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改编曲与中国音乐史

2016-09-29 04:19孙卓娜
文艺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音乐家民歌乐曲

○孙卓娜



中国钢琴改编曲与中国音乐史

○孙卓娜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之所以博大精深、浩瀚无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海纳百川、包容乃大的崇高精神。钢琴起源于欧洲,虽然是西洋音乐,但是,一旦它传入中国,就必然会被中国文化所融合,天然地注入了中国元素,浸透着中国特色,具有着中国音乐的独特风格,而且显示出更加旺盛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史已经有三百多年了,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明代的万历年间,当时利玛窦(意大利著名的传教士)为了顺利地在中国传教,将一架古钢琴贡献给了万历皇帝(《续通考》有载),此后,不断有其他国外传教士将钢琴带入中国。这些进入中国的钢琴一方面作为教堂颂赞歌唱的伴奏之用,另一方面作为皇宫贵族的玩赏之物,民间极为鲜见。因此,当时钢琴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力十分有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批西方传教士和外国商人纷纷涌入中国,西洋乐器包括钢琴在中国市场大量出现,钢琴音乐逐渐对中国音乐产生了影响。

和西方相比,中国钢琴音乐史不能算长,但是,中国钢琴音乐在本土的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赵元任曾经于1915年就发表了著名的《和平进行曲》,他可以称之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前驱。在此期间,在一批归国华侨的钢琴音乐家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钢琴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上海、天津、厦门等一些通商口岸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钢琴音乐教育的氛围,例如,当时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就培养了较多的钢琴音乐家,其中就有贺绿汀、查哈罗夫和丁善德等等。中国音乐家、钢琴家冼星海出生贫寒,跟随着母亲6岁来到新加坡,受到了西洋音乐的熏陶,钢琴与小提琴是他的主修,大量的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推动了中国钢琴音乐历史的发展进程。

自19世纪中期钢琴大规模传入中国以来,戏曲、民歌的钢琴改编曲便开始风靡中国各地,中国钢琴改编曲就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中国钢琴改编曲在钢琴作品的基础上进行重写或再创造,使之以另外某种崭新的钢琴音乐艺术形式显示出来。这些通过改编的钢琴曲无论在结构的安排方面还是在体裁的编制方面都可以与原来的钢琴曲有不尽相同的艺术特色,但是,基于原钢琴作品而进行艺术改编则是钢琴改编曲创作必要的条件。可以说将原有钢琴音乐的所有体裁进行乐曲改编都可以叫做钢琴改编曲。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以原有作品为基础,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改变作品的用途,从而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在音乐产业中,改变乐曲的体裁进行创作,称之为乐曲改编,改编得来的作品就叫改编曲。从钢琴的问世到现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出现大量的钢琴改编曲,这使得钢琴演奏更加丰富多彩。西方钢琴艺术有着三百多年的发展史,而钢琴改编曲的发展几乎贯穿在钢琴艺术发展的全部过程。其中包括大量的各个不同的体裁作品通过改编以后表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如交响曲、舞剧、歌剧和音乐剧等等)。在我国亦是如此,钢琴的传入激发了我国许多音乐家的创作灵感,丰富了我国音乐的表现形式,拓宽了我国音乐发展的道路。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指中国的音乐家把民歌、戏曲和乐器作为基础,融合西方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法,从我国民族音乐素材出发,创作出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中国钢琴音乐大致经过了几个历史发展时期,即解放前期、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钢琴改编曲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是中国钢琴改编曲的萌芽阶段,是指20世纪初期的前30年,这一阶段改编钢琴曲的代表人物是赵元任。这一时期有一首民间乐曲《老八板》,在中国源远流长,是当时流行地区最广、演出形式最多样、变体和异名最多的一首民间乐曲,演出形式从弦索、丝竹、筝曲、琵琶曲扩展到民歌、歌舞和戏曲。钢琴传入中国之后,赵元任就将其和《湘江浪》进行改编,合名为《老八板和湘江浪》,这是我国首次将乐曲改编成钢琴曲的尝试。①第二是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阶段,是指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为江文彬,他自1938年在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任作曲与声乐教授起,创作了很多经典乐章,期间创作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江南风光》和《浔阳夜月》为钢琴改编曲,相较于初期的《老八板和湘江浪》,在创作技法上更显娴熟,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饱满地表现了出来。这一阶段代表人物及作品还有汪立三的《兰花花》和朱镜清的钢琴独奏曲《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其中,钢琴改编曲《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曾获第六届青年联欢节作品铜质奖。第三是高潮阶段,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高潮阶段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钢琴创作的唯一形式就是改编,这为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一时期的作品革新了创作技巧,使中国的钢琴曲形成了基本的创作风格,代表人物和作品有王建中的《梅花引》,刘庄和储望华合创的《十面埋伏》等。第四是平稳发展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钢琴改编曲的发展到达了最辉煌的顶峰,各方面技法技巧都趋于成熟,在此之后,又回归平稳发展阶段。

