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林
(湖北工程学院办公室,湖北孝感432100)
教师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态度的调查与分析
张振林
(湖北工程学院办公室,湖北孝感432100)
教师是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不同学科专业教师总体上支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但存在差异;在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过程中,存在促进教师个人职业发展、适应应用型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和职称评价方式等问题;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将有助于新建本科高校转型。为此,政府应该重视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学校应该注重调研,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激发内生动力,三者结合将有助于教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从而促进新建本科高校顺利转型发展。
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双师双能型”教师
当前,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层面上,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实践层面上,各省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以湖北为例,23所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正在试点部分院系或专业(集群)转型和整体转型。理论研究层面上,学界深入论述了转型发展的内涵、必要性、可行性,并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内部治理等方面探索了实施路径,对政府如何引导、保障转型提出了建议。
在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大家都认识到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对于作为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的主角,教师如何想,如何看,如何做,关注较少。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指出:“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教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1]张应强教授追问:“新建本科高校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花费巨资创造条件引进了众多学术型教师,并对专科时期的教师普遍进行了学历提升。在实现院校整体转型中,我们对之是全部撤销还是进行应用型改造?如果全部撤销,如何消化和安置这批教师?会不会在教师队伍中形成巨大震动,进而引起教师队伍流失甚至学校的稳定?”[2]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为此,研究者在2016年3-5月间,采取自制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一所新建本科高校教师对转型发展,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顾虑、困惑和政策、路径期待进行调查,以期为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在湖北E学院展开,该校是湖北省省属公立高校,管理体制上省市共建,以省为主。该校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5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即将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属于新建本科高校。2014年该校成为湖北省高校部分院系或专业(集群)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5年成为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该校现有专任教师103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10人,获博士及硕士学位教师823人。目前开设60个本科专业,涉及十大学科门类,为研究方便,本研究将教师所在学科专业划分为传统的文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涉及29个专业)、理科(涵盖理学、农学、医学3个学科门类,涉及10个专业)、工科(工学,涉及21个专业)三大部分。
2.问卷调查的方法与对象
研究者参照文献研究结果,根据日常工作了解的情况,结合被调研学校的实际,编制了教师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态度、顾虑及期待的调查问卷。共分4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态度、对转型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顾虑、对转型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政策期待。在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态度上,又设计若干个小问题,进一步追问持教师对持支持、反对或无所谓三种态度的原因。
调查者在湖北E学院文科、理科、工科教师中各发放问卷60份,共计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5份,有效问卷占总调查问卷的98%。调查对象中涉及文科教师58人,理科教师57人,工科教师60人,其中博士26人,硕士(不区分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教师)117人,本科及以下32人;教授15人,副教授32人,讲师100人,助教及其他28人;35岁及以下教师97人,35至50岁教师62人,50岁以上16人。
3.访谈的方法与对象
为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性,继续深入了解被调查对象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态度、顾虑及期望,研究者自制访谈提纲,对13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其中文科教师5人,理科教师4人,工科教师4人;博士5人,硕士7人,本科及以下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及其他3人;35岁及以下6人,36至50岁5人,50岁以上2人。
1.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在对待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上存在学科差异
(1)大部分教师支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理科工科教师支持度更高。
表1 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态度
从表1可以看出,超过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都支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科教师支持度最高,其次是理科和文科。这一结果说明,国家政策、学校定位要求、舆论宣传及理论研究对教师支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作用较大,大部分教师做好了转型发展的心理准备。
(2)文科理科教师支持转型更多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而工科教师则回到转型发展的本源,内在动力更足。
表2 不同学科专业教师支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原因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文科教师支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更多是基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并认为能够从中享受国家政策的红利。通过访谈得知,该校文科类学科专业实力较强,部分教师还兼任省内其他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获取硕士学位授权对他们学术职业发展大有裨益。理科教师亦持相近观点,而工科教师则不然,支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原因更多的体现为满足社会、学生和家长的期待。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他们认为,工科毕业学生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土建类一位受访者说,该专业正在实施“三证融合,梯级提升”(即毕业证、学位证→岗位资格证→执业注册师证,毕业生→技术骨干→负责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因而,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应然”。
(3)不同学科教师对转型发展存在的困难认识较为清醒,担忧较为一致。
表3 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反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原因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文理科教师反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难以推进,应用型教育难以开展。通过访谈进一步得知,他们担忧,学校一旦转型,会不会变成高职版本科,矮化学校层次,降低学校声誉,影响生源质量,进而影响学校发展。工科教师持反对态度原因,占比例最多的是学校现有办学资源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访谈得知,工科专业,如土木工程、建筑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对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工科训练中心等方面需求更高,硬件要求高,资金投入大,而对于新建本科高校而言,因为基础差,经费有限,更是困难重重,他们同意工科的转型发展是必然的,但政府应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如一位受访者说,如果国家财政拨款体系还是向学术型、研究型倾斜,有几所学校能真心实意的转?能够真正的转?
