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梦柃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融X X为一体”构式的结构特征、表达功能及演化成因研究
金梦柃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构式“融X为一体”为兼语结构,虚化的文言动词“为”与“一体”组成的类固定短语“为一体”通常可以表示“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其搭配对象可统分为单词型单项式、短语型单项式、语素型多项式、单词型多项式以及短语型多项式。该构式由“融为一体”受语义重心转移的影响发展而来,经历了固化的两个阶段,在经济原则、适用原则的推动下实现构式化,但在固化程度上略有不足。该构式的构式义为“融合进入构式的所有成分,使其发生交互作用的融合反应,形成一个全新的整体,以实现某种效果”,可简称“融合义”。在语义表达上和“集X于一身”存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内外性质上的表达差异。
“:融X为一体”;构式;压制;固化
融合类构式是“融X为一体”一类构式的总称,具体而言,“融X为一体”是融合类构式的典型形式,其他形式还有“熔X为一体”、“混X为一体”、“化X为一体”、“合X为一体”等,这些都是融合类构式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变式,如“把X融为一体”、“将X混为一体”、“使X化为一体”等。
融合类构式凭借其融合性特点,在汉语中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但研究成果寥寥,仅芜崧将其近义式“集X于一身(体)”作为固定格式研究,认为其“具有定位性、集优性、概括性、自主性、比拟性等表义特征,是‘意象图式’投射于语言的产物”[1]35-38。本文以融合类构式的典型形式“融X为一体”为研究对象,以语法化、主观化和认知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对汉语构式的整合功能、演化过程、构式压制及语义认知做出深入讨论,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结构形式与分布情况、搭配对象的类型特征、构式来源与演化过程,最后在解析“融X为一体”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比较其与“集X于一身”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内外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成因。
本文语料主要取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网及其所转载的其他网络和报刊。所有例句均标明出处,少数长句略有删节。
(一)构式的句法结构
构式“融X为一体”由固定成分和可替换成分组成,固定成分为核心动词“融”、粘着动词“为”以及宾语“一体”,可替换成分则是搭配对象“X”。从句法结构上看,“融X为一体”构成的是兼语结构,但由于“为”的不断虚化,使其存在向述补结构发展的趋势。
“为”字属于文言动词,在古代汉语中用频极高,在阳平音下,仅《汉语大字典》就有24条义项或用法。语言学界也不乏对“为”的研究,刘宋川就将古代汉语中“为”的意义归纳为两个系列:“一个系列是表示基本意义‘做’,以及随文而指,表示与做相关的各种具体行为(如制作、建造、处理、安排、设置、举行、施加、担任等);二是“由‘做’虚化而来,表示变成、成为、作为、看做、算作、算是等抽象意义”。[2]80-86蒋宗许在句法功能上将“为”看做某种词缀,因其常与实意动词配合连用构成“为+V”结构,且“识别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上下语境的分析”。[3]132肖小平则将蒋宗许所论述的“实词素”进一步分析为代动词。[4]84-90
“融X为一体”构式中的“为”表“变成、成为”之义①,语义上具有抽象性,句法上虽不可省去,但也很难离开核心动词单独使用。例如:
(1)该刊融经济与文化为一体,面向专家、学者、作者、记者和中外企业家。(《人民日报》,1993年4月)
(1’)该刊经济与文化为一体,面向专家、学者、作者、记者和中外企业家。
(1”)该刊融经济与文化一体,面向专家、学者、作者、记者和中外企业家。
一方面,“融”是构式的核心动词,意义较实,是构式的语义重心;“为”则是需依靠核心动词才能发挥自身句法意义的粘着动词②,位置固定,意义较虚,使得“为一体”成为具有后缀性质的类固定短语,且通常可以表示“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如将例(1)中的动词“融”省去,可得到例(1’)的表达,显然,在没有前动词的情况下,“为”很难独自担负动词功能③。这是因为“为”作为构式中的第二个动词,其辅助性质往往会导致句法功能的弱化,对其前动词的依附性增强。另一方面,“为”作为一个虚化的文言动词,仍持有动词的性质,在构式中起到结构上的连接功能,把前项的核心动词与后项的结果宾语连接在一起,故一般不可省略,否则会导致句法上的不完整,如例(1”)。从语义角度看,“为”实际引出的是在核心动词“融”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即“为一体”是对“融”行为结果的补充说明,起到补语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将构式中“为”定性为表“成为”义的粘着动词,自身没有单独做谓语的能力,必须与其他动词组合才能充当谓语。与此同时,受“为”字虚化的影响,“为一体”开始走向补语,“融”与“为一体”虽仍是兼语结构,却存在着向述补结构发展的趋势。
