理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情理能力、治理能力、德行能力”。通过“情感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原动力,鼓励大学生将知识学习和情感培育结合起来,学会用人文知识分析问题,做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提升情理能力;通过“自治治理”,规范大学生管理的管理行为,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互相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升治理能力;通过“德行自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引导大学生在自我反思与约束中修炼内功,实现“内圣”目标,增强自身德性能力。可见,“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一方面,可以增进大学生对内心世界、社会规范、道德边界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把程序化的日常管理赋予更多情感关照,治理指引和德行自省,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有情、有义、有序”运行。同时,“情理”兼“治理”范式的管理伦理还会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能力和协同创新品质,增强高校学生管理的共同体属性,将情感化为行动,将管制化为治理,转单一为多元,聚集能量,是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有情运行的保障。

(二)高校管理“人文性”彰显的有效途径

“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不仅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属性”的彰显,也注重高“人文特性”的培育。因为,“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是以“情理”为基础的,首要的特性是“情感”性,注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间性的培育,即主体不再只是单一的,而是双向或多元的,不是简单的教师主导、学生听从,而是大学生本身的“生命个性”的培育。同时,此种管理伦理范式还倡导师生间的交流互助、多元融合,能促使师生健康情感的培育,促使学生管理充满“人性味”。具体而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够使自己以“独立自由”个体的地位参与管理中的各项事务,维护自身的利益诉求,培养“自由人”的品性,做到有理、有情地成长、成才;从大学生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能够促使其管理理念和管理范式的变革,唤醒自身“守夜人”的角色意识,实施“生本化”的管理范式,密切师生间的关系,增强师生间的信任,彰显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性”。

(三)大学生“内涵质量”培育的科学方式

“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旨在培育学生的内涵质量。所谓“内涵质量”即大学生内在的情感素质、品行素质及自我治理能力。“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不仅要求管理充满情感的关照,还要突出自治治理的特性,对大学生内涵质量的培育来讲是一种科学方式,它可以引导大学生管理者更多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多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素养,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管理者的治理能力,提高学生管理的实效性。同时,这种“情理”兼“治理”范式的管理伦理也利于管理过程中非正式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修炼管理正能量。此外,“情理”兼“治理”范式的伦理也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团队建设、管理问题的自我反思,帮助大学生了解到所学所获与社会发展所需之间的差距,科学地自我定位。“情理”兼“治理”范式的管理伦理还能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修正,把自我成长与社会进步联系起来,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提高成长的内隐性动力。可见,“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是当代大学生“内涵质量”培育的科学方式。

四、“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学生管理伦理构建的基本理路

(一)“德理”、“情理”、“治理”三者逻辑建构

从高校学生管理的本质特征来看,“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学生管理伦理的构建,“情理”是基础,缘情而生的管理规则和关系处理原则构成的“治理”是保障,“德理”是弥漫在“情理”与“治理”之间的管理伦理的粘合剂和润滑剂。[5]三者共同缘起于管理伦理的原点,如生长在一根主干上的“三片花瓣”,共同吸取伦理的养分,彰显伦理的品性,环环相扣,多元相生,形成育人的伦理共同体(如图1所示)。在这一共同体内,师生“相感”便形成“情理”;师生“相处”便形成“德理”;师生“相利”便产生“治理”,“三理”的联动与协同便产生“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由此可见,“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是一种既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情理”,也是在乎师生道德品性的“德理”,更是关注学生管理实效的“治理”,而“德理”是融于大学生管理全过程的润滑剂,此功效的发挥需要“情理”的发酵和“治理”的牵引,为此,做好了“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就有利于“德理”的实现。从这一点来讲,当代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着重要做好“情理”的培育和“治理”的推进。总之,一句话,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既要倡导“人性教育”即“培养情性、发展理性、激发灵性、和谐共进”的教育,也要遵从“四准则”即“立德、修仁、有情、行义”。[6]只有这样,高校学生管理伦理建设才会实现“情理”兼“治理”的完美回归。

图1 “德理”、“情理”、“治理”三者逻辑

(二)“德行”、“情感”、“利益”制衡机理分析

从“德理”、“情理”、“治理”三者逻辑建构来看,“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构建需要通过“德行”、“情感”、“利益”三者的“制衡”来彰显其育人伦理的“情理”人性和“治理”理性。为此,需要从三个维度来有效“制衡”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德”、“情”、“义”。

一是德情为主,治理相辅。高校学生管理首先需要遵从“情”与“德”的内在价值原则,关注大学生的内心诉求、情感感受和德行要求,从大学生自我管理主体的地位去看待大学生,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权利和合理要求,用“情感”和“德行”的人文精神去“感化”和“润化”学生的“人性”,引导其朝着“真”、“善”、“美”的方向生长,并辅助于适当的“治理”和行为“规制”,保障高校学生管理伦理的健康运行,实现有效育人目标。

二是德法相济,情治交融。高校学生管理过程既充满人际的复杂性和利益的诱惑性,也关联着多元主体的多样行为和大学生诉求的动态变化,为此,贯穿于其中并发挥着诱导作用的大学生管理伦理不仅要具备“情理”的内隐特征,还必须拥有“治理”的外在属性,做到“德法相济,情治交融”。只有这样,“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的构建才会获得情感的关照和德法的支持,构建的实效性才会得以保障。