(4)职业理想和对学校定位的认识影响教师对转型发展的认识。
表4 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对转型发展持无所谓态度原因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文科教师更趋向于坚持学术理想,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学科属性及中国传统文化“著书立说”的影响,文科教师对学术的认同度较高,更认同学术研究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工科、理科教师对转型发展持无所谓态度主要认为没必要标明自己转型。通过访谈得知,部分理工科教师认为该校定位原本就是应用型,培养的是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既然已经定位为应用型,就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关键是将应用型做实做强。
2.不同学历、职称和年龄的教师对成为“双师双能型”态度上存在差异
(1)低学历教师在心理上更认同成为“双师双能型”,高学历者则相反,但他们都认为要改革教学及职称评价方式。
表5 不同学历教师对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观点的差异
从表5可以看出,如果一所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求部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最大的顾虑在于会影响其个人学术职业的发展,通过深入访谈5名博士、7名硕士,他们认为(尤其是博士):攻读博士学位,接受更高要求的学术训练,已经为其学术职业生涯作好了心理准备;选择到大学当老师,也缘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自己已经或规划拿到国家“两金”课题或省部级,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势必会牵扯自己的精力,使学术职业发展受到损害,长此以往会与此博士同学拉开差距,进而影响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与有关研究一致。[3]另外,各个学历层次的教师都认为学校转型发展,对教师而言,应该改革教学和职称评价方式。通过访谈了解到,尽管他们不知道转型过程中应该如何评价教育评价和职称评价方式,但普遍感觉(占比分别为85%、85%、84%)不应该用现有的学术化倾向下的教学评价方式和职称评聘方式。这一点应该引起决策者的注意,因为,“大学行政化、考核聘期学术职业化成为影响教师工资的三股结构化力量”[4]。
(2)教师职称越高对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意愿越低。
表6 不同职称教师对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顾虑的差异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职称教师对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在适应应用型教学,改革教学职称评价方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研究者的预期一致。教授群体和职称较低者认为,转型对其个人职业发展及社会地位影响不大,可能原因,教授已经是教授,低职称者将适应高校功能的变迁,在外界的帮助下重新定位,实现自我发展。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副教授和讲师群体对转型发展的担忧主要是基于个人(学术)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的降低,可能的原因是,教师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层次差异,会导致教师的价值追求、利益需求、自身动力存在差异。处于职业发展中期的教师,在教学和学术上已有一定的基础,也有相应的地位,转型有可能将打破现有的平衡状态,进入不同的发展轨道,这需要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拓展新视野,从复杂人、社会人的人性假设来说,这部分教师态度不积极甚至抵制是必然的。
(3)大部分教师认为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并认同现有的路径。
表7 教师队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路径期待
从表7可以看出,被调查教师比较认同上述扩大“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途径。通过访谈得知,部分教师认为,予以时间、待遇上的保障,建立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双师双能力型”教师待遇,将有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还显示,理工科教师对于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和职业资格培训计划,以及在加强校企合作,协同科研攻关中提升能力,比较赞同。这与目前通行做法较一致。正如潘懋元先生所言:“既要有高学历、高学位的教师,也要有‘双师型’、让有实际经验的教师进入应用型大学来。‘双师型’、重视实训、建立实训基地等许多经验,我觉得还是可以借鉴的。”[5]
1.重视教师个体化差异
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一是在转型发展态度上,不同学科专业教师总体上支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但存在差异。文科、理科教师更多的是从国家政策的引导,享受国家政策的红利的角度支持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而工科教师则持为满足社会、学生和家长的期待的观念支持转型发展,由此可见,他们内生动力上存在差异。在担心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能否顺利实现问题上,文理科教师担忧学校现有的办学资源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难以推进,应用型教育难以开展,影响招生与就业,进而影响学校发展、自己的待遇。工科教师则主要认为现有办学资源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二是不同学历、职称和年龄的教师对提升自己工程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上的顾虑不同,博士硕士学位教师认为,转型会影响他们个人学术职业的发展;副教授和讲师群体教师认为,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会让他们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教授则对此不够热情;3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认为转型会对他们造成更大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压力,但他们也做好了相应的心理准备。三是尽管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对成长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路径期待存在一定差异,但他们都赞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工程实践能力。“迄今中外教育改革实践反反复复表明,改革的社会基础越是广泛、越是坚实,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代价也就越小。”[6]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多大程度上赞同转型及转型对其的新要求,在于是否有足够的教师参与转型发展的潮流中,在于广大教师通过努力能否从改革中受益。因此,决策者应该考虑到教师的学科背景、学历、职称、年龄的差异,基于教师个体差异,确定教师的培养需求,选择适宜项目,形成可供选择的路径方案,抉择出最优培养路径。
2.政府应该重视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
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国家层面上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细化促进政策,如此,才能保障目标的实现,提升高度教育质量。可以考虑:一是改变人才观念和职称评价方式。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重学术、重理论,轻实用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阻遏了新建本科高校及其教师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因此,要通过政策制度和各种宣传途径及倡导,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术、重视应用、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否则,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政府、企业和社会,考生及家长不认同,甚至抵制和歧视,转型发展高校可能面临招不来学生的尴尬和风险。二是改革职称评价方式。在调研和访谈中,教师们关注职称评价方式,因此,可以按照教师的工作情况划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评审条件各有侧重,鼓励教师多样化发展,在政策上,对转型发展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三是在硕士和博士层面加大专业学位培养力度。尽管当前我国高校开始重视专业性硕士培养力度,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发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而在美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除了传统的学术型博士外,还有56种专业博士学位,10种第一职业学位。英国情况也是如此,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方向来培养。因此,可以借鉴其经验,改变较多培养学术型博士硕士的现状,加大专业硕士培养力度,建立专业博士培养体系,在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同时,将一部分博士吸引和充实到新建本科高校教师队伍中,以改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提高新进教师的工程技术和应用教学能力。