(二)构式的基本分布
构式“融X为一体”可以在单句或复句中作句法成分,由于该构式的语义重心在动词“融”,其性质以动词性为主,具有典型动词的一般分布特点,可做谓语和定语,有时可做状语,但一般不能做主语、宾语。
充当谓语是构式“融X为一体”的基本分布特点。例如:
(2)该书融南北二宗理论和丹法为一体,并在很多方面作了比前人更系统更精细的论述,是元代最重要的一部内丹书。(卿希泰《中国道教》,1994年)
该构式充当定语的分布特征也较为显著。例如:
(3)珠峰自然保护区是1998年1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个融保护与发展当地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8万平方米,7万多人口。(《报刊精选》,1994年1月)
此外,该构式还可作状补语,但有效语料甚少,且在表达上仍有不足。例如:
(4)这些作品史料翔实,内容厚重,治学严谨,锐意创新,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地反映了作品主人公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世界、人格力量和爱国情怀,以及为国为民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突出成就。(《人民日报》,2000年)
该例中的“融历史与现实为一体”作“反映”的状语,以说明作品实现表达的方法途径。但由于构式中“融”的动词性过强,使得该句在语感上不尽如人意。说明“融X为一体”作状语不够成熟,加之其几乎不能充当补语或主宾语,因此在构式化程度上有所不足。核心动词的过于强势、使用频率的欠缺是其主要原因。
构式“融X为一体”的协同共现,主要表现为与同类构式的连用、与近义构式的连用以及构式进入把字格式后的变化使用。
首先,“融X为一体”可以与融合类构式的其他形式一起使用。例如:
(5)他的画融古今为一体,化中外于一炉。(《报刊精选》,1994年4月)
其次,“融X为一体”可以与近义构式“集X于一身”配合使用。例如:
(6)这次活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融民族风俗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绮丽的民族画卷。(《人民日报》,1993年9月)
有时,“融X为一体”还可以进入把字结构,通过把字结构把构式配合在内使用。例如:
(7)心理语言学要发展成为一门既能把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融为一体又有别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的独立的新学科。(CCL北京大学语料库)
除了与同类连用分布外,构式“融X为一体”还可以与副词、附缀配合共现。比如表示全部的副词“都”。例如:
(8)韩国的音乐融东西方音乐为一体,各种类型都具备,由于发达的演艺经纪和娱乐事业,其市场体系较为完备,1998年5月,HOT的专辑在中国一炮走红以来LON、NRG、安在旭、BabyVoX等韩国一些歌手陆续在中国举行了演唱会。(新华社新闻报道,2004年7月)
在语料搜集中发现,核心动词“融”常被近义动词替换使用,以“V+X+为一体”的形式出现,如“熔X为一体”、“混X为一体”、“化X为一体”、“合X为一体”等。由于这些动词多具融合之义,故统称为融合义构式。
(一)“X”的结构分类
“融X为一体”构式的搭配对象构成相对简单,形式较为统一。首先,我们综合两个角度,对“X”的结构形式进行分类。从成分数量角度看,若将一个单词、短语视为一项(n),则可根据构成“X”的成分项数,将其分为单项式(n=1)和多项式(n≥2)两类。再从这些“项”的结构单位角度看,则可分为语素型、单词型和短语型。综合以上两个角度,搭配对象“X”可统分为五类:单词型单项式、短语型单项式、语素型多项式、单词型多项式以及短语型多项式。
单词型单项式多为双音节词。例如:
(9)应文化部邀请,阿塞拜疆国家歌舞团将于6月14日晚在北京海淀剧院演出一场融歌舞为一体的民间歌舞晚会。(《人民日报》,1996年4月)
短语型单项式多为多项式偏正短语,包括定语多项和中心语多项。例如:
(10)克伦斯先生产生了举办一个融古代和现代艺术为一体的大型中国艺术展览的想法,并在一次见到钱其琛副总理的时候提了出来,得到了支持。(《人民日报》,1998年)
(11)“五步法”则融政府行为与服务为一体:宣传鼓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扩股认股,建立章程。(《人民日报》,1994年第1季度)
(12)心中心法看是密宗,但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融三宗为一体的大法。(《佛法修正心要》,2011年)
(13)珠峰自然保护区是1988年1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一个融保护与发展当地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报刊精选》1994年1月)
语素型多项式多由两至四个语素构成。例如:
