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学习应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那么,如何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中学数学的教学实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解决数学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兴趣,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可这样做: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如我们中国民间的剪纸,京剧脸谱,天安门城楼等等。然后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取得很好的效果。
2.运用实物(图片)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镶嵌这一课时,通过大量图片演示一些用瓷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以及平面图案,让学生产生兴趣,并直观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我就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让学生分好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去实践,最后归纳、小结。要求以数学图形的形式表达,并要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说明。学生想到的方案五花八门,在成功与失败中拓宽了视野。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例如,在教学圆中的关系定理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圆心角相等,则弦相等,弧也相等这一性质,通过多媒体演示两个扇形旋转后重合,让学生加深了印象。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指纹”、“国家与国旗”“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等,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踊跃发言。
这样创造开放式教学情景,收到了很好效果。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孩子更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这也不正好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六大解放”吗?不仅解放了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和腿,而且使学生从长期的“捆绑教育”中解放出来,为学生走出实践锻炼,让教育更加开放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1.让孩子经历“做”的过程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体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课前让学生探究“两正数相加,两负数相加,一正数与一负数相加怎样进行运算”?提示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归纳总结。课堂交流中,有的学生由班内量化考评加减分的实例得出;有的由打扑克5、10、 K加减分得出:有的由欠债与还债得出;还有的自称为互补法,并举例:(-7)+(+2)=?,把-7分成-2和-5,让-2与+2互相抵消,结果为-5;而(+7)+(-2)则把+7分成+2和+5,互补后结果为+5。由此得出:结果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象这样学生面对新知识,主动寻找实际背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要比按课本顺序,由教师提问学生解答,更能培养学生独立发现规律的能力。
2. 让孩子学会“做”中解决问题
孩子的天性是爱活动,好奇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而思维往往离不开实物的支撑,动手“做”能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时,有些学生根据小学学过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因为(-2)+(-2)+(-2)=-6,所以(-2)×3=-6。这说明学生具备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知识的能力。研究有理数除法时,还有的学生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去研究,有两种转换方法,一种根据:乘法是除法的逆运算:因为(-2)×(-3)=+6,所以(+6)÷(-2) =-3;另一种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我认为发挥学生主体,不等于“满堂问”,学生的参与应当是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对于那些不能独立探究的学生再通过合作交流、教师启发得出结论。教师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程度的挖掘学生潜力。教师要考虑应怎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怎样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得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深化了素质教育。
三、互帮互学,用爱温暖后进生
转化后进生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我们要用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坚持: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用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2.热情鼓励,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
我们要善于从后进生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发现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作为教育转化他们的突破口。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我对后进生的处理方式: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进步就给予赞许;品德上做点好事就进行表扬,让后进生品尝到受赞许、表扬的欢乐,不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被冷落被“遗忘”的对象。另外,我努力做到“五多”:多个别谈话;多沟通家长;多表扬鼓励;多正面疏导;多指明方向。在赢得了后进生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之后,转化工作就容易多了。
3.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
后进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后进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我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同学与后进生同桌,提醒、督促后进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2)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朗读、讲故事比赛,知识竞赛,硬笔字比赛和游戏抢答等,使后进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 (4)争当 “文明学生”和“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的活动,在班中发扬了正气,抑制了歪风,形成一个比先进、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班风。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克服了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陶行知说:“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生活教育就是“向着创造生活前进”的教育,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灵活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