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转设”民办高校:形势、现状与前景①

2016-10-20 02:43李家新李玲玲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转设母体民办高校

李家新,李玲玲

(1.复旦大学,上海200433;2.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独立学院“转设”民办高校:形势、现状与前景①

李家新1,李玲玲2

(1.复旦大学,上海200433;2.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是独立学院今后发展的可选路径之一。独立学院之所以选择转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近年来国家政策导向对独立学院“依附性”优势的剥离。通过考察目前正式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的35所独立学院,可以发现其总体上处于“平稳式”的发展阶段,通过“行业取向”与“地方取向”两种发展取向的确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特色化”的进一步建立将是转设后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将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办学定位、教育模式、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

独立学院;独立学院转设;民办高校

独立学院产生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发展的初始阶段,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办学形式。在产生之初,独立学院曾因缺乏必要的管控而引起争议;随着教育部诸项政策法规的出台,独立学院的办学与管理日渐规范,但同时也令其不得不考虑今后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可选路径之一。独立学院为何要走向“转设”,其在转设后的发展态势与发展前景如何,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议题。

一、“依附性的剥离”:独立学院面临的转设形势

影响独立学院选择转设的最重要因素无疑是国家的政策导向。回顾独立学院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在整体上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规范的演进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政府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无疑是最有力的影响因素。当前学者对独立学院发展阶段的划分,多数都是以国家政策的出台为主要标志和基本依据的,这也就意味着,政府部门作为唯一的制度供给者,是独立学院发展最直接的“指挥棒”。回顾政府近年来针对独立学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可以发现其最明显的导向便是对独立学院“依附性”的剥离。

独立学院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与最大的优势。通过模糊不清的办学属性与产权关系,利用公办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品牌效应,独立学院在产生初期取得了诸多发展便利,如能够吸引更优质的生源、直接招收本科层次的学生、开设更多的学科专业等。“依附性”优势有效地嫁接了公立高校资源与民营资本,为独立学院的最初发展带来了一段繁荣而混乱的时期。但是,在我国并不成熟的高等教育环境之下,独立学院的这种“依附性”并非人们预期中的“制度创新”,其本质是利用制度的模糊性与无序性,借助公办高校的公共资源进行制度寻租、谋求不平等竞争的手段。这种现象的出现,在1999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起步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客观上顺应了大众化发展的历史潮流。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与发展环境的不断成熟,“依附性”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等种种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200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简称教育部“8号文件”),这是国家针对独立学院发布的首个标志性政策文件。这一文件的出台直指独立学院“依附性”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其主要导向即是削弱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依附关系,规范独立学院的管理与办学。无论是对独立学院民办办学机制的认定,还是在办学管理上“五个独立”(校本部、法人资格、颁发证书、校园、财务核算独立)的基本要求[1],都体现了政府试图促进独立学院“规范化”与“独立化”的政策导向。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与2008年下发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简称教育部“26号令”)更是这种导向的清晰化与详细化,其为独立学院的发展划定了若干基本路径,包括通过考察验收后继续存在、向民办高校转设或合并、回归公办高校,并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限定了5年的过渡期。[2]这一系列政策规章的出台明确体现了政府部门对于独立学院这种办学形式的严格管控和谨慎态度,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已从外延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总体走向与变化趋势。应该说,独立学院存在的制度法理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独立学院需要通过变革传统的管理与办学方式以适应这样的变化,才能实现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独立学院有两种主要形态,即所谓“翻牌”(产权公有,主要由母体高校举办)与“卖牌”(产权非公有,主要由民营资本举办并向母体高校缴纳管理费)。[3]对于后者而言,“依附性”带来的先天优势已随着政策的约束和自身的成熟而逐渐削弱,其能够从母体高校取得的资源红利越来越有限;相反,“依附性”带来的消极影响却在逐渐加深和显现。例如,要向母体高校缴纳不菲的管理费(通常为学费收入的10%-30%,甚至更高)[4];在产权、管理、办学等诸多方面也会受到母体高校的制约和掣肘等。鉴于以“卖牌”形态存在的独立学院通常具有较为独立、强势的社会资本作为主要举办者,在产权、管理等方面能够相对容易地与母体学校划清界限,转设为独立的民办高校无疑是其最佳的发展选项之一。

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成功转设的35家高校过去绝大多数都属于以“卖牌”形态的独立学院。对于以这种形态的独立学院来说,转设为独立的普通民办高校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如果不选择转设,就必须要面对先天优势的不断丧失、办学资金与资源的日渐短缺[5]、与母体高校的关系协调、发展路径的延续与变革等重要问题。如果国家政策导向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环境不发生短期内的重大变化,独立学院的“依附性”还将进一步剥离,“依附”与“独立”的矛盾也将进一步加深,要求其转型或变革的总体态势也将随之进一步显著。