(14)如今这里良田环绕,楼房林立,林荫夹道,鲜花争艳,变成了一座融农工商为一体的年轻美丽的城市。(《人民日报》,1998年)
单词型多项式和短语型多项式基本都为两个单词、短语构成的联合短语,其间多由“与、和、同”等连词连接,用频最高,是搭配对象中的典型形式。例如:
(15)综观全剧,主创者融传奇与纪实为一体的尝试并不成功,只缘缺乏对历史与生活的本质把握和独运匠心的艺术处理。(《人民日报》,1996年4月)
摘 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用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益的方式之一。信息技术具有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创新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致力研究的课题。
(16)今天,京九铁路从井冈山下蜿蜒而过,融英雄业绩与壮丽河山为一体的井冈山,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人民日报》,1996年7月)
以上八例基本涵盖了所有可以进入构式的“X”的形式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将基于此,进一步探索“X”的语义特点。
(二)“X”的语义特征
根据内部构成成分的语义特征,我们又将“X”分为聚合类和组合类两类。一般情况下,中心语唯一的“X”属于聚合类,往往表示一个相对抽象的上位概念,进入构式后表示各种相关事物的聚合。例如:
(17)新成立的西安劳动中心市场将改变过去分散管理与服务的格局,通过现场办公,融多种服务职能为一体,实行“一条龙”服务。(《人民日报》,1993年12月)
而具有多个中心语的“X”则属于组合类,表示同一语义场事物的融合,多为几个相对具体的下位概念,如上例(9)至(16)中,除例(10)、(12)外其余均为组合类“X”。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短语型单项式属于聚合类“X”,而其中的中心语多项式偏正短语和并动共宾短语因含有多个中心语,而被归为组合类“X”,如例(11)、(13)。另一方面,单词型单项式在结构单位上是词,但进入构式后被拆分为多个对象,故也属于组合类“X”。
通过对北大语料库的语料统计,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搭配对象“X”的特征(见表一)。
表1 搭配对象“X”的特征
统计可知,多项式“X”在语义上均属组合类,表示多个具体的下位概念;短语型单项式“X”一般为聚合类,若其具有多个中心语时,则必须归为组合类;单词型单项式在进入构式后被临时分解为多个成分,充当中心语表示多个具体的下位概念,故均属于组合类。
总之,“融X为一体”构式的搭配对象集中于单词型多项式和短语型多项式两类,且内部多只由两个单词或短语构成,具有数量少、形式对称的个性特点。这可能与实现构式效果所需外力的大小有关:实现“融X为一体”需要经历复杂的融合过程,作用对象不宜过多,否则将很难实现预期效果。
(一)构件的源起
现代汉语中“体”字是对古汉语“體”的简化误用,《说文解字》有:“體,緫十二屬也。从骨豊聲。”“骨”指人身骨架,“豊”意为“等级系列”,“骨”与“豊”联合起来表示“骨节系列”。故该字本义为人身上的骨节系列,指身体、全身之总称,如《礼记·大学》中的“心廣體胖”。后隐喻引申出整体、总体之义[5]4708,常与表“全部、一致”的“一”搭配组成短语词“一体”,表示关系密切或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例如:
(18)父子一体也,夫妻一体也,昆弟一体也。(《仪礼·丧服》)
“一体”最初可与表变成、成为之义的动词“为”构成动宾结构“为一体”,最早现于先秦时期,例如:
(19)先王善与民为一体。(《管子·君臣上·第三十》)
后与“v为”结构④搭配组成连动结构带宾语的“v为一体”,最早现于西汉年间。例如:
(20)按萧子良以刻符、摹印合为一体。(《法言义疏·三》)
除以上二例外,还有复合为一体、混为一体、连为一体、融为一体、联为一体、浑为一体、通为一体、浑化为一体、束为一体、重合为一体、收合为一体、成为一体等。白曦(1990)认为,古汉语中“v为”的“v”大都是独用动词,因此是一种句法格式;现代汉语中“v”除了一部分是可以独用的动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古汉语独用动词发展演变而成的、不能独用的动词性语素。[6]132-135其中,“融为一体”中的“融”和“为”的组合就属于在古汉语句法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特殊构词类型,最早现于19世纪20年代:
(21)我国侨民在台湾者经历久远,至郑氏时与土人盖已融为一体。(《台湾通史·序言》)
连动结构“v为一体”在明代进一步演化为“v+X为一体”结构,v的作用对象,即原位于其前的成分X直接做v的宾语,出现在两个动词之间。在“v为”⑤中,有一部分“v为”类动词内部结构并不十分凝固,“v”和“为”之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具有离合性的结构特点。例如:
(22)蓟镇必是大举,必要大战,大战之道在我,必要合十一路全镇之兵,合众人之心为一心,合众人之力为一体,除合众人之心力另说。(《练兵实纪·杂集卷四·登坛口授》)
(23)题目、栏目、设计应该改进,应该融书画为一体;插图风格也应多样化,不要太拘于写实。(《人民日报》,1982年)