中国钢琴改编曲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样板戏”的改编曲,在文革大背景下,革命样板戏不允许在结构以及旋律上做任何改动,这对音乐家来说是很大的限制条件,这使得音乐创作手法和技巧不能完全被应用,而且改编的钢琴曲都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代表性作品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另一类是“声乐作品”的改编曲。而在“声乐作品”的改编曲中有4种形式,首先是民歌的改编曲。中国传统的音乐旋律是以横向线条为主的,用钢琴来表现无疑是最有效的表现方式。②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民歌中,陕北民歌的群众基础最好,因此陕北民歌成为很多音乐家创作钢琴改编曲的素材,具体代表人物有王建中和周广仁,对应的代表性作品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绣金匾》《翻身道情》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其次是创作型歌曲的改编曲。这类改编曲大多沿用原音乐题目和原音乐内容,代表作品有《黄河》《浏阳河》《红星闪闪放光彩》《大路歌》。再次是古曲的改编曲。由于古曲具有传统音乐那种典型的线条特征,而西方钢琴具有多声性特征,因此,音乐家在改编的过程中要把这两者糅合到一起,这种改编已经不是简单的乐曲移植,需要在创作方法和技巧上进行创新,兼顾民族韵味和钢琴语汇。这类改编曲的代表作品有《梅花三弄》和《夕阳箫鼓》。最后还有传统器乐曲的改编曲。我国传统乐器种类多,个性色彩突出,演奏技法和音色多样,要进行改编难度较大。音乐家们在模仿民族乐器音乐方面不断进行尝试,运用多种手法,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演奏效果,代表作有《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平湖秋月》。

钢琴改编曲是我国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在体现钢琴创作本质的同时,还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特色。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种种原因,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相对于我国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钢琴在我国的历史只有短短近百年的时间。③中国观众对我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外来的钢琴乐曲就显得比较陌生了。钢琴改编曲的选择对象一般都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乐曲,听众基础好,如简单的民歌小品。这就给改编曲的创新增加了难度,需要将其改编为层次感强的钢琴曲,从技法上来说,比单纯地创作一首新的乐曲还复杂,需要音乐家有深厚的音乐功底,敏锐的音乐眼光,运用独到的处理方式在钢琴改编曲中融入中国观众所熟识的传统乐曲元素,积极探索钢琴新的创作技法。其二,中国传统的音乐贯穿线性思维,以单声为主,西方的钢琴乐曲则贯穿立体思维,以多声为主,要想将这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创作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乐器演奏、乐曲旋律、乐曲结构等多个因素,在创作上是比较难的。④这就需要音乐家处理好中国传统观音乐和西方钢琴乐曲的衔接工作,引导中国观众去慢慢认识和熟悉钢琴这种西洋乐器。其三,中国传统音乐和钢琴乐曲的曲式差别大。可以说,没有一首钢琴改编曲和原音乐乐曲是完全一样的,相反,通常情况下两者差别都较大。尤其是最重要的和声部分,需要音乐家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能综合汇总中外音乐知识,高度重视民族化的多声部思维,还需要钢琴演奏家有雄厚的实力,在演奏形式上有所创新,将改编乐曲完美地展现出来。

当代中国钢琴改编曲有着自身的创作特色,大部分钢琴改编曲的标题都带有说明性和描绘性,能表明音乐的表现内容。这使得钢琴演奏家获取展示音乐作品的灵感,全身心投入到乐曲演奏中,付诸全部感情,通过自己的演奏将乐曲完美地呈现到观众面前。作为观众,在对乐曲不了解的情况下,单凭题目就可以联想到乐曲的内容。⑤如《兰花花》,它是根据陕北民歌改编而来的,从标题来看观众不难想到,乐曲讲述的是一个名为兰花花的女人的故事,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对故事的想象来理解音乐。除了这种故事性比较强的乐曲,还有一种展现自然风光的乐曲,如《夕阳箫鼓》,这类乐曲一般都是抒发热爱生活、热气自然情感的。由此可以看出,钢琴改编曲的标题对于表现乐曲内容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标题可以提示乐曲内容,帮助观众理解乐曲内容。