3.学校应该注重调研,采取针对性措施
高校是转型发展的主体,主要把握好关键要素和核心内容。转型发展高校要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引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作为“牛鼻子”,紧紧抓在手上,制订配套的扶持政策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一是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在相关科研院所、工程单位、企业设立教师工程实践基地,重点选派工程应用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为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挂职锻炼或工程实践,强化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使其在实践中获取新信息、了解新需求、把握新方向,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实施工程实践能力培训工程。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合理制订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途径,围绕学校实践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水平。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国家各类专业执业资格和行业特许资格培训,获取相应的资格证书。四是加大引进有行业背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力度。五是实施校企合作计划。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应用技术课题研究,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工程单位、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骨干或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兼职任教,充实“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开展交流与合作。
4.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激发内生动力
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学历层次较高、文化素养较好,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质量、价值观念与职业规划等往往有更高的追求。[7]新建本科高校教师转型成长为“双师双能型”教师过程中,教师的追求、动机与行为关键,如果教师个人转型发展并不那么令人满意,教师的个人就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型也只能是停留在文件里、口头上。为此建议: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证调研,对当前教师关注的应用型教育的内涵,学术型教育、应用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异同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教育发展方向、改革目标、实现路径等开展扎实的研究和实践,以打消新建本科高校教师的顾虑,如转型会不会是导致学校声誉的降低,自身发展空间受限,待遇降低等,使其坚定参与到转型发展,成长为“双师双能型”教师。二是鼓励教师学会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没有结构反思的经验往往是狭隘的经验,或者变成了肤浅的知识。当前,社会在期待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解决学生毕业就业难等问题,应该引导教师面对这一呼声,把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当前教育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或给予肯定、支持及强化,或给予否定、反观与修正,实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的融合,提高问题意识,使教师自身真正意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自觉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转型发展主体的新建本科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态度,教师对转型发展及其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看法的个体化差异,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让教师成为这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人公。
[1]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7.
[2]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
[3]蒋承.博士生学术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动态视角[J].北京大学教学评论,2011(7):53.
[4]于海琴,敬鹏飞,等.是什么让高校教师产生工作疏离感——基于5所大学优势学科实验室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6(1):58.
[5]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1.
[6]吴康宁.谁支持改革——兼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6):1-5.
[7]胡小桃.从高校教师发展状况看我国教师考评制度存在的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95-97.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of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ZHANG Zhen-lin
(Office of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ogan,Huibei432100,China)
Teachers are the key elemen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ly-built universities.Surveys and interviews show the following:teachers with different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though supporting the transformation in general,tend to have mild disagreements;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teachers with dual talents or double certificates,issues like personal development,teaching approaches for applied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valuation system in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the adoption of multiple measures in improving the teacher’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will no doubt facilit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ly-built universities.Therefore,the government should lean more on the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big picture;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emphasis on surveying and thus apply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teachers should keep their notions up to speed and therefore generate endogenous power.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three aspects will help improve the teacher’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so as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newly-built universities.
Newly-built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Teachers with Dual Talents or Double Certificates
G640
A
2096-0239(2016)04-0109-07
(责编:郎禹责编:明茂修)
2016-06-22
湖北工程学院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开发项目“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理念、困境与突围”,项目编号:HGFGZX2016K05。
张振林(1979-),男,湖北黄冈人,湖北工程学院办公室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