二、“平稳式的成长”:转设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

自2008年教育部“26号令”颁布以来,全国共有35所独立学院正式转设为独立的普通民办高校,约占总数的10%。总体说来,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从地域分布上来说,转设成功的独立学院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辽宁、黑龙江、吉林)和中部地区(湖北、河南)(见图1)。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这些省份中“卖牌”类的独立学院数量较多,对母体学校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具有较强的转设需求;其次,这些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托民办机制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累积了一定的办学资源和办学基础,能够相对容易地达到国家规定的转设要求;再次,这些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相对不发达,强势的民办高校较少,生源也较为丰富,转设后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最后,这些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政府行政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较大,在政策、制度等方面为这些学校给予了一定支持和照顾,使其转设过程相对容易。

图1 转设高校所在省份

第二,从学校类型来看,转设成功的高校主要为综合类、理工(农)类和财经(商科)类(见图2)。因为办学历史的原因,独立学院的类型大多与母体学校相同或类似,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院校中有8所学校与母体学校的类型明显不同,如哈尔滨广厦学院为工科类高校,而其原母体学校哈尔滨商业大学为财经类;四川传媒学院为艺术类高校,而其原母体学校成都理工大学为理工类。还有一些高校虽然类型与母体高校相似,但也能看出一些明显的区别,如辽宁何氏医学院以眼科医学为特色,其他医学专业大都围绕着眼科医学开展,但其母体高校沈阳医学院并没有这一特点。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已经在转设前后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特色,并不是母体学校的简单照搬或纯粹附庸。

图2 转设高校的学校类型

第三,从高校开设的学科专业来看,多数集中于文学、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和艺术学五大领域,以应用型、技术型、特色型专业为主(见图3)。转设高校开设的学科专业类型主要受社会需求与供给量、开设的难易程度、原母体学校的学科专业三个因素制约。通过依托原母体学校的优质办学资源,这些高校多数选择开设难度较低且社会需求量相对稳定的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类专业;而社会需求量大但供给量相对较小的特色工学、艺术学类专业也得到了这些学校的青睐。理学、医学类因学科专业建设相对困难而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学校的重视,没有一所学校选择开办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小的哲学、历史学等学科专业。

图3 转设后开设各学科专业的高校数量

那么,这些转设成功的高校发展态势如何?有人认为,转设为独立的普通民办高校将会对独立学院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失去了母体高校的品牌效应和办学资源,独立学院将在招生、办学等方面遭遇重大的打击,甚至陷入迷惘与徘徊的发展困局。事实果真如此吗?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在短期内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但总体上看,转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是关键性、决定性的。首先,选择转设的基本上都是先前以“卖牌”形态存在的独立学院,其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较低,有些甚至只是挂了母体高校的“招牌”,本身即是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在办学方向的把握、办学基础的积累方面已经相对成熟,转设后并不会完全陷入迷惘徘徊的发展状态。其次,转设后独立学院面临的多数问题,如社会认可度、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在其主要竞争对手身上也同样存在,是大部分民办高校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面临的共性、普遍问题,随着独立学院“依附性”优势的逐渐剥离,其相对影响也许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强烈。最后,转设后的独立学院虽然在产权、办学、管理等方面与母体学校划清了界限,但仍与后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依然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接受援助等方式部分地弥补转设所带来的损失。

尽管目前独立学院转设的时间还比较短,还难以对其发展态势下定论,但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基本上处于平稳发展的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地出现人们预期中的办学危机。笔者认为,转设后的高校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发展取向:

第一种可以称其为“行业取向”,这类院校的特征是在转设之前就已经具有了与母体学校相区别的鲜明特色,以举办者的行业背景或自身原有的特色学科专业为依托,为相关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类院校受民营投资主体的直接影响较深,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举办者的行业优势。例如,原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转设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后,结合其举办者东软集团的产业优势,开设了一大批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电子工程等为主体的信息、IT类专业,将学校类型明确定位为“IT应用型大学”。[6]

第二种可以称其为“地方取向”,这类院校的特征是在转设前对母体高校的承袭较多,在学科专业等方面具有相对扎实稳健的基础,通过充分响应社会需求,着力打造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密切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的联系,为地方经济的社会发展服务。这类院校受母体高校影响较深,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尽量利用原有的办学基础和办学优势,在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积极互动中摸索与实践,寻找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例如,原江南大学太湖学院转设为无锡太湖学院后,积极接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举办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物联网、通信工程、自动化、软件外包等新兴专业,通过对传统专业的发展和改造,实现了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优质对接。[7]

总体看来,这两种办学取向基本上都是富有成效的,转设后的独立学院总体上处于积极平稳的发展阶段。从校友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可以看到,有11所转设为普通民办高校的独立学院进入了排行榜的前五十,35所高校全部进入了排行榜的百强(除独立学院外,全国共有400余所普通民办高校),其平均位次约为58名。尽管排行榜对高校办学实际的解释力有限,但其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转设后的独立学院目前正处于“保泰持盈”的良好发展局面,在整体上居于民办高校“领头羊”的位置。

