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考

2016-10-09 15:52张高阳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高阳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力量,对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全面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所衍生出的一种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阵地。辅导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力量,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提出的辅导员九个方面的职业能力既包含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辅导员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组成人员,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辅导员可谓任重而道远,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负有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在我国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度将会进一步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而舆论斗争的主要力量是青年,国信办主任鲁炜认为,中国互联网治理关键在党,成败在青年!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辅导员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把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充实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观念是人们对事情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系统化之集合体。正确的观念能够使教育有的放矢,更有成效。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完成教育形式从“说教式”、“灌输式”向“引导式”、“启发式”的观念转变,沟通方式从“单向传递”向“双向互动”的观念转变,角色定位从“指导者”向“参与者”的观念转变。

教育形式不应是“说教式”、“灌输式”,而应是“引导式”、“启发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育者的身份和大学生的受教育的色彩被淡化,如果辅导员仍旧采用“说教式”、“灌输式”教育,不仅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导致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引导式”、“启发式”教育及时对网络中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和阐明,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启发学生获得正向感悟。2015年的“叶良辰”事件在网络世界掀起了一股不容小觑的舆论浪潮,笔者注意到,大学生群体对此事件的反应异常活跃,不仅把事件中当事人的表述内容和方式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语言行为当中,而且把这些内容制作成各式各样、数量颇多的网络图片和段子,在不清楚事件真实原委的情况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推动事件进一步发酵扩散,且不断通过各种形式来“娱乐”当事人,甚至奚落、嘲笑当事人。当“南方网”发布一篇名为《“叶良辰”究竟是谁?》的文章之后,笔者第一时间将此文转载至个人QQ空间,学生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了当事人的真实身份,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体会到当事人处在舆论漩涡的痛苦之后,即刻对事件产生了新的看法。与此同时,网络中奚落、嘲笑的声音也逐渐销声匿迹。可想而知,笔者如果采用的是“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必然无法阻挡这股裂变式的“舆论爆炸”,更无法帮助学生正确理性地认识此事件。

沟通方式不应是“单向传递”,而应是“双向互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单向传递”的方式来影响和教育大学生,但效果并不理想。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弱化,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会导致老师因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而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双向互动”,辅导员要学会在网络中以朋友的身份和大学生进行沟通和对话。首先应善于引导学生自我表达,其次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共同进行探讨,最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性的教育。这样可以极大激发大学生自我开放的程度和自我探索的力度,让大学生在发现问题之后自觉进行自我检视、自我批判、自我完善,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角色定位不应是“指导者”,而应是“参与者”。网络是一个平等、开放、共享、协作的平台,不同性别、不同思想、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乐此不彼。大学生在网络中畅所欲言、吐露心声,内心的所思所想所盼表露无遗。辅导员可以卸下身份的包袱,消除年龄的隔阂,积极参与到学生的网络活动当中,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通过参与互动,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真实内心,熟悉网络流行语言,为有针对性的开展线下教育打好基础。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要善于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精神需求是人对通过物质所派生出来的精神东西的直接依赖而产生的需求,是通过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的各种活动而形成的情感、友谊或某种心理状态来满足的需求。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包括求知需求、情感需求、交际需求、娱乐需求、审美需求、理想需求和信念需求七个方面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满足方式从传统模式全面转向为网络模式,形成了“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事不网”的生活状态。可想而知,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已经与以往大不相同。面对这些“网络化”的大学生群体,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他们在不同阶段的精神需求,运用合乎他们生活、学习、工作习惯的教育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辅导员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把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一)开展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辅导员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愿望表达出来,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营造和谐友善的班级氛围,而且可以从中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获得工作所需的信息。

(二)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左膀右臂”,学生干部的朋辈身份便于深入到大学生的真实内心。辅导员可以充分运用好学生干部的身份优势,指派团支书、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学生干部深入大学生群体,定期上报相关的信息。

(三)进行线上线下谈心谈话。辅导员可以经常性的与大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谈心谈话,以此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四)观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大学生日常生活与虚拟网络生活中的思想行为动态,实时把握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靶目标”,当辅导员能够精准定位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有针对性的选择、创作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内容,从而顺利化解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遇到的精神困惑,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三、主动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发布于网络平台的具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信息内容。互联网只是一个平台,如果平台上没有内容,那么其本身并不能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之所以今天的互联网愈来愈呈蓬勃发展之势,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内容为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供应”。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内容就是传播力和影响力,影响力就是说服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大量真善美的内容。辅导员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依靠撰写、转载两种方式。