当代钢琴改编曲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我国传统的艺术都十分重视线条美,不但在中国的音乐艺术中音乐家重视旋律的线条美,在中国绘画和书法等艺术中也突出表现线条的美学特征,这是受中国传统审美特征影响而形成的。当代中国钢琴改编曲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以主调音乐为主要旋律,具有明显的线性特征。⑥改编曲曲调把单音音乐作为基础乐,借助旋律和力度来表现乐曲的色彩变化,展示音乐的内容,曲调抑扬顿挫。除此之外,当代钢琴改编曲重视旋律线条的特征还受我国语言特色的影响,中国语言最大的特点是语速适中,语调起伏,转化到改编曲旋律中表现为以线性旋律为主,随着主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动,舒缓中见气势,平凡旋律讲述伟大、感人的故事。

五声调式的民族调式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成为大多数钢琴改编曲运用的主旋律,具体分为两种:纯五声调式旋律,这是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完全不带偏音,如王建中创作的《梅花三弄》,其中的F宫调式;七声调式或八六声调式旋律,带偏音,这种乐曲在纯五声调式旋律基础上,添加了辅助音的偏音,包括变宫和清角等,如王建中创作的《浏阳河》,其中的A宫调式,偏音是升G;储望华创作的《二泉映月》,其中的E宫调式,偏音是升A、升D。

当代钢琴改编曲的旋律运用了装饰音和特殊节奏型。在钢琴改编曲的旋律中运用装饰音能起到特殊的效果。装饰音能很好地模仿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达到与民族乐器一样的演奏效果,充分展现民族乐器音色的特性,从而使得钢琴改编曲更能贴近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烘托乐曲的意境,更好地被中国观众接受。本文主要从倚音、颤音、琶音和弦3种类型的装饰音在钢琴改编曲旋律中的运用来具体阐述其特殊的表现效果。

倚音分为小二度倚音、八度倚音、同度倚音。小二度倚音在钢琴改编曲中的运用最为广泛,主要特点是给改编曲中增添了大自然的音乐元素,如《百鸟朝凤》,运用小二度倚音,成功模仿了百鸟鸣叫的声音,达到了灵动的音乐效果,同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唢呐具有相似的音色;八度倚音在钢琴改编曲中的运用比较少见,王建中在《梅花三弄》中有所运用,具体在引子中使用了八度倚音,给观众营造了古朴幽静的意境,同中国传统乐器中古琴的散音具有相似的音色;同度倚音与节奏的有机结合,使钢琴改编曲中的形象更为鲜明,如《夕阳箫鼓》,音乐家黎英海将同度倚音和复倚音的散板节奏组合起来,模仿由远及近的响鼓声和中国古琴的泛音,给观众展现了一幅夕阳西下、江水荡漾、晚风轻拂的美景图。

颤音在钢琴改编曲中的运用能使乐曲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点,使钢琴的音乐表现力更为强大。如《彩云追月》,音乐家运用颤音烘托主旋律,表现大自然的美好,描绘了夜色下彩云、明月的嬉戏场景,音色清脆延绵。

琶音和弦在钢琴改编曲中运用,尤其是对声部音符的装饰,最能达到独特的音乐效果,表现饱满的音乐韵味。如《平湖秋月》,乐曲中高音部分的主旋律用琶音和弦来做装饰音,使整个曲子更为流畅,音乐旋律更为舒缓。

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中,钢琴改编曲文化占重要地位。各种音乐艺术形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创作特色,它们不但丰富了钢琴改编曲演奏的内涵,而且大大地推动了钢琴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经历了经验探索、知识积累、技法创新的漫长历程,形成了典型的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凝聚着音乐家对我国音乐创作的创新精神,展示了我国音乐家独特的音乐才华。当代中国钢琴曲的改编曲具有多元化特质,表现出中国特有的民族韵味,为钢琴演奏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了钢琴乐曲的发展,同时,也给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

①宋兆寒《简论当代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色——以云南民歌主题改编曲为例》[J],人民音乐(评论版),2011年第12期,第42-44页。

②鲁恩雄《试论黎英海古曲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价值取向》[J],大众文艺,2011年第11期,第18页。

③吴萌《王建中钢琴改编曲〈陕北民歌四首〉创作手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

④刘一心《中国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J],艺术百家, 2012年28卷第2期,第236-237页。

⑤刘雅琴《浅析中国钢琴改编曲与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北方音乐,2014年第7期,第30页。

⑥王馨研《从两首〈浏阳河〉分析研究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技法》[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3年第11期,第53-56页。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科项目(编号:2014653)]

猜你喜欢
音乐家民歌乐曲
始乱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姚铜(音乐家)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悲伤的乐曲
穿花衣 唱民歌
练乐曲vs基础练习