其中,“合X为一体”之用在明代就已出现,而“融X为一体”则相对较晚,这与动词的及物度有关。“合”在古汉语中就已单独带宾语,如春秋时期《国语》中的“凡人神以数合之”、汉初《周易》中的“与天地合其德”等,及物度较强。而“融”在古代汉语中多单用或与其他单音节谓词连用,如六朝《弘明集》中的“炉冶不能融”、北魏《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中的“表里融通”等,一般极少单独带宾语,只有在表“融化、消融”时可带。例如:
(24)以車兩走,軸間廣大,以圉犯之,融其兩端以束輪。(《墨子·备蛾傅》)
“融”的低及物度在现代汉语中有所改善。例如:
(25)在水利建设、水土保持、融冰化雪、治理沙漠、普查和勘探砂矿等,地貌工作者都作出了相应的贡献。(《人民日报》,1959年)
除此之外还有“融书入画”、“融情入理”等,可见在及物度不断增强的同时,语义上也进一步拓展至“融合、协调”之义。但如上例所示,“融”带宾语的情况仍只局限于对称的四字结构中,为保持前后文的工整一致。随着使用频率的进一步提高,“融”的及物度不断增强,致使其作用对象可直接做其宾语位于其后,如例(23)。
(二)构式化过程
综观构式结构的形成过程,“X融为一体”到“融X为一体”的转化主要由内外因素的影响所致。从内因角度看,“融”的及物度增加使得X能直接做其宾语,插入两个动词之间。从外因角度看,主要受语义、语境的双重作用。首先,“融”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炊气上出也”,后引申为“融化;消融”、“融合、调和”之义,多能改变对象的性质,具有极强的致使义和完成态的语义预设。在该预设的影响下,当语境中的语义重心发生转移时,X就能实现后置。例如:
(26)在斯米尔诺娃的这一新作中,生活气氛是逼人的真实,生活和艺术在这里融为一体了。(《人民日报》,1952年)
(27)《寓言》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和故事性为一体。(《人民日报》,1985年)
例(26)中,前置的“生活和艺术”是已知的对象,“融为一体”连用为强调作用的结果。而例(27)的语境中,受“融”语义预设的影响,X的作用结果是已知的,那么“为”的语义就会被削弱,作用对象“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则实现了强调。该语义重心的转移可用逻辑框图表示(见图一)。
图1 认知过程及语义重心的转移
在当代语言的频繁使用中,“融X为一体”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格式,而呈现出一种构式化的倾向。为探究其固化过程,我们基于北京大学语料库,对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分布做了统计,发现该分布情况有较为明显的指向性和不足性(见表二)。
表2 构式“融X为一体”句法分布情况统计表
上表中该式的分布情况是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表现出该式所经历的由“行动义”到“性状义”的转化过程,但尚未进一步走向“指称义”。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构式作定语的用法已经相当成熟,其用频甚至已经超越谓语用频。说明“融X为一体”的“行动义”弱化为了“形状义”,整体实现了状况化,从基本的行动描写转变为对事物性状的描述。例如:
(28)该刊融经济与文化为一体,面向专家、学者、作家、记者和中外企业家。(《人民日报》,1993年4月)
(29)若能建议一个融文化娱乐和狩猎场为一体的旅游度假中心,那将是利在千秋的事业。(《报刊精选》,1994年8月)
(30)这些作品史料翔实,内容厚重,治学严谨,锐意创新,融历时与现实为一体地反映了作品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人民日报》,2000年)
由此看来,不同阶段的构式义有不同的表现:在谓语位置上的构式义是初始构式义,表示一种动作行为;被状况化后则开始表示一种融合的方法,进入了方法论的范畴;又由于使用频率的欠缺,最终未能指称化为对一种现象的描述。与此同时,在构式演化过程中,原本用于谓语位置上的“融X为一体”式,逐渐可用于定语、状语、补语位置,说明此时该构式已较为成熟,构式义较典型,随着用频的增加可向固定短语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构成句子的成分本身能够凭借自身的语义和功能,影响句子的表达。例如动词“融”具有致使性语义特征,表示融合之义,是构式表达的重要参与者。与此同时,构式又会对词项的意义、语类、题元和体进行压制。[7]1-11施春宏认为,构式对词项的压制是自上而下的压制,是构式压制分析的主要领域。[8]1-17例如:
(31)鸡尾酒是利用密度的不同造成上下分层的,但是其中的酒其实是可以相融的。(豆瓣,2014年1月30日)
(32)乐视打造融内容与服务为一体的生态闭环。(中关村在线,2016年4月15日)
上例中,“融”本为低及物度动词极少带宾语,多单用或与其他单音节动素成词使用,如例(31);“融X为一体”构式赋予其多个临时论元,使其能够带宾语,甚至可带多个宾语,如例(32)。沈家煊也强调句式的配价或论元是由句式的整体意义所决定的。[9]291-297表融合意义的构式“融X为一体”,要求突显的是作用的对象(即受事论元),而不管进入其中的动词是否及物,或其及物度如何。
(一)语义表达
我们发现“融X为一体”在语义表达上具有不可分割性、高相似度性、内在性以及化学性的特征。首先,从作用效果看,融合前的事物间相互独立,融合过程中交互作用,两相发生融合反应,并在融合后产生出新事物。例如:
(33)我们厂建厂不过十几年,这期间的六项科研成果如今已全部用于生产,并且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建立了一个融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充满生机的新的运行机制,做到了科研破一道难关,生产上一个台阶。(《人民日报》,1993年2月)
该例中,“科研”与“生产”在交互作用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在融合后(将科研成果用于生产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运行机制”,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即“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次,从进入构式的各项事物间的关系看,“融X为一体”作用后的事物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个体丧失了原有的独立性。例如:
(34)融演剧实践和学术研讨为一体的国际戏剧活动——“九三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十一月十五日在京开幕,来自全国的十四台小剧场戏剧齐聚京华,一展风采。(《人民日报》,1993年11月)
该例强调在“演剧实践”中进行“学术研讨”,在“学术研讨”下开展“演剧实践”,两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才能实现戏剧研讨会所需达到的最终效果。
在“融X为一体”中,由于发生交互作用的操作过程更加复杂,其要求搭配对象的各项事物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或相关性,即具有理论上的可融合性,以保证效果的最终实现。例如:
(35)由于地掷球运动的设备简单、技术易学、老少皆宜、趣味性强,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一项为广大体育爱好者喜爱的、融休闲健身与运动竞技为一体的运动项目。(新华社新闻报道,2001年10月)
该例中的“地掷球运动”作为一项运动竞技,本身具有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的特点,使得“休闲健身”和“运动竞技”间存在着较强相关性,理论上可以实现融合。
最后,从进入成分看,对于不同范畴的事物而言,“融X为一体”重在弱化不同范畴事物间的外在差异,寻找内在的相关性,减小融合难度,增强可实现性。而对于同一范畴的事物而言,该构式则重在强化同一范畴事物间内在的差异,突出融合过程的复杂性,以凸显最终效果。例如:
(36)“沙湖”旅游区被列为中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拥有沙漠面积近13平方公里,成为一处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为一体的生态风景旅游胜地。在沙漠中营造出旅游胜景,这是宁夏人的一大创举。(新华社新闻报道,2001年12月)
(37)此火锅融毛肚火锅同清汤火锅为一体,只需一炉,双味同锅,南北皆宜,故名鸳鸯火锅。(《菜谱集锦》,2003年4月)
前例中的“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本是不同范畴的两项外在差异较大的事物,为使其合理融合,上下文均有铺垫性说明。“沙湖”是宁夏人“在沙漠中营造出旅游盛景”的“一大创举”,其地理环境(沙漠)、性质特点(湖)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地位(创举),为“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的融合做出了合理化解释。后例中的“毛肚火锅”和“清汤火锅”均属于火锅的一种,但存在口味上的差异,这个差异在其进入构式后得到了凸显,用“双味”的差异来强调“鸳鸯火锅”的特点。
(二)构式义对比
为什么这些不同的语义表达能出现在同一种句式中呢?我们认为原因是“融X为一体”具有某种构式义,是构式义把它们统一在一起。沈家煊认为,不同的构式代表不同的意象或语义结构,语法结构也就是约定俗成了的语义结构或概念结构。[10]2-8朱军也认为,一个构式即是一个心理上的“完形”(Gestalt),是一个整体结构,自身具有自足性和特定的句式语义,基本构式也可以看作是人类一般认知经验的反映。[11]3
基于语料分析发现,“融X为一体”的表达效果是不能从其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的,这符合A.E.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⑥,认为由于语义和句法之间的映射是通过构式而非词条完成的,因此“与句法有关的动词意义的存在”可以归结于构式的存在。[12]4其中,构式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是独立于构件的,构式的语义和功能都无法从其构成成分中得到完全预测,其存在的理据性独立于其中任何一个构件。我们认为,“融合进入构式的所有成分,使其发生交互作用的融合反应,形成一个全新的整体,以实现某种效果”是“融X为一体”的构式义,简称“融合义”,并具有不可分割性、高相似度性、内在性以及化学性等表达特征。