三、“特色化的建立”:转设独立学院的发展前景

总体说来,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具有较高的发展基点。利用“依附性”优势,多数独立学院在长期与母体高校的互动合作中取得了其他民办高校难以企及的办学资源,并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办学经验,这些都为转设后独立学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依附性”的剥离,独立学院需要尽快将自身的传统优势逐步转化为办学特色,在未来激烈的高校竞争中取得主动。具体而言,转设后独立学院的“特色化”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依附”到“独立”:办学定位的特色化

办学定位体现了高校对自身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的预期。可以看到,转设前的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办学定位上多少都会受到限制与掣肘,具有一定的因袭性与保守性。对于转设后的独立学院而言,其首要任务便是走出母体高校的“荫蔽”,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实现办学定位的特色化。

对于在转设前已经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在办学实践上对母体高校依附性较低、与民营举办者关系密切,在特定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独立学院来说,可以继续凸显自身“行业取向”的办学定位,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并以此为中心,发展一批与之相关的基础性、支持性学科专业,着力为特定行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服务。对于在转设前与母体高校形态类似,具有较好办学基础但有待进一步挖掘特色的独立学院来说,可以积极拓展“地方取向”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自身在办学基础上的传统优势,逐步契合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所在区域建立良性的产学研互动关系。总而言之,在转设后及时把握发展契机,密切与“行业”、“地方”、“产业”的关系,将有助于高校渡过转设之初的适应阶段,最终实现从“依附”到“独立”的办学定位转型。

(二)从“模仿”到“创新”:教育模式的特色化

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的首要任务与核心工作,教育模式的特色化对于转设后的独立学院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一般的普通民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方面是具有明显优势的,即便是在转设之后,其师资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原母体高校的兼职教师或退休教师,也仍然可以通过合作与互助等方式获取母体高校的部分资源。但是,由于长期受母体高校的影响与熏染,其在育人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对母体高校的简单模仿,甚至直接照搬的现象。独立学院的转设意味着自身办学定位的变化,而办学定位的变化势必要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因此,转设后的独立学院需要在利用师资、资源相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教育理念,建立适应自身办学定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模式的特色化。

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应将其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特定行业、特定产业的中高端技术型人才,与包括母体高校在内的公办高校形成人才培养层次、类型的差异。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校需要在办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摸索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对原有的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应用性改造,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和发展与地方的互动和产学研合作,建设与完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最终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教育模式转型。

(三)从“保守”到“灵活”:管理体制的特色化

良好的管理体制是实现高校办学定位与教育模式特色化的基础和保障。在转设之前,独立学院的管理常常受到母体高校的干预与制约,其内部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常常趋向于传统公办高校保守、封闭的管理模式。可以看到,这种缺乏独立性与灵活性的管理模式与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办学与经营是存在拮抗与矛盾的,不利于自身适时调整办学思路和发展策略,难以对转设后面临的新问题做出及时反应。因此,独立学院需要以转设为契机,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对传统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改造与变革,实现管理体制的特色化。

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将获得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其管理体制的特色化将主要体现在其“灵活性”上,即进一步走出母体高校相对保守的管理模式,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进一步面向市场和办学实际,根据市场运行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自身发展需要及时调整管理决策,提升内部治理的有效性和权变性,以科学、务实、灵活的态度处理诸项事务。利用自身良好的办学基础,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可以积极探索适宜民办大学发展实际的高校董事会与监事会制度、院长负责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教代会和学代会制度等,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完善大学治理、健全民主决策,最终实现从“保守”到“灵活”的管理体制转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001/200507/ 10310.html.2003-04-23/2014-01-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0802/xxgk_63231.html. 2008-02-22/2014-01-20.

[3]邹婕.家族化独立学院转制中的挑战与因应[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6):5-9.

[4]罗昆,李道先.独立学院转设政策的利益博弈及其治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1,(4):58-60.

[5]张忠家,汪发元.独立学院向民办高校转变的危机及防范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2,(3):50-53.

[6]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学校简介[EB/OL].http:// www.neusoft.edu.cn/intro/2007/1113/article_22.html. 2007-11-13/2014-01-20.

[7]金秋萍.独立学院转设的实践与思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22-24.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于翔)

A Research on“Transformation”from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Private Universities:the Situation,Status and Prospects

LI Jiaxin1,LI Lingling2
(1.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2.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

Transforming to ordinary private universities is one of the optional path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in the future.The choices of transformation largely due to the deprivation of“dependent”advantages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from national policy guidance.By examining the 35 independent colleges which officially transform to ordinary private universities,it can be found that they are in the status of“stable”development.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s of“industry-oriented”or“local-oriented”development modes,they have already formed certain characteristics.The further establishments of“characteristics”will be an important trend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which are already transformed in the future.The trend will b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chool orientation,educational modes,and management systems of universities.

independent college;transform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private university

G648.7

A

1674-5485(2016)04-0048-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创造性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文化研究”(14JJ0880002)。

李家新(1986-),男,青海西宁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两岸协创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两岸研究;李玲玲(1986-),女,福建泉州人,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研究。

猜你喜欢
转设母体民办高校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蒲公英
基于SWOT模型的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招生工作策略探究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母体并发症处理分析
三种稠环硝胺化合物的爆炸性能估算及其硝化母体化合物的合成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