撰写是指对一般文字文书类的写作,兼有创作、记录、编辑、总结、整合等方面的内涵。撰写具有原创性,主要由辅导员结合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创作。撰写内容的类型主要有:政策解读、时事评论、工作笔记、心得体会、文艺创作等类型。政策解读主要是对国内重要的政策文件和与学生的成长有关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形势;时事评论主要是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正在发生的事件;工作笔记主要是辅导员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记录,让学生了解辅导员的工作状态,拉近师生距离;心得体会主要是辅导员结合工作、学习、生活发表自己的内心感悟,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生成长进行指引;文艺创作主要是辅导员结合自己的文艺特长进行创作,展现个人魅力,增进学生对辅导员的了解。

转载是指在非原创作品发表网站,重新发表该作品。转载具有选择性,主要由辅导员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挑选。转载内容的类型主要有:时事评论、学业指导、创新创业、修身立德、文艺经典等类型。从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共青团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青在线等各大主流媒体所转载的内容具有思想高尚、内涵丰富、可读性强的特点,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转载相较于撰写而言有便捷性的优势,但需要辅导员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中挑选出真正有思想、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经过仔细阅读和分析后再转载至个人网络平台。另外,转载需要注意网络版权问题,任何转载内容需注明转载来源、原创作者。

辅导员可以将撰写和转载的内容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发布于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博客、QQ空间、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等个人网络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所撰写、转载的教育内容不仅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还要考虑到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更要注重内容的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这些内容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四、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平台,但是它仍与传统教育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愈来愈多样化,要而言之,辅导员目前可以利用的网络工具有:QQ、飞信、微信、微博、博客、APP应用、网络论坛、社交网络、网站等。辅导员应分析各种类型的网络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用户比例,对重点网络平台加强教育的力度,做到学生在哪里,辅导员就在哪里,学生工作就在哪里。根据许多学者的调查研究显示,QQ是大学生群体使用得最多的网络工具。这是因为腾讯建设了较为完整的“网络生态圈”,且所开发的产品功能全面,人性化程度高,使得QQ产品具有较高的用户粘度。因高校学生工作的上传下达都通过QQ完成,如今大学生拥有QQ也成为一种“刚性需求”。所以,笔者认为,QQ工具(QQ、QQ空间、QQ说说、QQ群)应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微信作为腾讯开发的另一款网络社交产品,近年来也颇受大众的欢迎,就目前来看,其主要受众是成人群体,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也在逐年攀升。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辅导员博客自创建以来,得到全国高校辅导员的青睐,其不仅为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了一个专属平台,而且为全国高校辅导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使得散布于全国各地的辅导员不再感觉“孤军奋战”,而是以众志成城之精神共同做好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事业。除以上几种外,其它的网络工具也拥有着不同比例的大学生用户,辅导员既要有所侧重,又要全面覆盖,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留盲区。

未来,更多新的网络工具和功能将层出不穷,辅导员也将面临不断的挑战。辅导员只有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及时熟悉新的网络工具,开拓新的教育渠道,才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五、努力提升网络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是传统“听、说、读、写”素养的延伸,是指高校辅导员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辅导员提升网络媒介素养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实现。

(一)培养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对网络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包含用户至上的理念、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互动分享的实现途径。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成效。辅导员如果要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就必须对网络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学习网络媒介知识。网络媒介知识包括网络媒介的性质和功能、网络媒介的操作方法、网络道德与法律法规等。知识,就是力量。辅导员要加强网络媒介知识学习,驾驭好各种类型的网络媒介。

(三)提升对网络信息的研判能力。网络中存在着许多虚假、诈骗的信息,这些信息从表面上看极容易混淆视听,如若未经仔细甄别就分享给学生,可想而知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辅导员应不断提升对网络信息的研判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守门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辅导员只有具备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始终保持对网络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游刃有余,才能真正发挥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

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落细、落小、落实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大学生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精神追求,外化于自觉行动,通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青年。辅导员可以通过“四个及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及时建立联系。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初要及时与学生“互粉互加”,搭建起网络沟通和对话的“桥梁”,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

(二)及时给予评论。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思想、分享心情、沟通交流的平台,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工具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这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契机。所以,辅导员要坚持长期、定时关注学生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网络工具所发布的个人动态,及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进行分析和评论,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动向。

(三)及时发布内容。丰富的内容能够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辅导员要精心创作、挑选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教育内容,定时定量发布于个人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浇灌充足的精神养料。

(四)及时进行沟通。因即时通讯工具有多任务处理、便利性、即时性、无时空限制等优势特点,辅导员可以利用QQ、飞信、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高效率地开展线上工作,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及时进行沟通和疏导,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干精神,当辅导员真正将“四个及时”实践到位,必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高,形成“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在辅导员的悉心教育和真诚引导下,也会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杨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1).

[2]张羽程.社交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方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4).

[3]凌石德.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J].湖北社会科学,2014(10).

[4]郭明飞.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2013-11-21(7).

猜你喜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发展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