“融X为一体”的构式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理解为,搭配对象中的两项事物,由于受到内外条件的限制,一般无法同时实现,但由于彼此间存有内在相关性(或实现融合的可能性),在受某个特定条件的作用或受某种特殊外力的影响后,最终实现了融合,达到质的飞跃。例如:
(38)被誉为山西第二悬空寺的赵杲观,建筑在悬崖峭壁之上,融天然洞壁与殿阁建筑为一体,结构奇特,巧夺天工。(《报刊精选》,1994年2月)
该例中,“天然洞壁”与“殿阁建筑”一般很难存有内在的相关性,因为“天然洞壁”上难以建造“殿阁建筑”。但“建筑在悬崖峭壁之上”的“赵杲观”,实现了此二者的融合,使得“悬空寺”具备了“结构奇特”、“巧夺天工”的美誉,凸显建筑者技艺的高超。
此处若用“融X为一体”构式的近义构式“集X于一身”⑦,则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效果:
(39)被誉为山西第二悬空寺的赵杲观,建筑在悬崖峭壁之上,集天然洞壁与殿阁建筑于一身,结构奇特,巧夺天工。
例(38)(39)两例,虽然基本语义并未相异,但表达重点已有不同。例(38)重在凸显修建的困难性以及建筑者技艺的高超,而例(39)则更注重描写“赵杲观”所具有的外观上的独特特点。这是因为“集X于一身”构式并不在于强调搭配对象中,不同范畴的各项事物间是否有内在的相关性,而在于表达其在某个外力的施加下能够达到外在联合的可能性,从而实现量的提升。例如:
(40)集壁画、彩塑、建筑于一身的敦煌莫高窟,被公认为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连续营造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长廊和佛教艺术殿堂。(新华社新闻报道,2004年10月)
(41)融壁画、彩塑、建筑为一体的敦煌莫高窟,被公认为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连续营造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长廊和佛教艺术殿堂。
前例重在介绍“敦煌莫高窟”同时聚集了“壁画”、“彩塑”和“建筑”三项事物,而后者则重在强调这三项事物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一体的特点。若将“集X于一身”构式称为“物理性集成”,那么“融X为一身”构式则是“化学性融合”。构式义影响着构式的语义表达,“集X于一身”和“融X为一体”两个构式,虽然都表示多个成分的合并,但因其构式义上的差异,语义表达的侧重有所不同。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表达上,“融X为一体”和“集X于一身”存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内外性质上的差异。“融X为一体”发生的是交互作用的化学反应,融合前后事物性质发生变化;融合后的各项事物具有不可分割性。与此同时,由于这一操作过程十分复杂,构式要求融合前的各项事物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或相关性。而当这些事物一旦进入构式,或者被弱化外在差异、增强内在的相关,或者被强化内在的差异,以实现最终效果。“集X于一身”发生的则是集中组合的物理反应,组合前后事物性质不发生变化,只呈现数量上的提升;融合后的各项事物依然保持自身的独存性。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操作过程较为简单,构式对融合前各项事物的相似度条件要求较低。而当这些事物一旦进入构式,则只重在建立外在的联系,无需寻找内在的关联。构式表达上的差异,究其原因,应是构式义的差异所致。
“融X为一身”在构式义的触发之下,在句法上也同样具备分解功能。具体表现为,进入构式成分的逆语法化现象,一般为单词型单项式的反向语素化。例如:
(42)音乐电视要提倡精品意识,要筛选一些有价值的精品,通过电视手段,配以情节画面作进一步的渲染烘托诠释,融视听为一体,神情并茂,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人民日报》,1996年1月)
该例中的“视听”是一个词,但由于“融X为一体”构式具有强化内在的作用,使进入构式的成分具有了多项性,因而可在形式上分解为“视”、“听”两个语素,表示“视觉”、“听觉”之义。
本文以融合类构式的典型形式“融X为一体”为研究对象,以语法化、主观化和认知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对汉语构式的整合功能、演化过程及语义认知做出深入讨论,主要探讨了结构形式与分布情况、搭配对象的类型特征、构式来源与演化过程,在解析“融X为一体”表达效果的基础上,比较其与“集X于一身”在分割程度、相似程度以及内外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成因。
融合类构式除其典型形式“融X为一体”外,还有其他形式,如“熔X为一体”、“混X为一体”、“化X为一体”、“合X为一体”等。这些构式之间具有哪些连接特征⑧,又构建起了怎样的传承性网络,值得继续研究。除此之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融X为一体”形成的前一环节——“X融为一体”格式,也有相当高的使用频率,且该格式通常能够进入“被字句”以及“使、把、将”等标记的特殊句式。“X融为一体”在这些句式中的表现形式、变换关系以及表达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该“为”字并非动词“成为”的省略。动词“为”有“成为”之义,且该引申义的形成早于“成为”的出现,在《淮南子·本经》中已注“不为,不成也。”