三是情法兼容,以义制利。从经济视角分析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大学生管理过程中诸多利益的共赢博弈,进而实现育人目标的帕累托最优。因而,“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构建必须规范各管理主体的行为,走“情法兼容”的道路,用“情理”实现文化引领,纯正大学生管理价值;用“治理”即“法理”的思维规范利益诉求,约束学生管理行为。通过“情理”与“治理”的有效融通实现“以义制利”的管理目标。只有这样,“情理”兼“治理”范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构建才会在利益的有效制衡中找到立足的空间和存在的意义。

(三)“情理”兼“治理”范式下的“三个转换”

一是“人品”向“人性”的目标转换。旧式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以空洞的“真”、“善”、“美”为标准,注重学生“人品”塑造,没有真正深入“人性”层面来育人,追求的是过于稳定化、统一化、标准化的培养目标,注重“人品”的外在塑造,而不“人性”的唤醒。这种外在强加的“人品”目标,忽视了对学生“人性”的尊重,导致学生管理伦理的“人情味”不足。为此,大学生管理者在育人实践中帮助学生“人品”塑造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性”的尊重。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自觉转换目标,恪守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实现管理的人文价值。大学生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主见、意气风发,他们在诸多矛盾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渴望得到“人性”的尊重,真正拥有管理的主体地位。为此,大学生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实践中应该充分给予大学生“人性”的呵护,尊重他们的价值追求,让每个个体体会到主人翁的尊严。其二,设计转换路线,多元整合资源,推行“人性”化的管理伦理。“情理”兼“治理”范式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要求大学生管理工作者既要有“治理”意识去管理大学生,又要有“情理”品味去关心学生,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主动革除落后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育人方式,推动育人目标中“人品”向“人性”的转换,将学生管理工作建设成充满“人性关怀”的职业。

二是“治身”向“治心”的方式转换。如今的大学期待在“情理”兼“治理”范式的管理伦理规则的指引下培养“明事理”、“有能力”、“肯实干”的新生代人才。实现这个目标,大学生管理工作需从“治身”向“治心”方式的转换。旧式的大学生管理伦理,过分注重“治身”,旨在规范大学生的外部行为,塑造听话的学生。众所周知,仅从外部“治身”是很难达到大学生对管理的认同与支持,育人得从“治心”开始。为此,学生管理者应积极推行工作方式的转换,提高大学生对自身工作的内心认同度。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认识“治心”方式重要性,增强大学生灵魂培育力度。对独生子女的90后进行管理,应该强调师生间真诚交流,用情与情的共鸣来实现心灵沟通,提高管理工作的“组织承诺”性,引导大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自愿地接受各项管理。其二,尝试“用心”管理,推行“情理”伦理,增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神引领度。在“情理”兼“治理”的管理伦理范式下,大学生管理者应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引领,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让学生在较高的精神层面上实现自己美丽心灵的塑造,使其朝着正能量的方向生长。

三是“全能”向“专业”的方向转换。在当今各行各业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向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在长期行政化的阴影笼罩下,学生管理工作者一直扮演者“保姆”角色,看似“负责”,实则缺少“情理”。因此,高校急需理清学生管理职责的边界,实行大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职能从“全能”向“专业”的方向转换。可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明确职能与职责,增强育人“专业”性。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明确大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自觉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专业经历,总结专业经验,增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其二,塑造“专业化”管理团队,推进“情理”兼“治理”范式的管理伦理的运行。人文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管理伦理要求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艺术性的融合“情理”和“治理”的特性,做到治理中有情理、情理中遵循治理,真正通过团队的力量来整合大学生管理力量,又好又快育人,保障大学生管理伦理建设的“情理”属性和“治理”特性。

[1]胡伶.公共治理范式下的地方教育行政职能转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6.

[2]安世遨.对话管理——大学生管理新范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85-86.

[3][4]金绍荣,田再悦.“三力联动、师生协同”的基层学生党建模式构建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2,(6):39.

[5]李月杰.理为情之范,情为理之维——试论冯梦龙的情理观[J].安徽文学,2008,(2):66.

[6]陈怡.教育要研究人性、提升人性——兼谈中国文化中的情理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3):185.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徐治中)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Ethics of Undergraduates with the Paradigm of the Combination of Affect Interaction and Governance

JIN Shaorong,TIAN Zaiyu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

College students’management is completed by the domination unde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emotional、ethical、moral”senses,is management and ethic’s organic“coupling”like state.The way to solve the“ethical problems”during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management is not repeated moralizing and relentless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but the“emotional and reasonable”respect and recogni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at is create a management culture by emotional management,“moisturizing”students‘hearts and beautify students’“state of mind”.However,during the period of post-mass-access higher education,colleges are full of conflicting interests and conflicts,we still need the guidance of“governance”theory to deal with those problems.As a result,college students’management ethics must reach the combine of“emotional”and“governance”,achieve the goal conversion from“character”to“human nature”,mode conversion from“body-management”to“mind-management”,direction conversion from“all-round”to“professional”,highlights the implication of scientific humanism.

paradigm of emotional combined with governance;management ethics;construction of ethics

G640

A

1674-5485(2016)04-0119-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情理’兼治范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伦理研究”(swu1409306)。

金绍荣(1980-),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人力资源研究;田再悦(1977-),男,四川安岳人,西南大学招就处副处长,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情理范式高校学生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致新敏队长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