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琼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阶段的教育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更要培育出能创新、有特色的大学生。基于此,特色课程的开设就势在必行。作为非专业课程,如何让特色课程更有意义、更有吸引力是每位特色课教师必须完成的命题。本文以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学院的特色课程为例,从增强课程吸引力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取得更好的授课效果。
关键词:特色课程;网状课程;信息化;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的,“大学之大,非谓有大楼也”。任何一所大学要想得以长足的发展,主要不在于建筑物的高大与否,更在于是否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一词在词义上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具体到大学的特色培育,则是指在人才培育、塑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就高校而言,要想展示出这种不同的特点,就必须开设出与之对应的特色课程。武昌理工学院(以下称“我校”)的成功素质教育就包含特色课程的开设,而这种开设只是特色教育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特色课程华丽落地,更加有吸引力。
一、我校特色课程发展的现状
我校的特色课程集中在非专业素质学院,主要有汉语基础训练、成功素质培育、创新创业学、就业指导等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学生学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常态化课程体系与压力式课程模式两方面。
1.常态化课程体系
所谓常态化课程体系指的是特色课程的基本授课形式与常规课程无异,受众的班级与常规班级在组成、分布等方面并无差别。我校的特色课程在开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方面限制,基本都属于大班教学模式,人数较多,学生专业背景交叉现象明显,这就给教学效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学生上课玩手机、睡觉、讲小话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是在偌大的教室里“按下葫芦起来瓢”,管好左边的学生,右边又恢复了原状。因此,课堂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如何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强课堂吸引力,创建和谐课堂这一问题成为所有授课教师的当务之急。
2.压力式课程模式
压力式课程模式是指受众在对课程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迫于某种压力被动接受课程的一种状态。在现代大学里,许多学生功利化倾向明显,认为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就足够了,对特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全面认知特色课程对其学业、就业以及事业的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学生又需要通过课程的合格来拿到相应的学分。于是,这种矛盾就成了学生痛苦的上课体验。鉴于这方面的原因,部分班级出现了学生逃课的现象,特色课程也就成了教师强行“销售”给学生的课程,成了压力式课程。当然,这种课程模式短期内可以通过考勤来勉强维持,但从长远来说却远远达不到课程的既定目标,也就更谈不上对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二、多视角增强特色课程吸引力
特色课程的开设本意在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让课堂活跃起来,真正远离传统的授课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硬件及班级人数等因素的限制,这一课程远离了其初衷,越来越倾向于传统的“满堂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对教师甚至对于学校而言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特色课程如何走出特色,如何能真正得到“民心”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笔者对特色课程的亲身体验与深入思考,特提出以下增强特色课程吸引力的看法:
(一)搭建网状课程体系
我校的特色课程是面向学校不同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拥有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特色课程更应该具有包容性,特色课程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应该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课程息息相关,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从操作层面满足学生功利性的需求。如《汉语基础训练》课程中的逻辑基础训练部分,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单纯为讲逻辑而讲逻辑,是没办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去阐述内容,让法学专业的学生看到法理中的逻辑,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看到表达的逻辑,让土木专业的学生看到构建的逻辑,让艺术专业的学生看到空间的逻辑。只有在课程中去搭建一张无形的有针对性的网,全面展示课程的奥妙,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构建信息化平台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大学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授课形式还是授课内容,都需要与时代紧密相连。现代电子图书资源非常丰富,各类名师教学视频、教师备课资源也是举不胜举。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基础,按照学生的尺寸和胃口来研发课程,以信息技术设施为平台,加强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以现代技术的运用与实施为手段,建立课程网络运行,探索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课程的质量。
(三)丰富课程内容
特色课程的丰富性是特色课程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在课前丰富学习材料,提升教学适宜水平,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大班教学的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在课下积极备课,通过各种媒体、网络等渠道寻找授课案例及相关视频;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施教,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讲述同样的内容。专科与本科、艺术与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因地制宜,授课之前深入了解学生,真正做到授课内容有针对性,授课行为有可行性。
同时,部分特色课程内容是比较枯燥的,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单纯以理论讲解为主,势必会激发学生想睡觉的欲望。书本的内容是死的,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教师的授课内容可以是活的。对于成功素质培育、汉语基础训练等课程来说,就是需要教师在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适当扩充一下课外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那种纯粹为讲理论而讲理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盲点适当地进行现场扩充,善于发问,让学生去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构建和谐课堂。
(四)翻转课堂,虔还学生话语权
“满堂灌”这个词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不陌生,这种授课模式是长期以来中国教学课堂上最流行的模式之一。单纯地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形式是学生所不乐意见到的。教师辛辛苦苦地讲,学生辛辛苦苦地听,从来不会有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内化。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自身的言语符号(即讲授)和非言语符号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信任,促进学生主动与老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适当地提问或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自主去思考问题。同时也可以完全转变师生舞台,上课时把讲台交给学生,教师则充当听众,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还他们自由的思想,共同探讨教材中的重要问题。
总之,在特色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引导学生变“听学”为“研学”,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潜能。
(五)精构最美师资
优秀、精专的师资在增强特色课程吸引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需要打造最美自己,提升人格魅力。一个教师的魅力永远是课堂上亮丽的风景线。特色课程要表达出其特色,突出其吸引力,教师需要在表达方式、视角、授课风格等方面多下功夫。
所谓的表达方式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授课过程中的语气、语速以及频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传播知识,还应该尽量把课堂营造成为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空间,面带笑容,陈述知识时娓娓道来,不急躁,批评学生时把握好分寸,赞美学生时不吝啬。同时,特色课教师还应该跳出专业领域,多角度分析课程内容,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后,授课风格也是增强特色课程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性格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风格自然不同。但对于特色课程而言,情感型教学风格与幽默型教学风格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受学生欢迎。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情绪饱满,课程内容生动形象,能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烈气氛,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人格和情感的陶冶。
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喜欢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以及那些与我们有共同追求的人”。作为大学教师,于理论,于实践,可能都无法与学生有相似之处,但我们可以邻近相吸,走下讲台,融入学生,用心去关怀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特色课程也就顺理成章地深入人心了。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8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徐岚.大学的教学创新:MOOCs给我们的启发[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4]何楚明.论大学的课程特色与专业特色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5]朱明,顾晨婴.基于课程核心的大学办学特色培育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5(4).
[6]牟杰.高校教师人际吸引力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