②与自由动词相对,自由动词既可以单独做谓语,也可以后带宾语成分。
③当代汉语中有省略动词“融”的用例,该现象实为“融x为一体”构式化后,其核心动词在构式框架下的隐含。
④“v为”是一种由动词或动词性语素与“为”相组合而成的语言结构。
⑤此处指由单音动词或动素与“为”相结合而构成的一类“v为”。
⑥A.E.Goldberg(1995)将构式定义为: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作为一个形式和意义的匹配体〈Fi,Si〉时,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
⑦我们认为,“集中进入该构式的所有成分,并附加到一个特定的对象之上,使其达到某种效果”是“集X于一身”式的构式义,简称“集成义”。
⑧构式间的连接关系有多义性连接、隐喻性连接、分布性连接、例示性连接等。
[1]芜崧.固定格式“集X于一身(体)”[J].孝感学院学报,2012(3):35-38.
[2]刘宋川.“为+名1/代+名2”结构式论析[J].古汉语研究,2002(3):80-86.
[3]蒋宗许.汉语词缀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132.
[4]肖小平.从代动词“为”看汉语“为”类称谓词结构的演变[J].汉语学报,2012(2):84-90.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4708.
[6]白曦.现代汉语“V为”类动词刍论[J].学术交流,1990(5):132-135.
[7]施春宏.“招聘”和“求职”:构式压制中双向互动的合力机制[J].当代修辞学,2013(2):1-11.
[8]施春宏.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J].当代修辞学,2012(1):1-17.
[9]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4):291-297.
[10]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2-8.
[11]朱军.汉语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
[12]A.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Chinese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融X为一体and Its Discourse Function,Semantic Performances and Grammaticalization
JIN Meng-ling
(Humanity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The paper firstly investigates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s of融X为一体,to finds its functions and usages.This structure mostly serving as predication and attribution.It can co-occur with other elements and similar successive application.It gathers the coordinate items which have a go-forward-one-by-one relation,a relative relation or a side-by-side relation.The headword in it usually has a semantic feature of Comprehensive,all-including,high level,large-scaling or more prolific.Its constructional meaning is to fuse all the elements which enters into the structure together,make them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and transform into a new cohesive whole,to help it aim certain result.
融X为一体;Construction;Coercion;Solidification
H146
A
2096-0239(2016)04-0011-10
(责编:叶莉责校:明茂修)
2016-06-10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培育项目“汉语集成义构式的解析、功能及成因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0132-00-002048。
金梦柃(1991-),女,浙江桐乡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