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有着一段很长的发展历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在当今社会一直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这几年江苏省一直把艺术考试放在中考必考科目里,可见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关键词:古筝;小学音乐课堂;江南丝竹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7-12
作者简介:孟苏苏(1985—),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从一定意义来讲音乐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简单地说,就是教会学生感受音乐,认知音乐,表现音乐,运用音乐。完成以上4点并不难,但是如何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每个从事音乐教育的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1.回顾与分析
我们很多人概念里的音乐课,其实就是“唱歌课”。在过去,都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完全靠听,靠记忆。后来我们的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将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后,那时候很多老师完全按照该模式上课,却忽视了音乐课的真正本质,音乐课质量往往都不高,学生的兴趣也不大。为改变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模式,老师们想到运用各种小游戏来教学;为改变单一的歌唱型教学方式,音乐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比如竖笛和口琴教学,但其实至今很多地区受条件限制,仍没有完全普及。从现代教育论分析,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繁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由此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六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感受音乐、认知音乐、表现音乐、运用音乐目标完全没有实现,这些对于刚工作的一些音乐老师来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2.尝试古筝进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一般第一课时包括律动、教唱、表演唱、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在这里我尝试用古筝来作为伴奏乐器,结合书本上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作品来开展教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而且可以结合老师自身的条件来授课,当然,有别的特长的老师也可以用琵琶、竹笛等来教学。
比如,在教授《杨柳青》这一课的时候,在音乐感受环节,有的学生并不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音乐中的旋律是中国的传统五声调式,或是民歌的韵味,我就尝试用古筝来演奏《小苗青青》这首曲子,并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首曲子和我们之前学到的贝多芬的《欢乐颂》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会在音乐情绪、节奏变化、音域的跳跃中去对比和感受。这个时候,集合古筝的琴弦特点,给孩子们讲讲中国的五声调式,可以让同学们在歌谱中找的几个音——1、6、5、3,并对比我们之前学过的音阶,了解其中少了点什么。学生会发现,其中没有4、7,这样自然过渡到讲解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当掌握旋律知识以后,加入歌词的演唱,孩子们就能熟能生巧,教学效果非常好。
还有六年级上册的《姑苏风光》也可用传统民乐来演奏。其实在苏州这个地方,江南丝竹乐是非常典型的音乐风格,曲调流畅,细腻婉转,清丽典雅。但是高年级孩子对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再加上民族音乐作品里复杂的节奏型和各种装饰音的变化,有些孩子就不太愿意开口唱或者是觉得比较难唱。所以我给学生一遍遍地演奏这首曲子,对比没有倚音和有倚音的效果;在后十六分音符的地方,用古筝的琴弦演奏和钢琴的琴键弹奏出来的效果明显不一样,学生立马在上下滑音的地方发现了不同的韵味。这样反复几次以后,学生既学会了唱歌谱,又掌握了民歌的音乐风格,一举两得,效果非常好。
我不单单是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演奏,还尝试让会弹古筝的孩子找到书本中有江南丝竹风格的音乐,或者是民歌类的作品进行练习,把课堂交给孩子,让学生自主学习。
音乐教学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然而在当今音乐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加强音乐课堂教学自身的建设,体现音乐课程体系的全面性,坚持普及国乐,尝试用最吸引学生的方式去上课,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要思考的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社,2011.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